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之陵泉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主治病症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阴道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膝痛、黄疸。

阴陵泉主治脾胃、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

现代又多用阴陵泉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阴道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阴陵泉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酸痛等。

阴陵泉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妇人阴痛,带下;阴茎痛,遗精;膝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萎

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月经不调;

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概述

阴之陵泉为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即阴陵泉

阴陵泉为经穴名(Yīnlíngquán SP9)。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别名阴之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合穴五行属水。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阴道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阴之陵泉的别名

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

特异性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穴名解

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

阴,《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陵,大阜也;泉,《说文》:“水源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凡泉之属皆从泉。”《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膝下为陵。”《神应经》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又为脾经腧穴,以脾为阴中之阴,内为阴,膝高突起似陵,穴属合水,犹阴侧陵下之深泉也,水出于泉,因名阴陵泉,与阳陵泉相对。

所属部位

小腿

阴陵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凹陷处。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阴陵泉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阴陵泉穴的位置

阴陵泉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阴陵泉穴的位置(肌肉

阴陵泉穴的位置(骨骼

取法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或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穴位解剖

阴陵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膕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膕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

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膝下内动脉分支和胫神经肌支分布;再深层有胫神经本干和腘动脉本干经过。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

阴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阴陵泉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作用

阴陵泉有益肾利湿行气消肿的作用。

阴陵泉穴有温运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肾二经病,凡由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所致的病症多选用此穴施治。

阴陵泉穴为足太阴经五输穴之合穴,配五行属水,应于肾,因此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胀、暴泄、水肿、黄疸等。

遗精和小便失禁或由于肾虚精关不固,膀胱失于约束,或由于气虚下陷,气不摄精而致,取阴陵泉穴健脾益气、补肾固摄而治之。

足太阴经筋结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阴陵泉穴又位于膝关节部,故取之可治疗膝痛、阴茎痛、妇人阴痛等。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之功,大凡涉及内脏水湿之疾,如腹满水肿,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导流利水之妙,亦治腹坚、喘逆疝气癥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俱阴证也。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

直刺1.0~2.0寸,局部有酸、麻、胀感并沿着小腿内侧向下扩散

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配伍

阴陵泉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阴陵泉配水分,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阴陵泉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纲,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阴陵泉配足三里上巨虚,治腹胀、腹泻

阴陵泉配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治小便不利。

阴陵泉配水道、中极、复溜,治水肿。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热不节,阴陵泉主之。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千金翼方》: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百症赋》:阴陵泉、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研究进展

对膀胱的影响

针刺阴陵泉有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松弛者使张力增加,扩张者紧张。取双侧阴陵泉,进针1~1.5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上传导为佳,施手法1~3 min,留针15~30 min,可治疗尿潴留。

治疗骨性膝关节炎

选取阴陵泉、阳陵泉、内膝眼犊鼻髋骨梁丘两侧各旁开1.5寸)及阿是穴。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刺入腧穴,通过提插捻转产生针感后,在每根针上套上事先准备好的中间带有孔的小硬纸片,把2 cm长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点燃艾条,待艾条燃完后,将针取出。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达96.7%。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针刺阴陵泉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实验表剪,强刺激多引起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健康人抑制过程较慢较弱;给予轻刺激时,半数患者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患者引起抑制过程,但健康人多数为兴奋过程,只有少数人引起抑制过程,说明因功能状态不同,针刺轻重不同,其效应也不同。

治疗菌痢

针刺阴陵泉、外陵等穴治疗急性菌痢,结果发现针治组凝集素平均效值最高且增长最快,较电针组及药治组为优。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阴之陵泉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阴之陵泉》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