𩩲骬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概述

𩩲骬同𩩲骭

骨骼名·𩩲骬

𩩲骬为骨骼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指胸骨剑突。《释骨》:“蔽心者曰𩩲骬、曰鸠尾、曰心蔽骨、曰臆前蔽骨。”

经穴别名·𩩲骬

𩩲骬为经穴别名,即鸠尾。出《针灸甲乙经》。

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 CV15,RN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别名尾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𩩲骭(《针灸甲乙经》)、神府(《备急千金要方》)、臆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𩩲骬(《针灸资生经》)。属任脉。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心神及脾胃疾患等: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呃逆腹胀癫狂痫,心痛心悸惊悸心烦胸闷反胃噎膈,惊狂,脏躁偏头痛癔病,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胃痉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心胸痛,心绞痛,胃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

鸠尾穴的别名

尾翳(《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𩩲骭(《针灸甲乙经》)

神府(《备急千金要方》)

臆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𩩲骬(《针灸资生经》)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

穴名解

鸠即鸠鸟,尾即尾巴,胸骨剑突形如鸠鸟之尾,此穴在其下,故名鸠尾。

鸠为布谷鸟之别名,性喜聚居,故称多人施工为鸠工。古者仲春献鸠以养国老,仲秋授年老者以鸠杖,云鸠性不噎。穴在胸骨剑突下。肋骨分歧,如张两翼,剑突中垂,有如禽尾,不曰他鸟之尾,而必喻以鸠鸟之尾者,以鸠鸟之尾常垂善蔽也。中医称剑突为蔽骨,以其掩蔽膈肌也,《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鸠尾心前穴名也,其正当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鸟尾形,故以为名也。”

特异性

鸠尾是任脉的络穴,膏的原穴。

所属部位

上腹

鸠尾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鸠尾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鸠尾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处。仰卧,两臂上举取穴

鸠尾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7寸处,仰卧,两臂上举取穴(《备急千金要方》)。

一说脐上7.5寸(《针灸甲乙经》)。

鸠尾穴在任脉的位置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建里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

鸠尾穴的取法

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上,胸剑联合下1寸处取穴。

鸠尾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处。仰卧,两臂上举取穴。

鸠尾穴的取法

鸠尾穴穴位解剖

鸠尾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深层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

鸠尾穴的功效与作用

鸠尾穴具有安心宁神、宽胸定喘的功效。

鸠尾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

鸠尾穴有和中降逆、清心化痰之功。

鸠尾穴主治病证

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心神及脾胃疾患等: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呃逆,腹胀,癫狂痫,心痛,心悸,惊悸,心烦,胸闷,反胃,噎膈,惊狂,脏躁,偏头痛,癔病,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胃痉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心胸痛,心绞痛,胃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

鸠尾穴主要用于胸肺、心神及脾胃疾患等: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

鸠尾穴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

鸠尾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烦,胸闷,胸痛;呃逆,呕吐,反胃,胃痛,腹胀,噎膈;癫痫,惊狂,脏躁;偏头痛。

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胃痉挛、急慢性胃炎等。

鸠尾穴主治心胸痛,胃痛,反胃,惊悸,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心绞痛等。

治胸闷咳嗽,心悸,心烦,心痛,呕逆,呕吐,惊狂,癫痫,脏躁,胃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胃炎,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癔病。

刺灸法

《针灸甲乙经》:不可灸刺

刺法

一般双手抱头,针尖略向下斜刺0.5~0.8寸。

向下斜刺0.5寸。

向上斜刺0.5~1寸。

向下斜刺0.5~1寸,局部酸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可灸,灸即令人毕世少心力。此穴大难针,大好手方可此穴下针,不然取气多,不幸令人夭。

先贤有云,凡穴在隐蔽处多禁针。曾有医误刺此穴致呃格不休者,即伤及膈肌也。气化有伤,则传感失常,而为疾矣。如误刺此穴而为病者,非仅伤及膈肌之质,若影响膈肌之气,致气不通畅,亦作格逆,或致呼气不利,吸气作痛者,亦常有之,术者当慎之。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鸠尾穴的配伍

鸠尾穴配后溪治癫痫。

鸠尾穴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

鸠尾配涌泉,有化痰宁心的作用,主治癫痫,呕痰沫。

鸠尾配中脘、少商,有和胃化积,行气清热的作用,主治食痫,胃脘胀满,不得眠

鸠尾配灸脐中,治少年房多短气

鸠尾配后溪、申脉,治癫痫。

鸠尾配梁门足三里,治胃痛。

鸠尾配后溪、神门,治五痫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王注:人无蔽(通敝)骨者,从歧骨际下行同身寸之一寸,为鸠尾处也。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针灸甲乙经》:喉痹,食不下,鸠尾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风惊痫发癫,不喜闻人语,心腹胀满,胸中满,咳逆数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浆不下。

针灸大成》:曰鸠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任脉之别。

《针灸大成》:主息贲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噫喘,喉鸣,胸满,咳,呕,喉痹,咽肿,水浆不下,癫痫,狂走,不择言语,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咳唾血心惊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劳,短气少气

胜玉歌》: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研究进展

改善心脑功能

鸠尾穴针刺,可改善心功能脑循环

治疗胆道蛔虫

鸠尾穴针刺对胆道蛔虫有一定疗效。

对胆管系统的影响

针刺鸠尾对胆管系统有影响,用鸠尾治疗胆道蛔虫病,发现此穴能明显地松弛Oddi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及胆总管收缩,有利于胆道内蛔虫的排出。

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

针刺鸠尾对胃肠功能具有调整作用,如急性胃肠炎针灸足三里、鸠尾等,可有较好的疗效。

可使唾液pH值降低。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针刺鸠尾对血压也有调整作用,对高血压有降压作用,特别对3期高血压较好。动物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给动物造成失血性休克,当血压降至20~30 mmHg时,稳定后开始针灸“合谷”、“鸠尾”等,持续针灸30 min,大部分血压上升,并超过35 mmHg。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𩩲骬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𩩲骬》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