谿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概述

谿穴为经穴别名:1.归来;2.承泣

归来·谿穴

谿穴即归来。出《针灸甲乙经》。

归来为经穴名(Guīlái ST2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溪穴、谿穴。属足阳明胃经。归即归回,来即到来,本穴善治子宫脱垂奔豚疝气等,有返本归根、理复还纳之功,故名归来。主治少腹疼痛痛经子宫下垂,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疝气,茎中痛,小便不利腹痛遗精阳痿,奔豚,睾丸炎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疝阴茎痛,男女生殖器疾病等。

谿穴的别名

溪穴(《针灸甲乙经》)、谿穴(《针灸甲乙经》)。

出处

《针灸甲乙经》:归来,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二寸。

穴名解

归即归回,来即到来,本穴善治子宫脱垂、奔豚和疝气等,有返本归根、理复还纳之功,故名归来。

还者曰归,返者曰来。凡养生吐纳者,当吸气时,腹气上升,与中气交会于气海处;呼气时,腹气下降,名曰气息归根。本穴为腹气下降时之根,能使不归之气,移位之丸,返回本位,故名“归来”。本穴治男子卵缩、女子子宫脱出等症,皆属气分之病。取之有散寒理气归原之功,即“归来”之意也。

所属部位

下腹

归来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归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归来位于腹部,脐下4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

一说归来“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

归来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穴

归来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归来穴的位置

归来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归来穴的位置(肌肉

归来穴的位置(内脏

取法

仰卧位,在水道下1寸,中极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归来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穴。

仰卧位,当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上1寸、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归来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分布着髂腹下神经。皮肤由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腹膜下筋膜是位于腹横筋膜和腹膜壁层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富有脂肪组织,该层筋膜向后与腹膜后间隙的疏松结缔组织相续。在腹膜外脂肪组织层中,有髂外血管、腹壁下动静脉、生殖股神经和髂外的淋巴结及其连属淋巴管结构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

布有髂腹下神经,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通过。

归来穴的功效与作用

归来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归来有调血室温下焦之作用。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为人身之血海,起于胞官,出于气街,并足阳明经上行。归来属足阳明经穴,邻近胞官,故善治妇科诸疾。是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常用穴。

因其可调气血以通经闭,提胞宫以复原位,故有归来之称。

足阳明经筋聚于阴器,上腹而布,归来又位于小腹部,故可用于小腹疼痛、疝气等症的治疗。

归来穴主少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阴挺诸病。《金针梅花诗钞》归来条:“丸塞入腹唤归来,疝气奔豚亦妙哉。”

主治病症

归来穴主治少腹疼痛,痛经,子宫下垂,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疝气,茎中痛,小便不利,腹痛,遗精,阳痿,奔豚,睾丸炎,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疝,阴茎痛,男女生殖器疾病等。

归来穴主治少腹疼痛、经闭、痛经、子宫下垂、白带、疝气、茎中痛、小便不利。

归来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遗精,阳痿等。

归来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白带过多、阴中寒、不孕、阳痿、奔豚等。

现代多用归来治疗睾丸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子宫下垂、腹股沟斜疝等。

归来穴主治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带下;少腹疼痛,疝气,茎中痛。

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白带,闭经,卵巢炎,子宫内膜炎;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小儿腹股沟疝,阴茎痛,男女生殖器疾病。

刺灸法

刺法

直刺1~1.5寸。

一般直刺0.5~1寸。

直刺0.8~1.2寸,局部酸沉 。

天枢方向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腹里走至天枢穴;

略向气冲方向斜刺,针感沿胃经走至气冲;

针尖略向耻骨联合处斜刺1.5~2.0寸,下腹有酸胀感,少数向小腹及外生殖器放散。

注意:孕妇禁针。

灸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灸5~7壮;或温灸10~15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配伍

归来配太冲,有温经理气的作用,治疝气偏坠

归来配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不孕症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奔豚,卵上入,痛引茎,归来主之。女子阴中寒,归来主之。

针灸大成》:主小腹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妇人血脏积冷。

胜玉歌》:小肠气痛归来治。

《备急千金要方》:妇人阴冷肿痛,灸归来三十壮。

研究进展

治疗尿潴留

以归来、委阳主穴,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配穴治疗尿潴留,疗效较好。针刺得气后,有尿意者留针5 min,对尿潴留时间较长者,可加艾灸神阙(隔盐、葱白)。

治疗慢性附件炎

取归来、足三里、关元,针刺前排空膀胱,针刺得气后,将2~3 cm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燃尽出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慢性附件炎疗效较好。

促性腺功能

针刺归来、中极、血海等穴,可使继发性闭经患者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针刺家兔上述“腧穴”,通过组织学观察,发现卵巢中间质细胞增生与肥大,卵泡腔扩大,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其中有新鲜黄体生成现象,说明针刺“归来”有促进性腺功能的作用。

承泣·谿穴

谿穴即承泣。出《外台秘要》。

承泣为经穴名(Chéngqì STl)。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鼷穴面窌面髎目下,谿穴,鼠穴。属足阳明胃经。承泣为阳蹻脉、任脉、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承即承接,泣指眼泪,此穴在目下,故名承泣。主治眼睑𥆧动,目赤肿痛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夜盲,口眼㖞斜,迎风流泪头痛眩晕,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结膜炎翼状胬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

谿穴的别名

鼷穴、面窌(《针灸甲乙经》),面髎,目下(《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谿穴(《外台秘要》),鼠穴。

出处

《针灸甲乙经》: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特异性

阳蹻脉、任脉、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

穴名解

承即承接,泣指眼泪,此穴在目下,故名承泣。

承,有受义。《针灸甲乙经》有:“目不明,泪出。”《尔雅·释言》:“泣,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

所属部位

承泣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承泣位于眶下缘与眼球之间,正视时直对瞳孔。

承泣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正坐仰靠,两目正视取穴。

承泣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承泣穴的位置

承泣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承泣穴的位置(骨骼、血管、神经)

承泣穴的位置(肌肉)

取法

坐位,两目正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承泣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正坐仰靠,两目正视取穴。

患者闭目,正坐或仰靠、仰卧位,医者押手轻轻向上固定眼球,于眶下缘和眼球之间取穴。

穴位解剖

承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下睑板肌、下斜肌、下直肌。有眶下动、静脉的分支及眼动、静脉的分支。分布着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针穿皮肤、皮下组织以后,可经下睑板肌入眶内的下斜肌和下直肌。前肌为平滑肌交感神经支配,后二肌是横纹肌,为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一眶脂体→下斜肌。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内眼球下直肌和下斜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颧支、眶下动脉分布;眶内有动眼神经和眼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并有眶下动、静脉分支及眼动、静脉分支通过。

功效与作用

承泣穴有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的作用。

承泣穴有祛风散热、疏邪明目等作用。

任脉为阴脉之海,“上颐循面入目”,阳跷脉“交目内眦”,足阳明之经别“还系目系”,足阳明之经筋“为目下纲”,本穴于目下,为上述三经之交会穴,故善治目疾,亦可治口面病证。

主治病症

承泣穴主治眼睑𥆧动,目赤肿痛,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夜盲,口眼㖞斜,迎风流泪,头痛眩晕,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结膜炎,翼状胬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

承泣穴主治眼睑𥆧动、目赤肿痛、夜盲、口眼㖞斜、迎风流泪。

承泣主要用于治疗眼及面部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夜盲、眼睑𥆧动、口眼斜、头痛眩晕,以及急慢性角膜炎、翼状胬肉、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

承泣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色盲,近视,远视,口眼㖞斜;以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青光眼,斜视,视神经萎缩等。

承泣穴主治眼睑𥆧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近视,口、面肌痉挛。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刺灸法

刺法

紧靠眶下缘直刺0.3~0.7寸。

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1.0寸,针感整个眼球发胀,忌大幅度提插捻转

直刺,嘱患者眼向上看,轻轻固定眼球,沿眶下壁缓缓刺入0.5~1寸,不宜过深。勿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局部压迫1~2分钟,以防出血。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固定,右手持针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或平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

直刺0.5~0.8寸,左手推动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针沿眶下缘缓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内眦,局部酸胀,可致流泪。 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

注意:针刺时,应缓慢进针,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内出血。出针时要迅速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圣济总录》:只可针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医者应详明其局部解剖,针1寸可也。笔者曾多次针此穴深1寸,偶有出针后局部青瘀的皮下出血现象,待二三周后瘀退青消,皆未影响视力。自觉皮下出血应无大碍,仅有碍面部美观,过深刺中视神经实应戒之。

灸法

禁灸。

不宜灸。

配伍

承泣配风池睛明,治目赤肿痛。

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承泣配合谷攒竹,治口眼㖞斜。

承泣配太冲、攒竹、鱼腰,治迎风流泪。

承泣配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有补益气血,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眼胞睑外翻口眼歪斜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泪出,目眩瞀,瞳子痒,远视䀮䀮,昏夜无见,目𥆧动与项口参相引,㖞僻口不能言,刺承泣。

《针灸大成》:主目冷泪出,上观,瞳子痒,远视䀮䀮,昏夜无见,目𥆧动与项口参相引,口眼㖞斜,口不能言,面叶叶牵动,眼赤痛,耳鸣耳聋

《备急千金要方》:目𥆧动,与项口参相引。

《备急千金要方》:目不明,泪出,目眩瞢,瞳子痒,远视䀮䀮,昏夜无见,目𥆧动,与项口参相引。㖞僻口不能言。

《外台秘要》:禁不宜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长桃许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见物,或如升大。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不宜针,针之令人目乌色,可灸三壮,炷如大麦,忌如常法。

研究进展

治疗近视:针刺承泣对治疗近视有较好疗效。选用30号1.5寸毫针,在承泣进针,以30°向睛明方向斜刺,当刺入1寸左右,眼区周围有酸胀感或流泪时,轻轻捣刺3~5次,留针10 min,出针后按压局部1~2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

调整心率:针刺承泣可使心率减慢。

治疗冷泪:针刺承泣可温通气血,治疗冷泪。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谿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谿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