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积散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积散

【来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苍术 桔梗各600克 枳壳 陈皮各180克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汤泡)各90克 厚朴 干姜各120克 麻黄(去根、节)180克

【用法】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热服。

【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五积散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白芷9g 川芎9g 甘草9g 茯苓9g 当归9g 肉桂9g 白芍9g 半夏9g 陈皮18g 枳壳18g 麻黄18g 苍术72g 干姜 12g桔梗36g 厚朴12g

【组成】五积麻芷桂姜苍朴,二陈四物去地枳桔。

【趣记】无极马知桂姜藏魄,二陈四物去地只急。

【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

1.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

2.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寒者。

【制方原理】

1. 病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阳不运,以致寒、湿、气、血、痰积结于体内。

2. 症状分析:

(1)外感风寒——身热无汗,头身疼痛,项背拘急。

(2)内伤生冷,脾胃阳虚——

A. 寒凝气滞→胸满腹痛

B. 食积内停→恶食

C. 痰湿阻胃→呕吐

D. 气滞血瘀→月经不调

【方解】因寒积于中则运化失常而生湿,湿聚则生痰,湿痰导致气滞血瘀。故治疗本证,应采用发汗解表、温中散寒为主,佐以理气活血化痰、燥湿健脾之法。待到寒邪去除,痰消湿化,脾阳复振,气血调和之时,本证即痊愈。本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苍术、川朴、陈皮、炙甘草燥湿健脾;干姜、肉桂温里祛寒;法夏、云苓燥湿化痰枳实、桔梗开胸行气;当归、川芎、白芍活血止痛

【方论】方中麻黄、白芷发散表寒;干姜、肉桂温散里寒;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血;桔梗、枳壳升降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之功。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故名"五积散"。

3.治法:

解表+温里+散寒+燥湿+化痰+行气+活血化瘀

君药——

麻黄、白芷:

辛温发汗解表,散外寒

臣药——

干姜、肉桂:

辛热温里,以祛内寒

佐药——

(1)平胃散(苍术、厚朴):燥湿健脾。

(2)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

(3)四物汤熟地

(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积。

(4)桔梗、枳壳:一升降,理气宽胸,善行气积。

使药——炙甘草:

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

寒热无汗,胸腹胀满,苔白腻,脉沉迟。

2.临证加减:

(1)胃痛,呕吐清水——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2)饮食停滞——山楂神曲,消食导滞。

3. 现代运用:

坐骨神经痛腰痛喘咳、胃痛、痛经等证属寒邪为患者。

4. 注意事项:

(1)素体阴虚忌用——应该用麦门冬汤

(2)湿热者忌用——应该用二妙散

五积散的临床应用

五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再加姜、葱,似乎较庞杂,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个别药物看药效,而应当看合理配伍后而产生综合协同的药理作用。

如本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

综现全方,结构严谨,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依诸方之功用,本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

现内外妇儿临床中多用于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外感风寒湿,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方。若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泻利清谷,及痃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姜三片,盐少许;伤寒时疫,头痛体痛,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但觉寒热,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大枣;妇人难产,加醋一合,不拘时服。笔者用于内外妇儿临床,每收奇效。

一、胃肠型感冒

魏某,男,43岁,工人,1998年7月2日就诊。患者3天来畏寒发热体温38.6℃,出汗较少,神疲乏力,四肢酸痛,头昏且痛,泛泛欲吐,稍有咳嗽,饮食不思,脘痛作胀,大便稀溏,日三四次,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象细滑。证属暑湿内侵,卫表郁遏,肠胃失和,治拟祛暑化湿,调中运脾。处方:五积散加鸡苏散。上药1帖服后即汗出热退寒罢,脘腹作胀依然,口淡乏味,原方去鸡苏散,加陈皮6g。再进二剂,诸症全除,病变向愈。按:胃肠型感冒在夏秋季节较为常见,以卫表失和及中焦脾胃运化失健的症状为主,治疗重在解表化湿,运脾和胃。五积散能温散表里,行气祛湿,用于治疗本病多能收效。为加强解表化湿之功,每加用鸡苏散、豆卷之类。

二、急性胃肠炎

刘某,男,5岁,2000年8月3日初诊。患儿一天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腹痛肠鸣恶心呕吐、便泄如水,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重,舌淡,苔白腻,脉浮。证属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困遏脾阳。治宜解表化湿,温中散寒,理气和胃。方拟五积散加肉桂(后下)2g。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二剂而愈,诸症悉除。按:本例急性胃肠炎乃饮食不慎伤脾,又外感风寒所致。方中寓解表散寒健脾化湿行气和胃、缓急止痛,另加肉桂温中止痛,则表解、寒祛、湿化、气畅,故诸症尽去矣。

三、慢性肾炎

兰某,女,12岁,学生。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二年余,肾穿刺病理类型为轻度系膜增生肾小球肾炎,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能完全缓解。于1995年3月18日来诊:全身轻度浮肿,腰背酸痛,恶风神萎,舌体胖大,苔白而润,脉沉缓弱。尿RT:PRO(++),RBC(++),24小时尿蛋白定量1.8g/L,血清ALB36g/L。辨证为中阳不足,寒湿内困。给予五积散原方,炼蜜为丸,一日二次,每次g,连续服用。每月尿检二次。初水肿、腰痛减轻,一个月后尿蛋白始转阴,诸证消失。为巩固疗效,续予上方。嘱其继续服用一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按:慢性肾病在整体上表现为肺、脾、肾虚损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病理上又表现为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痰浊与湿浊的一面。慢性肾病由于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常常是虚实夹杂,寒热并存。故选用五积散祛邪扶正,邪去正安,病未复发。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曹某,女,47岁,1996年12月6日就诊。周身肢体关节肿痛伴晨僵一月余。阴雨天疼痛加剧,患者双手、腕、肘、膝、踝、足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手指呈梭形肿胀,双膝关节因疼痛不敢伸直、行走,右腕关节桡骨茎突处可触到一黄豆大小结节,苔薄腻、脉弦紧。查ESR:80nm/h,RF:(+)。证属风寒湿痹,治拟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佐以化痰祛瘀。处方:五积散加全虫5g、海风藤10g、清风藤10g、鸡血藤15g,炙甘草10g。上药进服七帖,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基本消退,晨僵亦好转。原方再进月余,关节肿痛全除,晨僵消失,复查血沉1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按;本例痹证日久,正虚邪恋,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而发病。因此治疗上一方面要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散外来之邪,又要化痰祛瘀、活血通络祛内在之邪。五积散方溶温阳散寒祛风、理气化痰除湿、养血活血通络于一方,切合病机,故获良效。

五、痛经

丁某,16岁,未婚。经期腹痛半年余。每于经期前小腹冷痛,甚则不能坚持上学,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紫黯,有血块,畏寒,纳呆便清,舌淡,苔薄白,脉象沉紧。证为寒湿凝滞。拟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方选五积散加小茴香5克,醋元胡15g。于经前一周始服,连服三剂,药后小腹冷痛大减,经来量中等,色紫红,无血块。后每月于经前服原方三剂,连服半年痛经消除,随访一年未再复发。按:痛经发病,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寒凝胞中,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或经行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生活于湿地,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凝滞不畅。本患为寒湿凝滞内阻,客于胞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五积散首治寒积,故用其温经散寒,健脾利湿,化瘀止痛。

六、产后风(产褥热)

唐某,女,28岁,农民。患者1998年5月3日来我院妇产科分娩,产后三天,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及四肢关节疼痛。血检:白细胞12x109/L,中性72%,淋巴26%,体温39.8℃,西医诊断为“产褥热”。经用抗菌素治疗三天效果不显。中医会诊:患者神疲嗜睡面色苍白,四肢微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证属阳衰阴盛,寒邪外袭。治以解表温里,扶正祛邪。方用五积散(肉桂易桂枝)水煎服二剂。复诊,诸证减轻,继进原方二剂。诸症悉除,痊愈出院。按:由于产妇多虚多瘀,抗病力弱,因此常见气血失调,且易受外邪侵袭,而产生各种病证,故治疗一般以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为原则,用药宜温宜补。剖析“五积散”之药味,实由“四物”、“麻桂”、“二陈”、“平胃”诸方化裁而成,聚温补、行散于一方,既能调补气血,消散瘀滞,又可表里同治,扶正祛邪。故以治疗产后诸疾,如产后风、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腹痛等多获满意效果。

七、不孕症

周某,30岁。结婚后六年未孕,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患者肥胖,平素两少腹经常隐隐作痛,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有血块,少腹疼痛拒按,怕冷喜温,畏寒阵作,带下量多,色白粘稠,胸闷头昏,纳呆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输卵管碘油造影示粘连、积水。证属寒湿痰浊,阻滞胞脉,两精不能相合,故而不孕。治拟温经散寒,顺气化痰,活血化瘀通络。取五积散加香附10g、鹿角胶龟板胶各6g。经期服药三剂,经量中等,色转红,腹痛大减。后于每月经期服上方三剂,治疗一年后,怀孕十月,顺产一男。本案肥胖之人,痰湿之体,复因脾虚失运,肾虚失温,湿聚痰盛,痰湿阻滞冲任、胞宫而不能摄精成孕。用本方温里祛寒,行气活血,和气散结通络,补肾调冲任,而获痊愈。

运用五积散贵在辨证,只要证属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温阴邪,寒、食、气、血、痰之郁积,均可加减应用,并可获良效。若患者热重于湿壮热烦渴,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本方。

【五积散方论】

清•喻 昌: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乐用之。而海藏云:麻黄、桂、芍、甘草,即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也;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枳杏二陈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兼干姜、厚朴散气。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子的方也。(医门法律)

清•张 璐:此方本平胃为主,参以二陈,专主内伤生冷;又合桂枝、麻黄,但少杏仁故兼治外感寒邪;加以四物去地,而合甘草、干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枳、桔、甘草并为清气治嗽这这首主主;白芷一味为都梁丸,专走阳明而治风热头痛;桂、苓、甘、术换苍术以涤饮散邪,使饮半从表散;内藏小半夏茯苓汤,令未尽之饮乃从小便而驱之。古人以消食必先涤饮,发散必用辛温,此虽类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但杂合复方,原不拘全用,如无血病,无藉芎、归;设不咳嗽,何烦枳、桔?若非头痛,都梁奚取?苟或有汗,麻黄安施?要在临床谛审出入,斯可与言复之妙用也。(《伤寒绪论》)

清•汪 昂: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经腑中寒,营气壅遏,而胃气不化,湿伏于中,故腹痛、吐泻、身疼、发热、寒焉。麻黄开表逐邪于外,干姜温胃散寒于中,白芷散阳明之邪,川芎散厥阴之邪,当归养血益营,白芍敛营和血,茯苓渗湿和脾气,半夏除痰燥湿邪,枳壳泻逆气以止吐,厚朴宽中州以止泻, 桂暖血温营,苍术强脾燥湿,桔梗清咽膈,会皮理胃气,甘草以和表里也,生姜散寒邪,葱白通气。使表里两解,则血气注勇往直前而脾胃调和,腹痛吐泻无不退,身疼发热无不除,何恶寒之有?此温中散寒之剂,为寒中经腑之 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五积散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五积散》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