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副伤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甲型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经过污染的源和食物而爆发流行。本病分布中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治疗

病原治疗

选用适当抗菌素。 (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功能正常者,可选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辩青霉素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

(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对症支持治疗

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副伤寒甲、乙、丙的发病机理是病原体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副伤寒甲、乙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较轻,肠壁可无溃疡形成,但体内其它脏器常有局限性化脓病变,可见于关节软骨胸膜心包等处。

本病的病原是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月,在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经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在3%石炭酸中5分钟即被杀死,消毒饮水余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此菌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以少量内毒素注射于人或家静脉内,可引起寒战发热,不适和白细胞减少,这些现伤寒病人的表现极相类似。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这些并非保护性抗体。由于“O”及“H”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亦可用以制做伤寒菌苗预防接种。“Vi”抗原见于新分离(特别是从病人血液分离)的菌株,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能和吞噬功能,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但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Vi”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较低且为时甚短;当病原菌从人体中清除后,“Vi”抗体滴度迅速下降。“Vi”抗体的检出虽对本病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但却有助于发现带菌者。含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可被特异的噬菌体裂解。利用“Vi”Ⅱ型噬菌体可将伤寒杆菌分为约100个噬菌体型,对追踪传染源有帮助。 

症状和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持续高热,5-6日内体温可达39℃至40℃(103°至104°F)左右持续不退,表情呆板、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全身不适、腹痛、严重腹泻头痛等),肝脾肿大(有轻度压),玫瑰疹(前胸和腹部上有红色疹状)与白细胞减少、嗜伊红细胞计数为零等为特征。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有合并症者死亡率高。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一)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本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二)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1.高热高热持续不退,多数(50%~75%)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20%~73%)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5.脾肿大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腺肿大(60%~80%),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30%~40%),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皮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20%~40%)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三)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四)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其它临床类型

除上述典型伤寒外,根据发病年龄,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毒力与数量,病程初期不规则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有无加杂症等因素,伤寒又可分为下列各种类型。

(一)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寒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在儿童病例中亦非少见。由于病情轻,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

(二)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休克等表现。常有显著皮疹,也可并发DIC

(三)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45~60天之久。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患者常属此型。

伤寒合并血吸虫病时,起病多急,发热常为弛张型或间歇型,肝脾肿大较著,嗜酸粒细胞在发热期及极期显著减少或消失,热退后回升,常超过正常值,热程可迁延1~2月。

(四)小儿伤寒一般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似于成人,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学龄期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多属轻型。常急性起病,有持续发热,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表情淡漠,嗜睡,烦躁鼻衄舌苔厚,腹胀及肝脾肿大等,而缓脉及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不减少。病程较短,有时仅2~3周即自然痊愈。由于肠道病变轻,故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也较少。

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病程亦轻重。起病急,伴有呕吐惊厥,不规则高热,脉快,腹胀,腹泻等。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颇为常见。

(五)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不易,病死率较高。

复发与再燃:症状消失后1~2周,临床表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阳转为复发,复发的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与胆囊网状内皮系统中潜伏的病菌大量繁殖,再度侵入血循环有关;疗程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见。偶可复发2~3次。再燃是指病程中,体温于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又重升高,5~7天后方正常,血培养常阳性,机理与初发相似。

根据当地伤寒流行情况,本人既往病史,有无伤寒菌苗接触史,有无与伤寒患者接触史,以及稽留高热,特殊中毒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程中白细胞计数减少,分类中性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氏反应(+)呈4倍以上增长,抗“O”>1:80,抗“H”>1:160有意义,细菌学检查,发病1~2周血培养阳性率最高,3~4周尿便培养阳性机会高,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且持续时间长。  

流行病学传染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

传染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带有细菌的粪便污染水,食物或用具经消化道进入人体,传染性很高,水源污染可引起爆发流行。

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与伤寒大致相同,但以食物传播较为常见,因副伤寒杆菌可在食物中较长时间存在。流行特征

季节性:该病好发于以夏秋季最多,

年龄: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流行形式: ①散发性:多由于与轻型病人或慢性带菌者经常接触而引起。②流行性:多见于水型或食物型。

检查

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细菌学检查

①血培养是确诊的论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第三周降为30%~40%,第四周时常阴性;②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③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④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免粪便污染;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免疫学检查

1.肥达氏试验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即肥达反应阳性者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检查中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共5种,目的在于用凝集法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病程第1周阳性反应不多,一般从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高,至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有少数病人抗体很迟才升高,甚至整个病程抗体效价很低(14.4%)或阴性(7.8%~10%),故不能据此而排除本病。 Widal试验已沿用近100年,曾有人对其特异性提出异议,认为其结果存在着混乱模糊的情况,非伤寒发热性疾病Widal"s试验也呈阳性结果,如各种急性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性疾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均可出现阳性结果。Perlnan等认为无菌结肠细胞和肠杆菌可能有共同的抗原,结肠粘膜损害所产生的抗结肠抗体与沙门菌菌体抗原交叉反应,因此对肥达氏反应结果的判定宜审慎,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还应强调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的对比,有人提出应用流行菌株抗原与国际菌株相比,阳性率可提高,建议用当地流行菌株取代国际标准菌株,以提高流行区域伤寒诊断的阳性率。 2.其他免疫学检查 (1)被动血凝试验(PHA):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致敏红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反应,根据红细胞凝集状况判断有无伤寒特异性抗体存在,国内外报道阳性率90%~98.35%,假阳性率5%左右。鲍行豪等曾报道LSP-PHA对伤寒血培养患者的检出率为89.66%,早期病人90.02%,临床确诊者为82.5%,且主要检测的是特异IgM抗体,故可用于早期诊断。 (2)对流免疫电泳(CIE):本方法可用于血清中可溶性伤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操作简便,便于基层推广,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不同作者报道为24%~92%,主要受采集血清时间的影响,发病初期最易测出,故可用于伤寒的早期诊断。 葡萄球菌 (3)协同凝集试验(COA):利用金葡菌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与抗体IgG的Fc段结合的原理,先用伤寒抗体致敏带有SPA的金葡菌,然后与抗原发生反应,本试验的阳性率在81%~92.5%,特异性为94%~98%,一般来说,其敏感性高于CIE,而特异性较CIE差。 (4)免疫荧光试验(IFT):Doshi等用伤寒杆菌菌体Vi悬液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140例血培养阳性的伤寒患者134例(95.7%)阳性;394例对照者仅4例(1%)假阳性,目前有关本法的报道尚少,伤寒疫苗预防接种和其它沙门氏菌感染是否会影响本试验特异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的基本原理是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用ELISA法检测伤寒患者Vi抗原,灵敏性达1ng/ml,高于CoA法9100ng/ml,并可检测到1∶1024稀释后尿液中的Vi抗原。国内、外用ELISA检测过临床标本中的Vi抗原,V9抗原,LPS,H抗原等,敏感性在62.5%~93.1%,因检测抗原的不同而异,多数在80%以上。杭州鲍行豪等应用ELISA同时检测IgM和IgG抗体,LPS-IgM-ELISA的敏感性为91.38%,特异性为99.02%,LPS-IgG-ELISA分别为93.1%和98.02%,在伤寒的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中,ELISA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高,是公认较好的一种诊断方法。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DNA探针(DNAProbe)DNA探针是用DNA制备的诊断试剂,用于检测或鉴定特定的细菌,方法是用一段已标记的特定的DNA片段(探针)与标本中已变性的细菌DNA杂交,通过测定是否发生杂交反应来达到检测目的,由于此探针是以细菌专有的特异性基因片断制备,故特异性很高。用DNA探针对培养所得的伤寒杆菌进行检测,敏感性需标本中达1000个细菌才能检出。DNAProbe的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一般用于菌种鉴定及分离。

葡萄球菌2.聚合酶链反应(PCR)PCR方法是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它能在数小时内在体外将目标基因或DNA片段扩增到数百万倍,检出率较DNA探针高100~10000倍,JaeHS等用PCR方法扩增伤寒的鞭毛抗原编码基因,敏感度能检出10个伤寒菌,特异性为100%,PCR方法因其高度敏感,易出现产物污染,所以控制PCR方法的假阳性及假阴性,是提高准确度的关键。  

鉴别

慢性肠炎

临床上表现为发烧粘液便,类似痢疾。此病多见于幼儿和老年人。  

败血症

多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病人有高烧、寒战、厌食贫血等症状,常伴有局部病灶(如胆囊炎等),一般可从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

预后

甲型副伤寒的病人需注意事项:

1、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伤寒、副伤寒平均治愈时间是15天左右,一定要坚持全程治疗,未全程或不规范用药会造成慢性带菌,延长排菌时间,对家人和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特别是轻型病人,要坚持用药2周。

2、及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3、病人密切接触者要预防服药,病人碗、筷、牙杯、毛巾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与家人分开使用,每次碗筷用后要煮沸消毒1—2分钟。

4、病人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病人大便、呕吐物要加1/5量的漂白粉消毒后倒入粪坑或厕所。

预防

甲型副伤寒可通过生活用水、食物、苍蝇、蟑螂接触等传播引起流行。其中以水的传播更为重要,而使人得甲型副伤寒是伤寒沙门氏菌。这种病菌可随着病人或健康带菌者(即带病菌而自已不发病的人)的粪便排出体外。它在人体外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很强,如在江、河、湖、塘水中可存活1—3个星期,在井水中可存活一个星期,在粪坑及污水中可存活1—2个月,而且非常耐寒,在冰冻的环境中可存活几个月。所以饮用水一旦被粪便或病人的呕吐物污染可引起甲型副伤寒病的暴发流行。

加强饮用水消毒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您在饮用塘水、池水、湖水、井水或农村集中式自来水时,不要忘记加入漂白粉精或漂白粉消毒。具体是:每200年水加入一粒漂白粉精片,大一粒,小二粒。

(先将漂白粉精片捣碎调成糊状倒入水中半小时后使用)或20担水加入漂白粉1小调羹进行消毒,可达到杀灭伤寒病原菌的作用。如使用科利消毒液,每5000年水加入1两即达到消毒效果。

平时生活中预防副伤寒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1、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用不卫生的餐具,生吃瓜果要洗净。少吃或不吃凉拌菜,少摆席取餐。

2、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和腌制品。

3、不到街头不卫生饮食摊点用餐。

4、饮用安全卫生水。

5、饭前便后洗手。吃零食前要洗手。

6、尽量避免同病人接触,病人密切接触者要预防服药。

7、搞好粪便管理,不用新鲜粪便施肥。

8、不与病人共用碗筷、脸巾、牙杯及其它日常生活用品。

9、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

10、发现伤寒、副伤寒病人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1、群众如知道周围伤寒、副伤寒患者不到医院治疗,可打电话向卫生部门举报。

预防肠道传染病:把住“病从口入”关,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勤洗手、喝开水、浇熟吃。

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 治疗上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预后与患者的情况、毒血征程度、年龄、有无并发症或加杂症;病菌的毒力;治疗早晚、治疗方法;曾否接受过预防注射等有密切关系。在抗菌药物问世以前,伤寒的病死率约为20%,大都死于严重的毒血症、营养不良、肺炎、肠出血及肠穿孔。自应用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以来,病死率明显下降。 1.治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消失,血、尿、粪培养阴性。

2.好转: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改善,培养阳性。

3.未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未改善,培养阳性。

新闻链接

新华网南宁10月30日消息: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部分中小学近日暴发甲型副伤寒疫情,共有80人被隔离,其中多数为学生,病人多为轻症状者。疫情主要发生在当地高中、初中学生人群中,9月以来累计报告学生病例84例,已有7名学生出院。 9月下旬以来,这个县部分乡镇及城区中小学校的学生陆续出现伤寒和副伤寒的病例,到了10月中旬这种病例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经专家诊断为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

参看

副伤寒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甲型副伤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甲型副伤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