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主治病症

隐白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泄泻,带下,呕吐,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隐白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

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

现代又多用隐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

隐白主治腹胀,泄泻,便血,崩漏,带下,癫狂,惊风等。

隐白穴主治月经过多,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腹胀,暴泄,呕吐;癫痫,多梦,梦魇,惊风,昏厥;胸痛,心痛,喘息,胸满。

隐白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

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痉挛;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出血,鼻出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癔病,昏厥;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

其它:尿血。

概述

鬼垒为经穴别名,十三鬼穴之一,即隐白。见《针灸大成》。

隐白为经穴名(Yǐnbái SPl)。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隐白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十三鬼穴之一(鬼垒)。隐即隐蔽,白即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隐白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主治腹胀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纳呆腹痛暴泄尸厥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泄泻带下呕吐癫痫心痛喘息胸满,子宫痉挛,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儿惊风癔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等。

鬼垒的别名

鬼垒(《针灸大成》),鬼眼(《医灯续焰》)。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

特异性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木。

穴名解

隐即隐蔽,白即白色,。穴居隐蔽之处,其肉色白,故名隐白。

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黄帝内经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白,指金气的颜色。为土能生金,金气隐伏之意。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1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阴脾土之井穴,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脏,言土气在此已经发生,金隐土中,金气亦已开始隐伏。本经承历兑之金,由足阳明之阳,传交足太阴之阴,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金色白,坚刚为阳,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太阴根于隐白,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白。

所属部位

趾端

隐白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

隐白位于𧿹趾内侧,趾甲旁约0.1寸处。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趾背动脉通过。

隐白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隐白穴的位置

隐白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隐白穴的位置(肌肉

隐白穴的位置(骨骼

取法

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趾甲角内下方0.1寸取穴;或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内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卧,在(𧿹)指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隐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趾纤维鞘、(𧿹)长伸肌腱内侧束。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处。皮肤为(踇)趾背侧与其跖侧骨皮肤移行处,其神经分布为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在趾背筋膜的深面有第1跖骨动脉内侧支,经(𧿹)长伸肌腱的深面,该动脉至(𧿹)趾的内侧缘。

(𧿹)长伸肌腱由腓深神经支配。若斜刺,针行于末节趾骨与 (𧿹)趾纤维鞘终止部之间,该处神经、血管分布丰富,均来自足底内侧神经及血管。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

穴区神经、血管

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趾背动脉通过。

隐白穴的功效与作用

隐白有健脾和血、清心宁志、温阳回厥的作用

隐白有调经统血,健脾回阳的作用。

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上注于心,隐白可用于癫痫和惊风的治疗。

脾统血肝藏血脾虚失于统血,肝疏泄太过则失于藏血,就会引起诸种出血症,隐白穴为土经木穴,故可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

隐白穴为土经木穴,施用灸法益气、健脾、统血、调经之功,对脾失健运,统摄无权,血不归经经水过期不止,甚或崩漏有较好疗效。

病势之缭乱促暴者,俱宜调动本身清肃之气(即金气)以镇定之。如喘满腹胀,不得安卧,呕吐泄泻及衄血、尸厥、月事不止等症,隐白穴均能治之。

刺灸法

刺法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浅刺0.1~0.2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常用于神昏胸闷咳喘

注意:孕妇慎刺。

灸法

可灸,尤其治疗血证多用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3~7壮,艾条灸5~20分钟,用于止血

注意:不宜瘢痕灸

配伍

隐白配大敦,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昏厥,中风昏迷

隐白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隐白配气海血海三阴交,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月经过多。

隐白配脾俞上脘肝俞,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吐血,衄血。

隐白配灸关元,治崩漏。

隐白配水沟,治疗失血之昏迷。

隐白配足三里,治便血。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针灸甲乙经》: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腹中有寒气,隐白主之。饮渴,身伏多唾,隐白主之。

《针灸大成》: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

《针灸大成》:下血,主肠风,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吐衄血,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

针灸聚英》:小儿客忤,慢惊风。

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医宗金鉴》:隐白主治心脾疼痛

研究进展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有报道显示,用三棱针点刺隐白、大敦出血2~3滴,每日或隔日1次,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另有报道,艾条温和灸隐白,每次15~20 min,每日3~5次,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较好疗效。

治疗婴幼儿腹泻

三棱针点刺隐白,放血7~10滴,左右交替,每日1次。

治疗急性鼻衄

取隐白配合上星,用强刺激手法,疗效较好。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鬼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鬼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