脑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TIA好发于34~65岁,65岁以上占 25.3%,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发病无先兆,有一过性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历时5~20分钟,可反复发作,但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后遗症。
目录
病因
西医病因
关于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和发病原理,目前还存在分歧和争论。多数认为与以下问题相关:
1、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动脉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生及含有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纤维斑块深层的细胞发生坏死,形成粥样斑块,粥样斑块表层的纤维帽坏死,破溃形成溃疡。坏死性粥样斑块物质可排入血液而造成栓塞,溃疡处可出血形成血肿,使小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使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是综合性的较长过程。
2、微栓塞
主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容物及其发生溃疡时的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可散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这种由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胆固醇结晶所组成的微栓子,循环血流进入小动脉,可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微栓子经酶的作用而分解,或因栓塞远端血管缺血扩张,使栓子移向血液末梢,则血供恢复,症状消失。
3、心脏疾病
心脏疾病是脑血管病第3位的危险因素。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脏损害如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左心肥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这些因素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栓子脱落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危险性,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
4、血流动力学改变
急速的头部转动或颈部屈伸,可改变脑血流量而发生头晕,严重的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特别是有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枕骨大孔区畸形、颈动脉窦过敏等情况时更易发生。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的病变可引起盗血综合征,影响脑部血供。
5、血液成分的改变
各种影响血氧、血糖、血脂、血蛋白质含量,以及血液粘度和凝固性的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液病理状态,如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质血症、高脂蛋白质血症均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
预防
(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使之不能形成微小血栓。此类药物安全简便,易被患者接受。常用肠溶阿司匹林,50~100毫克,每日1次;潘生丁50~100毫克,1日3次。
(2)扩溶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及706代血浆具有扩溶、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
(3)抗凝治疗若患者发作频繁,用其他药物疗效不佳,又无出血疾患禁忌者,可抗凝治疗。常用药物肝素、双香豆素等。如肝素可用超小剂量1500~2000μ加5%~10%葡萄糖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重复应用,疗程间隔时间为1周,但在应用期间,要注意出血并发症。
藻酸双脂钠是一种新型类肝素类药物,能使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Ⅷ相关抗原降低,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有抗凝,溶栓,降脂降粘的作用。可口服或滴服,口服50~100毫克,1日3次;静滴2~4毫克加10%葡萄糖500毫升,20~30滴/分,10天为1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4)扩血管治疗:可选用培他定、脑益嗪、西比灵、喜得镇、卡兰片等。常用剂量:培他定1 0毫克,每日3次;脑益嗪25毫克,每日3次;西比灵6毫克,每日两次;喜得镇3毫克,每日3 次;卡兰片5毫克,1日3次,口服。
(5)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一定作用,可选用。
注意事项
脑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证实有颅内动脉狭窄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症状
1、突然的、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在24小时恢复,无后遗症;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主要有:
(2)眩晕、头痛、耳鸣、眼前发黑、面部麻木、四肢无力、饮水呛咳、说话不清。
以上诸多症状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即完全恢复正常,少数病人持续到十几小时,但均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
2、反复发作 以上临床症状反复出现。
3、发病年龄 多在50岁以上,有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临床检查
1、血液流变学检查
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均增高。
2、脑血管检查
如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A检查等。
3、颈椎检查
可选用颈椎X线、颈椎CT扫描或颈椎MRI检查等。
4、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
观察颅内缺血情况,除外出血性疾病。
5、心电图
主要是排除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频发早搏、陈旧心肌梗死、左室肥厚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变,如风湿性瓣膜病、老年性瓣膜病。
诊断鉴别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它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往往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实际上,TIA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据统计,约有25%~40%患者,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而威胁病人生命。因此,医学家们常常把它看成是脑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
发生TIA的原因颇多,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而过度用脑,情绪激动,寒冷,劳累则可促其发生。
TIA症状繁多,有轻有重,轻者一年数次,重者一日数次,一月数十次。其症状大体可分为两组。一是由于颈动脉系统缺血产生的半侧手足无力、偏瘫、单眼突然黑朦或失明、失语等;一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暴聋及面部感觉障碍。上述两组症状,在同一病人身上可单独出现,也可先后或同时发生。
发生TIA后,决不可忽视,应积极防治。首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地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和其他血管扩张药,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但切不可从事过于激烈的活动,同时切忌过度劳累,保持生活规律化,杜绝酗酒,严格戒烟,合理安排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大豆制品、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还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血压、血脂、血糖、胆固醇、眼底、心电图及心功能,发现异常时,积极治疗。
1、突然的、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在24小时恢复,无后遗症;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主要有:
(1)偏瘫、偏身麻木,感觉减退,视力障碍,球麻痹;
(2)眩晕、头痛、耳鸣、眼前发黑、面部麻木、四肢无力、饮水呛咳、说话不清。
以上诸多症状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即完全恢复正常,少数病人持续到十几小时,但均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
2、反复发作 以上临床症状反复出现。
3、发病年龄 多在50岁以上,有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并发症
1.并发偏侧舞蹈病。
2.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血栓行成的早期预兆,因此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要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脑血栓或者更梗塞。
3.罕见脑出血现象。
4.癫痫。
5.神经性头痛。还会出现眩晕,脑供血不足现象。
治疗
西医治疗
发作频繁者,近期内发生脑梗塞的可能性很大,应积极治疗,防止发生脑梗塞。
(1)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
(5)脑CT检查如有微小脑梗塞病灶的,按脑梗塞治疗。
(6)建议发作时或短暂发作后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然后针对病因治疗。
中医治疗
一、中医治疗
1、肝阳上亢型:以眩晕为主,伴耳鸣、头痛且胀,或自觉颈项板样僵硬,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怒时晕痛加重,心烦少寐,多梦,口干或苦,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1)治疗: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先煎),钩藤15g(后下),天门冬15g,麦门冬15g,白芍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牛膝15g,桑寄生15g,石决明30g(先煎),黄芩15g,夜交藤15g,菊花10g。若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者为肝胆热盛,加龙胆草20g,大黄6g(后下)。
2)按:此症型多见中年人,体质壮实者。患者素体阳盛或长期忧虑恼怒,肝气郁滞,气郁化火,肝为风木之脏,而致风阳升动,肝阳上亢。此证主要责之于肝,肝体阴而运阳,肝之阳气升发与疏泄是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太过则为害。故在治疗此证时不可一味重镇降逆,适当配以柔肝、养肝、疏肝之品,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2、肝肾阴亏型:眩晕而神疲健忘,耳鸣如蝉,甚则突然昏仆,昏不知人,短时即醒,双目干涩,视物昏花,甚则出现一过性眼盲,失明多梦,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弦。
1)治疗:滋补肾阴。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龟板30g,枸杞子10g,天门冬20g,菊花10g,白芍30g,怀牛膝15g,杜仲15g,桑寄生15g,熟地黄10g,山茱萸10g,茯苓15g,泽泻lOg,山药10g,砂仁6g(后下),甘草6g。若五心烦热者加知母10g,黄柏10g。
2)按:此型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年老肝肾阴亏于下,而致阳亢于上,此病位在肝肾。宜滋补肾阴以潜阳,但滋阴药有碍于脾胃,尤其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下降,故用药时少佐行气理脾之品。本证在急性期过后,平素可以杞菊地黄丸填补肾精,以预防其复发。
3、风痰阻络型:头晕目眩,或头重如裹,甚则神志迷蒙,一侧肢体发麻或沉重无力,或突然昏仆,少时而醒,平素嗜酒食甘,体肥,少气懒言,嗜卧欲寐,口中黏腻不爽,胸膈满闷,恶心,舌苔厚腻,脉弦滑。
1)治疗:祛风豁痰通络。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5g,陈皮10g,茯苓10g,白芍10g,甘草6g,石菖蒲10g,竹茹10g,郁金10g,僵蚕10g。若兼头目胀痛,苔黄腻,脉滑数,加胆南星10g;黄芩10g;若体丰痰湿黏滞者,可加白芥子6g,皂角6g。
2)按:此型多见于形体肥胖,痰多湿重的患者。《丹溪心法》说:“无痰不作眩。”本型主要责之于脾胃亏虚,虽以治痰湿为重,但用药不要过于辛燥,过用辛燥则易损肝阴而引动肝风。在治疗过程中,酌加疏肝理气、柔肝熄风之品,同时嘱患者少食肥甘厚味之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
4、气虚血瘀型:眩晕动则加剧,或突然昏不知人,旋时即醒,或一过性肢麻不用,气短乏力,心悸神疲,卧睡时口角流涎,手指麻木,肢体疼痛,夜间尤甚,诸症遇劳加剧,舌紫暗,脉沉细涩。
1)治疗:益气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20g,川芎10g,赤芍10g,地龙12g,全蝎6g,石菖蒲15g,郁金10g,水蛭1.5g(研末冲服),甘草6g。若脉弦者,去黄芪加怀牛膝15g,龟板20g(先煎),白芍20g。
2)按:本型多见于体质较差的老年患者,年老体衰,气血亏损,津血不能正常运行,而致痰、瘀内生。《景岳全书》日:“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治疗时当重用黄芪(可用至60~100g)、当归益气养血活血,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诸证自愈。益气之品多性温而内守,若非气虚之证不可用此方。临床中此型患者多兼有便秘,若临厕努责,易出现变证,尤应注意。分析其便秘的原因多因气虚传导无力,血虚肠中津枯所致,以补中益气丸合润肠木瓜丸加当归、何首乌治之即可,而不必重用泻剂,反致气血更亏。
5、活血化瘀中药
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一定作用,可选用。
护理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患者饮食宜忌
患者可多吃活血的食物:茄子,柿子,藕,空心菜,黑木耳,桃子等。
患者应禁烟戒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低盐少糖饮食。
饮食适宜
1.食物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鸡鸭鱼肉五谷杂粮蔬果都要吃。每一种营养素都需要在营养均衡基础上才能有效被身体吸收; 2.多吃富含铁的的食物,促进造血; 3.多吃富含钙的食物,钙促进铁的吸收; 4.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促进矿物质吸收。
饮食禁忌
茶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的吸收,尽量少喝茶和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