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肢再植术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手术名称

断肢再植术

断肢再植术的别名

断肢再植

分类

骨科/断肢和断指再植术

ICD编码

84.2901

概述

1903年,Hopfner对3条完全断离的狗腿进行再植,但均告失败。1953年苏联Lapchinsky首先获得动物实验成功。并报道了长期随访的再植狗腿的功能恢复情况。我国屠开元等在1960年开始对断肢再植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有5条成功,6条失败。1960年,Lapchinsky报道了一组犬大腿中段再植6年随访结果,并首先阐述了冷冻在离断肢体保存中的作用

1964年Mehl等首先发表了一篇再植肢体对全身情况影响的论文,他们发现了再植术后治疗“毒血症”的有效方法,这引起了医师们的高度重视。Willams等在未采用低温保存和灌注断肢的条件下,通过犬的肢体再植实验,发现了常温下离断肢体再植后还可能成活的时间限度。在他们的实验中,缺血时间少于6h者,再植成活率达90%,而长于6h者仅为20%。

1963年,我国陈中伟、钱允庆成功地为1例右腕上部完全断离的断手进行了再植,功能恢复较好。1964年,波士顿有人也报道了1例,即1962年一位12岁男孩上臂断肢再植成功的病例。

断肢再植的成功,标志着再植外科的里程碑,从而使人们神话与幻想的断肢再植成为实现。人体的部分组织器官离体后,如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再植,在显微镜下精细而正确的缝合血管神经和其他组织,即可以使断离的肢体回归人体,并恢复一定功能和外观。同时认识到,高质量地缝接血管是这类手术成败的关键。因此显微外科的意义逐步被外科医师认识。随着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在临床上逐步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断肢再植的成活率,促进了再植外科的发展,与此同时,再造修复外科、移植外科和矫形与整形外科也随即得到蓬勃开展。

断肢的分类

在和平时期肢体断离主要是由机械损伤引起。在战争时期,枪伤爆炸伤也是肢体断离的一个原因。由于误击、爆炸也可使肢体发生不同程度的断离。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均可造成肢体断离。但根据创伤的性质,肢体断离的程度以及致伤原因等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肢体断离的程度分类

①完全断离:断离肢体的远侧部分完全离体,无任何组织相连,称之为完全性断离。另一种情况,断肢只有极小量损伤的组织与人体相连,再植手术前经过彻底清创,必须将这部分无活力的相连组织切除,实际上亦已变为完全性断离。这类损伤也应归纳为完全性断离。

②不完全断离:受伤肢体局部组织大部分已断离,并有骨折脱位,残留有活力的相连组织少于该断面软组织面积的1/4,主要血管断裂或栓塞,肢体的远侧部分无血液循环或严重缺血,不吻合血管肢体必将坏死。不完全断离肢体的再植手术并不比完全断离者容易,因为前者往往由钝性碾轧、挤压伤所致,软组织创伤范围较广泛,断离的创面参差不齐,组织的去留难以确定,再植成活率并不比完全断离高。

(2)根据致伤原因分类

①切割性断离:由锐器所造成,如切纸机、铣床、铡刀等。这类损伤大都是上肢断离,是再植条件较好的病例。

②碾轧性断离:这类损伤多由火车、汽车轮或机器齿轮等钝器所致。损伤可发生于上肢、下肢,所有组织虽在同一平面上断离,但截断处的骨骼多系粉碎性骨折,再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将毁损部分进行一定缩短。

③挤压性断离:这是由于笨重的机器、石块、铁板或由重物挤压所致。断离平面不规则,组织损伤严重。常有大量异物粘于断面与组织间隙中,清创较为困难。必要时须将毁损部分切除,进行缩短。

④撕裂性断离:这是因肢体被连续高速转动的机器轴、皮带、滚筒(如车床、脱粒机)或电动机转轴旋转断离。一般以上肢较为常见,再植难度很大,肢体不但要缩短,而且还必须将血管、神经等重要的组织向两断端解剖分离一定的长度,方能达到适合吻合的部位。

此外,高温滚筒引起的肢体断离,由于肢体断成若干碎块断离肢体的远侧段失去完整性,肢体残缺不齐,或由于高热而使蛋白质凝固,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进行断离肢体的再植。

⑤枪弹伤性断离:和平、战时枪伤或弹伤所致的肢体断离,不论上肢或下肢,只要断离的肢体两断端有一定长度较完好的肢体,均可实行再植。但必须彻底清创,适当的缩短,掌握时机。

上述肢体断离的分类,有利于对手术指征的分析、手术方案设计和对预后的估计。但因每个病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

为了便于科学的统计和经验交流,根据肢体断离的程度,肢体断离又可以分为完全性断离和大部断离两种。肢体断离的部位可以发生在上肢或下肢的不同平面,然而上肢的发病率较下肢为高,由于上肢劳动操作较多,因而受伤的机会也较多,其中尤以前臂的断离较为最常见,手掌与上臂次之。而下肢以小腿与踝部较多,大腿断离较少。断离部位高,肢体血管的口径大、数量少,再植手术中,重建血液循环是比较容易;但由于神经断离的平面高,神经再生所需时间长,肌肉和神经终端将逐渐发生退变萎缩,功能恢复晚而较差。反之,如果肢体离断平面低,血管口径小、数量多,再植手术时血液循环重建比较复杂,而神经再生所需时间短,功能恢复较好。处理并发症后,全身情况得到较快的改善。这种情况下,慎重认真地进行再植手术,还是可能的。而另一侧离断肢体的远侧完整,近侧再植条件差,原位再植预后不良时,可将尚完整的远侧肢体再植于另一侧条件较好的近侧部。

广泛的碾轧伤、爆炸伤以及合并严重烧伤的断肢,因其完整性已严重破坏,不适宜再植。

断肢的急救处理

断肢后的急救处理,应当做到分秒必争,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运送到能进行再植的医院,尽快恢复肢体的血液循环。

(1)现场急救:不论在战场、野外、街道、或车间,应将病人和断肢简单而有效的进行包扎、止血,尽快的送到有条件进行再植手术的医院。如伤肢被机器卷入,应当即刻停机,把机器拆开,将肢体取出。切不可用倒转机器的方法取出肢体,以防肢体再次遭受损伤。

断肢的近侧端应用清洁敷料加压包扎。最好不用止血带。对必须使用止血带者,应每小时放松止血带1次。放松时,用手指压住近心侧的动脉主干,以减少出血。对于大部断离的肢体,在运送前,应当用夹板固定伤肢,以免在转运时再度损伤。

断离下来的肢体,其断面亦应以清洁敷料包扎,以减少污染。若离医院较远。转送时应尽可能用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并设法将断离肢体冷藏保存。切忌将肢体浸泡在任何液体中,包括生理盐水。临床证实,用液体浸泡的断肢,再植存活率明显降低。冷藏时,亦不可使冰块直接接触肢体,以免引起冻伤。可将断肢置于塑料袋内密封,再置于垫有4~5层纱布的冰块上。

若病人有严重休克,转运前应首先及时处理休克,防止转运途中发生生命危险。

(2)急诊室处理:病人进入急诊室后,医师应迅速了解受伤经过。根据病史和检查结果,作出较准确的估计。如病人无严重休克或危及生命的合并伤,应立即将伤肢和断离的肢体一起摄X线片。并立即送手术室,准备手术。

如发现病人有严重合并伤而危及生命时,应首先处理合并伤。在此同时,可将断离肢体先送手术室,经过刷洗、消毒,以12.5U/ml肝素盐水灌注冲洗血管床后,用无菌巾将其包好,保存在2~4℃冰箱中备用。

病人到达急诊室后,应立即输液,配好适量同型血,并迅速通知手术室和有关医师,做好手术前准备。

适应症

断肢再植手术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必须掌握好适应证,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断肢再植的适应证不是绝对的,在决定能否进行再植手术以及手术预后时,应当详细检查,慎重考虑,周密计划,不能随便放弃再植,也不能盲目进行再植。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病人全身情况适宜再植手术

在发生创伤性肢体断离的同时,病人的身体其他部位也常可能遭到严重损伤,例如胸部损伤、腹部脏器损伤或颅脑、脊髓损伤等。这些严重的脏器随时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除了这些合并损伤,既使单纯的高位肢体断离也可造成严重的创伤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所以,绝不能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必须首先积极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有时在某些极其危重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肢体再植,以保证抢救生命。对一些病例,经抗休克和断肢再植手术虽然已有近40年的历史,也是在我国开展的较为普遍的手术,但从骨科手术范畴,仍然是比较复杂的手术。手术者必须掌握肢体不同平面的应用解剖,并且应熟练地掌握骨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尤其是显微外科等基本知识和技术。此处所述手术顺序和手术方法,仅属一般规律,每个断肢伤情各不相同,手术方案因人而异,因此,具体手术时应根据伤情和医师的知识灵活设计最佳手术方案。

2.断离肢的完整性

为使肢体再植后存活,并恢复较好的功能,断离肢体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一般地说,断面比较整齐的切割伤,经再植后容易获得成功。

(1)对于撕裂性损伤,血管床部分破裂,再植效果往往比较差。但是,只要足够地切除损伤段组织,做必要的肢体缩短,仍有可能再植成功。

(2)两下肢同时断离的病人,如一侧断离肢体的近侧条件较好,远侧部粉碎,不能再植,而另一侧离断肢体的远侧完整,近侧再植条件差,原位再植预后不良时,可将尚完整的远侧肢体再植于另一侧条件较好的近侧部。

(3)广泛的碾轧伤、爆炸伤以及合并严重烧伤的断肢,因其完整性已严重破坏,再植不能成功。挤压性损伤,有时肢体外形尚好,但其血管床已广泛破坏,肢体远端有明显的皮下青紫瘀血斑,再植很难成功。

(4)断肢保存不好,直接浸泡于低渗、高渗或凝固性消毒溶液中,会引起软组织、特别是血管内膜的严重损伤,可导致再植成功率降低,甚至丧失再植的可能。

3.再植手术时限

(1)肢体离断到再植血供的恢复有一段缺血时间。若这段时间内,组织细胞尚未发生不可逆变性,再植肢体可以存活。这种断离肢体经再植后还可能存活的最长缺血时间,称为再植时限。

(2)肢体离断后,在缺氧条件下,组织细胞开始了一种由轻到重、由量变到质变的病理演变过程。肢体中,肌肉组织代谢最旺盛,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肌细胞变性速度快、程度重。一般认为,常温下肌肉对缺血的耐受时间为4~6h。最长不超过8~10h。

(3)断离平面高,离体肢体内肌肉组织丰富,对缺血、缺氧耐受性差,再植时限短。而断掌、断踝、断指(趾)等肢体远端的断离,肌肉组织很少,再植时限可予放宽。有报道在常温下缺血20~22h的断掌再植也有成功的。

在寒冷的季节,或经冷藏后,再植时限可适当放宽;相反,气温高时,又未经冷藏,虽然断离时间不到6h,也可能发生严重的变性。明显超过再植时限的断肢,不宜行再植手术。

4.再植肢体的功能与外观

(1)断肢再植的目的不仅是要接活,更重要的是恢复其功能和保持一定的外观。如估计到再植后功能不能恢复,或严重影响外观,则不宜再植。如下肢再植,若缩短太多。既使存活,也不能负重行走,又给安装假肢带来困难,这种情况就不宜再植。

(2)与下肢相比,上肢主要功能在于手的提、捏、持物等功能,而且上肢的假肢功能还不够理想,因此在考虑上肢再植指征时,应持积极观点。在一些辗轧性或挤压伤断肢,可以在切除较长毁损组织,缩短肢体,进行再植,也可恢复一定的功能。

(3)有些上臂或肩部撕裂断离者,臂丛神经在较高部位离断,甚至从椎间孔中撕脱,这种神经损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修复方法。即使再植肢体存活,由于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故再植意义不大。但对于那些能通过二期显微外科手术重建肢体功能的断肢,可以考虑再植手术。

禁忌症

1.全身情况不佳,不能耐受长时间再植手术者。

2.对于肌肉丰富的较大的肢体的断离,例如大腿部,小腿中上部断离等,均有较丰富的肌肉组织。在常温下,缺血(估计再植时间在内)若是超过6~8h,尤其是夏季,气温较高,再植与否应慎重考虑。

3肢体再植后无法恢复功能者,如果神经是从臂丛近根部断裂,几条主要的神经无法修复,即使断离的肢体较完整,再植后也无法恢复功能,应放弃再植。

4.单侧下肢断离,再植后过分缩短者(超过10cm以上)。

5.肢体主要血管和肌群破坏严重者。

术前准备

1.手术室准备

要迅速、齐全、及时。当接到断肢再植手术通知后,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密切协作,迅速布置手术室,备齐手术用物。手术室应铺置3个无菌桌:-置断离肢体,-置清创器械,-置再植手术器械。断肢再植术清创用的器械应与再植器械分开,预防污染。再植器械包括:①骨骼缩短与合适的内固定器材,应按具体断离平面与骨端情况准备;②缝合肌肉与肌腱的3~5/0连针线;③缝合血管与神经的9~7/0连针线,血管夹,小血管镊、钳、剪和持针钳等;④血管冲洗的器材:12~18号平头针或直径1.0mm的细塑料管以及20ml注射器。一般应用12.5U/ml肝素等渗盐水。

2.科室准备

断肢病人到达急症室后,医师要迅速进行全身和局部、X线、检验血型等检查,同时尽快通知手术室、外科医师,做好准备。

麻醉和体位

1.麻醉 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部位,可选用不同的麻醉方法。硬脊膜外阻滞麻醉是当前常用的麻醉方法。上下肢手术均可采用连续高位硬脊膜外麻醉。硬脊膜外麻醉对全身循环和呼吸影响小,可以根据手术需要任意延长麻醉时间,并且病人在手术时保持着清醒状态。是常选用的麻醉。而对于合并颈部或胸腹部损伤的病人,一般还是以应用气管插管麻醉为宜。

2.体位 不论上下肢断离,一般采用平仰位,手术操作较为方便,病人也较舒服。

手术步骤

彻底的清创术、预防感染是再植成功的基础;高质的吻合血管是断肢成活的关键,肌肉、骨骼与神经的修复是功能恢复的保证。以下根据再植的顺序,分别予以具体介绍。

1.清创术

清创术不仅是重要的手术步骤,也是对断离肢体各部分组织创伤情况进一步全面了解的过程。这对于决定再植手术计划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清创时要舍得花费一定的时间,既要进行彻底的清创,又要详细的了解判断伤情,为是否再植打下基础(图3.10.1-1)。

(1)一般清创处理:先用无菌肥皂水和消毒毛刷洗刷断离肢体的两断端患肢,其范围应当距断端20cm,并用大量等渗盐水冲洗。然后再消毒、铺无菌巾,去除异物,对于散在于软组织中的异物,如无法彻底剔除者,可考虑将这部分组织解剖开进行处理或将这部分组织一并切除。

为了争取时间。一般应分2组对皮肤、肌肉、肌腱、骨端分别进行清创处理:一组处理断离肢体的近段:另一组处理断离肢体的远段,两组医师在清创过程中应将创面的各部分组织创伤情况,切除的长度及时互通情况,以利再植手术过程中进一步修整手术方案。

(2)断肢近侧残端清创:一般可以根据组织的断面是否出血及组织的形态色泽等判断组织的生活情况,决定取舍。在具体操作时需由外向里。由浅到深地按解剖层次进行修剪、切割坏死无生机的组织。在切除失活组织之前最好先找出主要的神经和血管,用黑色丝线结扎其断端作为标志以备再植时容易寻找。

严重污染的骨关节断端应当用咬骨钳咬去一部分显露出新鲜的断面,未完全断离的骨骼片,如果没有明显的污染,仍应保留,不可轻易丢弃。

对于大部断离的肢体,虽然相连接的软组织不多,只要还有生机,仍要注意保留,因为这些软组织中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对肢体的存活有益。

(3)断肢远段的清创:由于没有血供,所以不能从有无出血来判断组织是否有活力。因此,应根据经验,从每种组织的形态、色泽以及损伤、污染程度判断组织的生活情况,决定去留。凡皮肤有广泛而严重的撕脱,皮肤呈紫褐色,有皮内血肿,或由于重物碾轧,皮肤被压得很薄,且与皮下组织脱离者,则应视为失去活力的皮肤,应予切除。撕裂性损伤时,常伴有一长段皮肤如袖套状从断离肢体近端撕下。对于这种撕脱性断肢的皮肤,如无明显损伤,可暂且不予切除,尤其是浅静脉更需保护。待血循环恢复之后,注意观察该皮瓣血运情况,如血运良好,可利用此皮瓣遮盖伤口,予以缝合。如血运较差,应切除其皮下脂肪,修剪成中厚皮片以做植皮之用。

肌肉失去血液供应3~4h后,对一般刺激反应常较迟钝,所以,断肢远段肌肉的去留应主要根据肌肉纤维的颜色、弹性、肌腹的完整性以及肌肉内有无血肿等形态变化来判断。

肌腱的切除范围,应根据肌腱是否保持正常的光泽、腱旁膜是否完整以及肌腱的形态来决定。形态较为完整的肌腱应于保留,对不必要的肌腱应予切除,以免术后粘连。

对神经的去留问题,更应在清创时细致观察判断,形态较完整的神经尽量保留,去留多少缝合神经时再做考虑。

一般清创后,创面再次进行冲洗,更换手套和手术器械。铺盖的无菌巾也应更换。然后才能进行再植手术。

2.血管床冲洗

断离肢体的口径较大,若按解剖行径寻找,一般比较容易。对断离肢体的血管床情况可通过对动脉的冲洗进行判断。冲洗的目的有三:①可以了解断肢血管床的完整性是否破坏,以决定是否能进行再植;②可冲洗出组织中积蓄的部分代谢产物和血管中的凝血块,减少机体对毒性物质的吸收,并提供通畅的血管床为重建血循环打好基础;③可以扩张痉挛、关闭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恢复毛细血管的回吸作用,有利于今后微循环的改善。

血管冲洗方法:可选择一根主要动脉或条件较差不准备缝接的动脉,在其断口上缝吊一针作标志。细心清除该动脉断口处的凝血块后,选用12~18号经过特制的或自制的平而光滑的针头插入血管腔中,再用20ml注射器内的肝素盐水缓慢注入进行冲洗。但要注意针头必须与血管纵轴平行方向轻轻插入,推注液体的压力不要太大,应缓慢而平稳的推注,防止损伤血管内膜。

如注入时无阻力,冲洗液自动脉交通支、骨髓腔和静脉断口流出,可继续冲洗,直到回流液清澈为止。冲洗量应与回流量基本相等,并不引起远端肢体的肿胀,这种情况说明血管床完整通畅。若冲洗时阻力大、静脉回流量不多或远端肢体肿胀,说明血管床有阻塞或破裂。挤压伤引起的毛细血管床破裂,皮肤有块状青紫色及皮内出血,冲洗时出现弥漫性肿胀。这种情况血管吻合后很容易形成血栓。

对于肌肉组织较少的腕、踝关节以远的断肢,如果断面比较整齐,损伤不太严重,可以不进行血管冲洗,以减少血管的刺激和损伤,同时也节省手术时间。

在再植手术前,对于引起血管床不畅的因素需分别做相应的处理。不然,若急于做血管吻合,手术后可能会发生血循环障碍。

对断肢近侧和远侧断面处损伤血管的清创,可待准备吻合血管前再次进行。

3.骨骼固定

骨骼的固定是再植手术重要的步骤,是组织修复的支架和依托。肢体断离后,断面处的软组织有一定程度的回缩,而清创中必须切除无活力组织,所以骨骼相对较长,骨端常超出软组织之外,必须将骨骼进行一定的缩短,才能适应各种组织的修复。因此,骨骼缩短的长度应从各种组织的缺损程度综合考虑,例如,血管、神经的长度,应在吻合后无张力情况下为宜。而肌肉、肌腱,以及皮肤覆盖等需要有一定的张力,为此在进行骨骼内固定前要估计好骨骼缩短的合适长度。然而,上述各种组织以何种组织为依据进行骨骼缩短?根据经验,应考虑的组织依次为肌肉和神经组织,然后为血管和皮肤。因为血管和皮肤的缺损可以通过移植修复。进行骨骼缩短时,先剥离适当范围的骨膜,待骨端切除后将骨膜袖覆盖在骨连接处,有助于骨愈合。但是,骨骼缩短的范围上下肢不同,上肢的功能主要是手和臂的灵活动作,即使上下臂骨骼缩短的较多,只要手部能恢复部分功能,再植肢体总比假肢要灵活和实用。然而,如果下肢缩短超过10~15cm时,不仅影响负重和行走,而且妨碍安装假肢,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再植应慎重考虑。但在小儿则例外,因小儿处于发育期间,根据缩短的情况可行骨骼延长术或骨骺阻滞术等矫正两侧下肢的不等长。

有的经过关节的断离,而关节软骨有一定程度的损伤;有的一侧的关节软骨相对完好而另一侧损伤时尽量不做骨缩短,而保留关节,再植后仍可以恢复一些关节功能。只有当关节断离部的关节面严重损伤无法保留时,可按需要做骨缩短行关节融合术。

断肢再植时骨骼内固定的要求是:简便迅速,稳固省时。一般经过骨干的断离,可将两个骨端咬成相对的阶梯形,用1~2枚螺丝钉贯穿固定;亦可采用不同形式的髓内针固定。经过骨的干骺端的断离,将一端骨干插入干骺端内,并用一枚螺丝钉贯穿固定或用不锈钢针做交叉固定以及钢板固定均可(图3.10.1-2)。骨骼固定后,如果有骨缺损,可选择一些没有污染的碎骨片植入骨断端的周围。

4.血管吻合

血管吻合的优良是断肢再植手术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吻合的血管通畅,再植手术缝合血管必须应用手术显微镜或放大眼镜。不可因血管较粗大而忽视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再好的视力也无法与手术显微镜对组织、尤其是血管内膜损伤程度的判断和达到精细吻合血管的目的。

(1)血管吻合前常规处理:在吻合血管前应考虑处理好以下问题:

①全身血容量补充:肢体断离的病人,常有较大量的失血。在缝合血管前,必须补给足够的血容量,使收缩压维持在100mmHg以上。不然,因血管腔中充盈不足,可以引起血管痉挛和吻合口血栓形成。血管吻合后,断离肢体需要大量的血液去充盈和再次的失血,若全身血容量不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迅速下降,再度出现休克。所以手术医师在放开阻断动脉的血管夹前,必须事先了解病人的血压,并给予必要的补给。

②血管的清创:血管清创应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到血管损伤情况。血管损伤的标志是:血管失去正常的光泽和粉红色,显得灰青和暗红色(红线征),或是血管失去正常的圆滑与弹性,变得松软和弯曲(缎带征)。血管壁中有血肿存在或注入液体时血管壁出现膨胀,管腔中内膜有破裂或有冲洗不掉的附壁血块等。对损伤的血管必须彻底切除,达到正常以上1~2mm,方可进行吻合。血管长度不足,不能行对端吻合,可行血管移植术修复缺损,不可过大的张力勉强吻合。切忌为了保持血管的长度而将有损伤的血管没有彻底剪除勉强进行吻合。细心修去距血管断口5~8mm的血管外膜,以免在缝接血管时将其带入血管腔导致吻合口血栓形成。

对于肢体近侧断离的血管,在解剖清楚后,亦可采用上述方法对血管进行清创和判断。近段动脉血管通畅的主要标志是放松血管夹动脉端有血液迅速喷射出。近段静脉可自断口用平头针注入肝素盐水,探索血管腔的通畅情况。正常静脉在推注肝素盐水时,无明显阻力。

③血管深部软组织床的修复:在未做血管吻合前,应先将血管深部软组织作做必要的修复缝合。这样可减少血管吻合时的张力,并使吻合后的血管周围没有死腔、血管不与骨和内固定物接触,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④血管吻合前的一般计划:对于动、静脉的吻合比例、吻合顺序、抗凝剂的应用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周密计划。

A.动静脉的比例:肢体的静脉回流不足是导致再植后肢体肿胀的主要原因。动静脉的比例至少在1∶1.5以上,以保证血液循环的平衡

B.深浅静脉的比例:在手足部,静脉血的流向主要是从深静脉流入浅静脉。而腕关节和踝关节以上,静脉血的流向是由浅入深并不易反流。所以在腕和踝关节水平的断离主要是缝合浅静脉。若单纯缝合深静脉,常会引起浅静脉瘀血,严重者可发生皮肤淤血性坏死。在腕关节和踝关节以近的肢体再植时,必须缝合1~2条深静脉,若深静脉不能对端缝合时,也可将远段的深静脉与浅静脉做对端缝合或端侧缝合或行血管移植。

C.动静脉的吻合顺序:一般情况下以先接静脉,后接动脉为宜。个别缺血时间较长的,为了使肢体尽早得到血供,可先缝一根动脉和静脉即可放开止血夹,在通血的情况下再吻合其他的静脉。

(2)血管吻合方法及其选择:断肢再植手术的血管吻合方法可分为二类:一类是缝合法;另一类是非缝合法。对于不同口径、不同性质血管,吻合方法可根据医师的习惯和条件选择,当前多数是采用缝合方法。

①缝合法:见图3.10.1-3~3.10.1-7,表3.10.1-1。

A.连续贯穿缝合法:可采用二定点或三定点,缝合速度比较快。但血管壁的对合欠准确,有时可引起狭窄,适用于缝接直径>2~3mm的血管,一般用于肘、膝关节平面以上的断肢再植手术。

B.间断贯穿缝合法:最常用,效果也较好,可适用于不同口径与性质的血管。缝合时血管壁的对合较准确,不易引起狭窄,但费时较长,操作要求亦高。

C.套叠缝合法:一般仅需缝合2~3针,操作方便费时少,血管内膜上没有缝线暴露。但是它要求血管必须有足够的长度,二者口径必须大致相等,血管的口径适宜于1mm左右。但在较小的血管,套叠缝合有可能使管腔产生狭窄。

②非缝合法:有激光焊接器械缝合和粘合法等,虽然具有省时、牢固、对合整齐等优点,但需特殊设备,当前尚难广泛用于临床。

③血管缺损的处理:一般主张对损伤的血管要进行彻底的清创。若清创后血管缺损,对直径>2mm的血管,如果缺损不超过2cm,而又在关节附近,则可凭借关节的屈曲,做到对端吻合。过长的血管缺损须做血管交叉缝合,或采用自体小动脉、静脉移植来修复。新鲜的自体静脉是理想的血管移植材料,缝合后通畅率高,不破坏肢体的血液循环,故临床上多采用自体静脉移植。

血管吻合或移植后,其周围须有血供良好的软组织床及皮肤覆盖,否则吻合口或移植血管易发生变性,一般在4~5d内出现血栓形成。最后甚至坏死、脱落而引起晚期出血。

④血循环恢复的征象:血管吻合后,松去血管夹,若出现下列征象则说明重建的血循环恢复良好:

A.吻合的动脉和静脉充盈良好;

B.再植肢体远端有动脉搏动;

C.再植肢体皮肤红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不超过2s;

D.再植肢体的皮肤温度逐渐上升接近正常;

E.未吻合的小静脉端出血旺盛;

F.小切口出现情况:对血供有怀疑时,可以在指(趾)端以粗针或小尖刀刺一小口,出血鲜红而旺盛者,则表明动脉供血是良好的;出血暗红而旺盛者常是静脉回流障碍的表现。

血管吻合后出现动脉供血不足的危象时,有可能是血管痉挛。可用2%利多卡因溶液温敷,或静脉推注3%的罂粟碱1/2或1/3支,同时肌注妥拉苏林25mg。如经上述处理后,血液循环仍未改善者,则需切除吻合口再重新吻合或行血管移植术。

5.肌肉与肌腱的修复

肌肉和肌腱的早期恢复,有利于关节主动功能锻炼,预防关节粘连和挛缩,有助于加速肢体功能的恢复,特别是对上肢与手部的功能恢复更为重要。另外,早期修复肌肉,还有助于保护骨折处,促进愈合。修复肌层时,先缝合肌间隔或骨间膜,分清各筋膜腔,以免远近段的伸、屈肌群交叉而误缝在一起。

(1)早期应选择修复的肌肉

掌骨平面的断离:在掌侧,应修复大小鱼际肌、拇长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在背侧,应缝合拇长伸肌腱和指总伸肌腱。

②腕部或前臂下1/3的断离:在掌侧,应修复拇长屈肌腱、指深屈肌腱的远侧与指浅屈肌腱的近侧交叉缝合;在背侧,应缝合拇长伸肌腱、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及指总伸肌腱。

③前臂中和上1/3的断离:主要是肌腹的断离,应缝合屈肌的肌腱与肌腹和桡侧的腕伸肌腹。

④肘部及上臂下、中1/3的断离:在屈侧,应缝合肱二头肌;在伸侧,应缝合肱三头肌。

⑤下肢功能主要是负重,所以对于肌肉与肌腱的修复要求不如上肢高,但是主要的伸、屈肌群必须修复。大腿应修复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股内收肌群外;小腿主要是修复后方三头肌与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和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拇、趾伸、屈肌;足和踝部的断离,早期缝合跟腱与胫前肌群、腓骨长短肌腱以及拇、趾伸、屈肌。

(2)肌肉和肌腱的缝合方法:应根据断离部位不同情况选择相宜的方法。

肌腹的断离一般用丝线做褥式缝合。由深层向浅层诸层缝合,每一针应包括断离边缘的肌膜与筋膜。对于较粗大的肌腹,除缝合断肌边缘一圈外,应在中心加缝几针,消灭死腔,以免形成肌肉内血肿和空腔。

肌腱的断裂,一般采用1-0锦纶线采用王成琪研究的双针腱内缝合法,较为简单、省时、光滑、牢靠,而且影响肌腱的血液循环较小。较小的肌腱也可以采用“∞”对端缝合。对粗细不一的肌腱断离,可采用鱼口式缝合。肌腱与肌腹交界处断裂的修复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肌腱组织韧而细,而肌腹组织脆而粗,缝合时应先将远端肌腱缝吊1~2针在肌腹中,以后再把肌腹包裹在该肌腱上,用间断褥式方法缝合数针。尽可能不要把肌腱缝合在一个平面,缝合处应相互错开,以防止术后粘连(图3.10.1-8~图3.10.1-12)。

6.神经的修复

(1)早期修复的主要神经:对神经修复的时间,一般应争取在再植手术时一次修复。早期神经的修复不仅显露清楚,且可借助骨骼的缩短,使神经在无张力下进行良好的对端缝合,同时做神经改道也较晚期修复方便。有时神经断裂不在断离的平面,而是从近处抽出,如果该神经没有严重的挫伤,经过清创切除后,断端的神经束粒粒可见,则可在神经断离的相应部位另做切口,将撕出的神经通过皮下隧道拉回神经断离部位,进行对端缝合,也可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但对于严重撕裂伤所致的肢体断裂,神经的挫伤严重,不易确定切除的长度,则不宜早期修复,可将神经二端用黑线做标记固定于适当的部位,准备二期修复。

上肢的主要神经,如臂丛、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指总神经以及下肢的坐骨神经、股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和跖内、外侧神经,应尽一切可能给予修复。一般不影响肢端感觉的皮神经,包括桡神经浅支、隐神经等等,如不易缝合,则在手术时可以不缝。总之,对断肢来说,神经的初期缝合对再植肢体的功能的提前恢复有利,但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肢体断离平面越高、病员的年龄越大,神经的恢复也越困难。

(2)神经缝合技术

①神经断端修正:二端神经解剖分离清楚后,以锋利的刀片切除辗伤的神经断端,直至神经纤维束粒清晰为止。对于粗大神经断面处的活跃出血点应予结扎。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纤维组成,在缝合时不能使其扭转,以免将感觉和运动二神经纤维交叉对接而影响功能的恢复。一般可根据神经断面的内部结构及形态,包括纤维束粗细情况、神经营养血管的位置及神经纤维的方向和分支情况来判明。

显微镜下缝合:不论神经粗细,均应在显微镜下缝合,可行神经外膜和束组膜的缝合,方可使神经束的对合更精细准确。

②神经缝合无张力:在较大的张力下缝合神经,可导致神经内的微循环障碍,同时神经纤维受到牵拉,会引起纤维化,以致影响神经的再生和传导功能的恢复。因此,神经缝合无张力是公认的原则。为了使神经缝合无张力我们常采用以下的方法。

A.减张缝合线:在显微镜下缝合神经之前,先将神经周围软组织缝合1~2针减张缝合线,从而使神经断端缝合无张力(图3.10.1-13)。

B.关节屈曲减张:关节屈曲不宜超过一定限度,对关节功能无任何影响,但可以解决关节附近神经缺损3~4cm的长度。如腕关节屈曲不超过30°,肘关节和膝关节都屈曲不超过90°的范围是适宜的。

C.神经移位减张:如上臂断离而桡神经缺损,可将其移位至肱骨前方缝合,常可得到3~4cm的长度代偿。肘部断离而尺神经缺损者,可将其置于肱骨内上髁的前方缝合。正中神经也可将旋前圆肌的浅头切断后,前移至更浅的位置。从而达到减张缝合之目的(图3.10.1-14)。

D.神经转移或神经移植术:上述方法不能解决的神经缺损,可采用附近的神经转移术修复,神经缺损较大的只有采用神经移植术。可采用影响肢体感觉不大的皮神经,如前臂内侧皮神经,小腿隐神经,腓肠神经或股外侧皮神经等,进行神经束间移植,也可考虑用电缆式神经移植修复。

7.皮肤修复

早期良好的皮肤修复,不仅有助于肢体的存活、预防感染、减少瘢痕,还为后期的恢复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缝合时应密切注意注意皮肤张力,切勿过紧而压迫静脉,影响血液回流。

不同性质的肢体断离,在再植手术缝合皮肤时也各有其相异之处。如整齐的切割伤,皮肤伤口常是环绕肢体一圈,为了预防后期的环状瘢痕挛缩,应常规做几个斜形小切口,与原伤口成60°,将皮肤与皮下组织掀起,做Z形皮瓣整形缝合。对于挤压性断肢,皮肤的损伤常是不整齐的,因此缝合后无环形瘢痕挛缩,影响血循环较小。汽车轮胎、火车等碾轧性损伤完全或大部断离,常造成大块皮肤缺损,需要采用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修复创面。

缝合皮肤切口之前,应在各个筋膜间隙内放置橡皮片引流条,因为再植术后,多数被切断的小动脉、小静脉和淋巴管无法吻合,有的无法彻底结扎,术后常有渗血和积液,若不能及时引流出来,可使组织压力增高而影响静脉回流。

术中注意要点

1.清创必须彻底,清创的方法步骤要正确。

2.精良的吻合血管是再植成功的关键,应根据血管的口径,选择适宜的针线,针距/边距以及针序要均匀一致,稳准轻巧操作,确保吻合质量,而且要尽量的多吻合血管。

3.骨骼固定要简单、迅速、稳固,常采用钢板螺钉以及骨圆针贯穿固定等。

4.主要的神经均予缝接,以9-0连针尼龙线缝合。

5.皮肤缝合不宜过密过紧。

6.术中发生血管痉挛采用3%罂粟碱血管外膜下注射,术后发生痉挛可予肌内注射罂粟碱60mg或静脉内推注30mg。

7.患肢宜松软地包扎,用石膏妥善固定。

术后处理

1.全身情况观察与处理

(1)心电监测:断肢再植手术后应当在监护室进行2~3d的监护,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饱和度等的变化,至少每小时观测记录1次,因为外伤性休克心血管等重要器官的变化常发生在此期间。

(2)记录尿量:断肢尤其是较大肢体断离(如大腿部,小腿中、上部,以及上臂或前臂上部断离)再植术后,缺血肢体所蓄积代谢产物和组织的变性坏死分解物质均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必须观察尿液情况并记录尿量。

2.局部情况观察与处理

(1)肢体肿胀:由于外伤和手术后的反应,血液循环重新建立,淋巴系统的破坏等因素,再植肢体常发生肿胀,应当每日定时、定部位测量肢体周径,以便及时了解肿胀情况。如果肢体周径增粗在1~2cm以内,可以抬高患肢、逆行按摩、松解绷带敷料等处理即可改善;如果肢体周径超过健肢的3cm以上,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拆除部分皮肤的缝线,必要时行皮肤深筋膜纵行切开减压。过高和过长时间的肿胀压迫,可以引起肢体的血液循环障碍。

(2)血液循环障碍:是再植肢体经常发生的。再植肢体血液循环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皮肤颜色:再植肢体的皮肤颜色,由于失神控制,一般较健肢红润,如果肤色苍白或蜡黄,是动脉供血不足;如果肤色呈暗红或青紫,是静脉回流障碍的征象。

②皮温:再植术后的皮温较健肢高低在1℃左右是正常的,如果皮温较健肢低于2~3℃,则是肢体血液循环发生了障碍,不论是动脉还是静脉发生痉挛或栓塞,皮温均降低,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③多普勒超声检测:采用多普勒检测肢体动脉血流声较为灵敏,一般0.1mm以上的血管有血液流动,便可以听到血流声,随着血管直径增大,声音也增强,动脉声较强,静脉声较弱。此方法较为简便,无损伤,较准确,是再植手术常规检测方法。

④小切口出血:疑有血循环障碍的再植肢体,可从指(趾)端侧方,用小尖刀刺以0.5cm小口,观察其出血情况,血液循环良好的再植肢体;小切口迅速流出鲜红血液,动脉血循环障碍切口出血少或不出血;静脉回流障碍时涌出暗红色血。

⑤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再植肢体的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检测,虽然不如上述几项能较及时准确地反应血循环情况,但也是临床常观察血循环状况的检测项目之一。正常血循环的皮肤或甲下的毛细血管用指压后迅速移去手指时变为苍白色,一般在2~3s内又转为红润,动脉血循环障碍时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但个别情况下,动脉或静脉发生痉挛或栓塞后,在短时间内可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为正常。因此,必须参考其他检测项目进行分析判断,不可单凭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做出结论。

3.输液和输血

根据情况适量的输血。液体补足体液恢复血容量。常以10%葡萄糖酐,5%葡萄糖生理盐水和平衡盐液等扩溶为主,根据情况给予适量的碳酸氢钠等碱性液体。静脉穿刺要维持通畅。应将每日的液体量、用药量24h均分维持滴注,以便维持药物的有效时间。

4.抗凝解痉药物应用

再植肢体的血液循环优劣,决定于血管吻合的质量,决不可依赖于抗凝解痉药物。但做为预防性用药,下列药物仍是常规应用。

(1)右旋糖酐-40:是一种缓和的抗凝药,是常规应用的抗凝药。成人一般为1 000ml,2次/d,静脉滴注。阿司匹林,成人一般为0.3g,1~2次/d口服。尽管这两种抗凝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但个别病例亦出现鼻、牙龈出血血尿以及月经过多等出血现象。出现此情况应减少用药量或停用。个别病例对右旋糖酐-40发生过敏死亡者,应引起警惕。

(2)解痉药:再植后为防治血管痉挛应用解痉药已成常规,常用药物有①罂粟碱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作用,解除小动脉和小静脉的痉挛;肌内注射每次30mg,1次/6h,每日量不超300mg为宜。②妥拉苏林为α受体阻滞药,能扩张周围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成人每次25mg肌注,1次/8h。其不良反应为潮红、寒冷感、心动过速、恶心直立性低血压等。

5.术后制动和更换敷料

断肢再植手术后常采用石膏托或石膏夹固定患肢,保持患肢的稳定,防止骨折内固定松动,并预防血管痉挛,待肢体消肿,伤口愈合拆线后,更换石膏直至骨骼愈合。

覆盖伤口的敷料,术后前3d应每日更换1次,以便了解伤口有无血肿、压迫、感染以及肿胀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有血肿应拆除1~2针缝合线,放出积血。有感染现象要进行分泌物培养,加大或更换抗生素,肿胀严重要拆除部分缝线减压处理。另外及时的更换敷料,可以避免血液浸湿后干固的敷料压迫,同时可以及时解除因肿胀显得过紧的敷料。更换敷料时,要解除石膏托,由助手托扶患肢,术者轻轻逐层揭去敷料。贴敷于伤口的纱布,先用温热的1∶2 000的氯己定液浸泡几分钟,待干痂的纱布浸透变软后再轻轻揭去,不可硬行撕揭,以免引起疼痛,诱发血管痉挛。揭除敷料后,观察伤口如无特殊变化,用纱布沾氯己定液擦洗伤口及其周围,即可包扎。

并发症

断肢是一种较严重的创伤,再植术是种较复杂的手术。因此,断肢再植过程中容易发生并发症,处理不当,不但可以导致再植手术失败,而且还可能危及生命。主要的并发症有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肢体血液循环危象、血凝状态变化等,现分述如下:

1.创伤失血性休克

断肢伤常由于挤压、撕裂、绞扎等所致,有的还伴有其他部位的多处伤,所以创伤较严重,失血较多;又加较长时间的手术,常有血容量不足。因此,较大肢体的断离,病人术前、术中、甚至术后容易发生休克。除了病人来院后迅速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外,手术中要继续输血输液,维持血压脉搏在正常范围内,手术后要住监护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进行血压、脉搏、血氧饱和饱和度等监测,发现有休克现象及时输血输液,补足血容量。

2.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

肢体高位断离时,除了肌肉组织遭受致伤物的直接损伤外,如果常温下缺血时间超过6~8h,肌肉组织容易发生变性坏死,并有大量的无氧代谢产物和氧样自由基等毒性物质释放,一旦血液循环恢复,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循环,首先损害肾脏,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继之将引起心、肝、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有下列情况者,容易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①肢体较高部位断离,而且缺血时间较长者,例如,上肢肘部以上断离,下肢膝部以上断离,缺血时间(包括手术中未重建血液循环时间),超过8h者;②断离的肢体肌肉组织损伤较严重;③多肢或多段断离;④再植手术超过8h,或血管吻合后发生栓塞;⑤术后肢体高度肿胀,有筋膜间隙高压症象者;⑥术中或术后出现浓茶色的尿(肌蛋白尿)者;⑦术后出现高血钾和蛋白代谢产物过高者。

出现上述情况,即应采取以下防治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措施:①静脉滴注能量合剂利尿合剂,保护心肾功能。②记录每小时的尿量和颜色。③及时切开减压引流:对于挤压、绞轧性断肢,软组织有较广泛损伤者,估计术后可能发生严重肿胀,再植手术完成后,随即行预防性的切开减压术。顺肌间隙纵行切开皮肤3~5cm,然后在皮下潜行切开深筋膜达足够长度,使肌肉腔隙充分敞开减压可使肌肉组织及时从高压状态解放出来,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减少继发损害,并且可以排出一些有害代谢产物,减少回吸收所造成的损害。④及时逾量补液:对于高位断离的肢体,严重损伤的肢体以及缺血时间较长的肢体,只要平时心肾功能正常,尤其是再植术后出现浓茶色尿者,应当超过日计算需要补液量的1/3~1/2量补液。例如,计算某病人一日需要补液3000ml,可以输入6000~8000ml称为逾量补液。这样不但迅速的补充伤员的体液,更重要的是充分的扩充血液容量,冲淡血液中的肌红蛋白等“毒性”物质,促进利尿,尽快排出损伤肢体内、尤其是肌肉组织的分解代谢和无氧代谢的有害物质。通过伤肢局部及时的切开引流和逾量补液,伤肢的分解代谢和无氧代谢的“毒性”产物,可以从肢体的局部和尿液中尽快排出,从而减少对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此乃是断肢再植过程中,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

3.血液循环危象

再植术后血液循环危象也时常发生,必须周密的观测血液循环情况,一旦发现患肢有血液循环危象,应及时查明原因,迅速进行处理,最好在1~2h内做出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探查,决不可用观察时间过长而延误时机。由于观察不细,发现不及时而延误时机导致失败者为数不少。因此,对于尚不能确定是何原因而致的血液循环危象者,宁愿及时的进行手术探查,即便是血管痉挛,手术也容易进行处理,决不可过长时间观察等待而延误时机。血液循环危象,主要是血管痉挛或栓塞,两者临床很难鉴别。不论是静脉还是动脉其结果都是肢体血液循环发生严重障碍。其表现都是肢体发生严重缺血现象(表3.10.1-2)。

诱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有寒冷、血管受刺激或受压迫、疼痛、恐惧、骚动、吸烟以及应用血管收缩的药物等,都可以诱发血管痉挛。

血管栓塞的主要原因为:血管的清创不彻底、吻合血管的质量欠佳、感染、血肿压迫等。

血循环危象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项:

(1)有效的清创术:彻底有效的清创术,可以预防伤口感染,尤其是血管。

(2)手术操作合理:手术过程中,认真做到“微创操作”和稳准轻巧的吻合血管的再次清创,也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3)精良的吻合血管:做到每缝一针线都保证优良无误。

(4)适时充分的补充血容量:保持有效的循环血量,血容量不足、低血压等常诱发血管痉挛。

(5)保持室温:冬季要求保持室温在20~25℃,患肢用小电毯、灯泡照射等保温以免寒冷刺激引起血管痉挛。

(6)适时应用止痛镇静药物:伤肢如有剧烈的疼痛应及时应用止痛药,如哌替啶等,以防因疼痛引起血管痉挛。小儿疼痛时常哭闹不安,应给以适量冬眠1号,使其镇静嗜眠。

(7)应用解痉抗凝药物:例如罂粟碱、妥拉苏林、阿司匹林、右旋糖酐-40等。

(8)禁用血管收缩药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9)对小儿可采用胸壁双肢体石膏夹板等妥善的制动,同时给予适量冬眠药物使安静,避免因骚动引起血管痉挛。

4.伤肢感染

肢体常是在工作中伤断,伤面污染较重,尤其急救处理不当和运送条件较差致使缺血时间较长,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断肢伤感染,多数为革兰阳性菌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但少数病例被产气荚膜杆菌所感染(气性坏疽)。

防止感染要贯穿于再植手术的全过程。采取积极预防为主的措施,可以减少感染发生或减轻感染过程。一旦发现有感染现象,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控制感染,仍可以保证再植的肢体成活。只有感染已严重危及生命时(如气性坏疽),才能果断地进行截肢。防治感染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视对断肢伤的现场急救处理:断肢创面最好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避免再次污染。如果现场无消毒敷料。可用新布或新的塑料袋把断肢两断端包盖,以免继续污染。运送过程中,应用塑料袋包扎封闭放在冰瓶内,但要避免冰水浸湿创面,造成污染。

(2)彻底清创:彻底有效清创术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细致进行清创。有步骤按层次进行清创,决不可急于建立血供而忽视了清创。

(3)合理地应用抗生素:断肢再植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首选青霉素链霉素,发现有敏感现象时,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组。

5.脂肪栓塞综合征

这是断肢创伤又一种严重并发症,因此,在断肢再植术的观察中,应当引起重视。创伤愈严重,脂肪栓塞发生率愈高,症状也愈严重,甚至可以发生卒死。栓塞可发生在全身各脏器,但以肺、脑和肾的栓塞在临床上表现最为突出而病情严重。

脂肪栓塞的肺部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胸部摄片可见雪片状阴影,痰中可发现脂肪球等;脑部症状表现为神志不清、谵妄昏迷;肾脏的症状表现为少尿,尿中可检出脂肪滴。此外,皮下、结膜下及眼底可发现出血点等。不论栓塞在何脏器,一旦确诊,立即采取相应的最佳治疗措施。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断肢再植术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断肢再植术》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