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再障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因素作用使骨髓造血干细胞骨髓微环境严重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的疾病,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中医学无再障病名记载,根据贫血、出血和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归属于“虚劳”“髓劳”“血证”范畴。

病因

药物因素

和剂量有关,系药物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各种抗肿瘤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主要作用于容易分裂的较成熟的多能干细胞,因此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时,骨髓仍保留一定量的多能干细胞,停药后再障可以恢复。

环境因素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人们与苯(C6H6)及其衍生物有广泛的接触机会,苯具有挥发性,易被吸入人体,在接触苯的人员中血液学异常者较常见,其中:贫血占48%,巨大红细胞增多占47%,血小板减少占33%,白细胞减少占15%,在工作环境较差的制鞋工人中,全血细胞减少占2.7%,严重苯中毒可致再障。

病毒性肝炎

1955年Lorenz报道首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HAAA),一般认为病毒性肝炎患者中HAAA的发生率为0.05%~0.9%,在再障患者中的构成比为3.2%~23.9%,80%的HAAA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少数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Hagler将HAAA分为两型。HAAA的发生与肝炎病毒造血干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有关,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或产生抗干细胞抗体,病毒损伤骨髓微环境,肝脏解毒功能减退等,在HAAA发病过程中也起一定作用。

职业因素

放射线诱发的骨髓衰竭是非随机的,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与组织特异的敏感性有关,造血组织对放射线较敏感,致死或亚致死剂量(4.5~10Gy)的全身照射可发生致死性的急性再障,而极少引起慢性再障,在日本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中仅几例发展为迟发的再障,大剂量局部照射也可引起骨髓微环境严重损伤,这种照射剂量大大超过了祖细胞的致死剂量,长期接触小剂量外部照射,如放射科医师或体内留置镭或钍的患者可发生慢性再障。

中医病因认识

1.先天不足:目前有很多儿童都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而在《虚牢心传》里面提到,儿童患上此病症,都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而儿童禀赋不足一般都是由于母亲的禀赋就不足所致,所以导致儿童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会包括一部分先天性小儿再障。   2.六淫: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与;;;湿;;有关系,例如当大家患上风寒后,三阴就会受到冲击,而三阴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从而使三个脏器受到了伤害。

3.七情妄动:当人们大发脾气时肝脏就会受损,当大家思虑过度时就会使心和脾受到伤害,当大家非常的劳累和疲倦时就会出现内伤,就会造成大家患上虚损的疾病。当大家的形神消耗过度时就会伤到五脏,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最终由于脏精受到亏损而出现虚劳的现象。当大家饮食不规律就会伤到脾胃,当大家房劳时就会伤到肾,从而使肾出现阴阳亏损的现象。

预防

1、在日常生活中,应防止有害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

2、在工农业生产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防止接触有毒害的物质。

3、从事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工作的人,应严格掌握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身体,以防患于未然。

4、病人服药要有保护意识,尽量减少服用氯霉素保泰松一类药物,尤其小儿应禁服。

5、服用药物时,要严格控制剂量,不可急于求成而加大剂量。

6、在使用有可能致再障的药物时,必须定期观察血象变化,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积极治疗。

7、积极预防病毒性肝炎,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要积极系统地治疗。

8、要少用或不用各种溶剂、染发剂、指甲油等有害化妆品。

9、基层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尽量不使用含有扑热息痛、安乃近等退热药物,以免引发再障。

注意事项

1、注意生活规律,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晚刷牙,少到或不到公共场所,以免感染疾病;禁剧烈运动,防止意外情况导致出血。

2、对于急性型及重型者须绝对卧床休息;慢性再障患者如无自发性出血,血色素已升到能耐受一般活动者,可参加一定的体力活动而不必过分地限制,如可参加家庭轻体力劳动,同时可适当地参加一般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拳、保健按摩,以强壮身体,使造血功能恢复。

3、按医嘱进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生葱、生姜、生蒜、辣椒等)、海鲜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忌烟酒,忌生冷油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瘦肉、蛋类、乳类、鸡肉、排骨汤、动物肝脏、新鲜蔬菜及水果,多食大枣、桂园、花生、核桃、藕等以生血止血;对于有出血倾向者给予无渣半流质饮食,少进食带刺、骨的食物,以防因刺伤而引起出血和感染

4、注意患者的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出血、鼻衄牙龈出血、眼底出血等,给予对症和止血处理;发生胃肠道大出血或存在颅内出血的危险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药物及用物,协助抢救。

5、保持病室清洁,每天空气消毒,白细胞下降者应行保护性隔离以减少感染。

6、注意口腔清洁及肛门卫生。坚持饭后、睡前漱口,防止口咽部溃疡,常用漱口液有生理盐水、复方硼酸溶液、1%双氧水、碳酸氢钠溶液等;坚持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防止肛门周围发生坏死性溃疡而导致败血症。

7、皮肤、粘膜广泛出血者注意保持皮肤、粘膜的完整性以防止感染,高热大汗者及时更衣,避免受凉感冒。

常见症状

再障的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我国学者把再障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型

发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

⑴贫血:多呈进行性加重,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短等症状明显。

⑵感染: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8度以上。个别患者自发病到死亡均处于难以控制的的高温之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他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感染等。感染的菌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为主,常合并败血症

⑶出血:均有程度不同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出血点或大片的瘀斑,口腔粘膜有小血泡;可有鼻衄、龈血、眼结合膜出血等。所有脏器都可有出血,但只有开口于外部的脏器出血才能为临床所查知。临床上可见呕血便血尿血,女性有阴道出血,其次为眼底出血和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患者生命。出血部位由少增多,有潜表转为内脏,常预兆会有更严重的出血。

2、慢性型

起病和进展较缓慢,病情较急性型轻。

贫血:慢性过程,常见苍白,乏力、头昏、心悸、活动后气短等。经输血症状改善,但维持时间不长。

感染:高热比急性型少见,感染相对容易控制。

⑶出血: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久治无效的晚期病人有发生脑出血者。此时,病人可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

临床检查

(一)血象

呈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属正常细胞型,亦可呈轻度大红细胞,红细胞轻度大小不一,但无明显畸形及多染现象,一般无幼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少数病例早期可仅有一系或二系细胞减少,贫血较重,以重度贫血(Hb 30~60g/L)为主,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急性再障网织红细胞比例小于1%,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尤明显,急性再障均低于0.5×109/L,血小板不仅数量少,而且形态较小,可致出血时延长,血管脆性增加,血块回缩不良,急性再障血小板常低于10×109/L。

(二)骨髓象

急性型呈多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尤其是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非造血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慢性型不同部位穿刺所得骨髓象很不一致,可从增生不良到增生象,但至少要有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晚幼红细胞(炭核)比例常增多,其核不规则分叶状,呈现脱核障碍,但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涂片肉眼观察油滴增多,骨髓小粒镜检非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增多,一般在60%以上。

(三)骨髓活组织检查和放射性核素骨髓扫描

由于骨髓涂片易受周围血液稀释的影响,有时一,二次涂片检查是难以正确反映造血情况,而骨髓活组织检查对估计增生情况优于涂片,可提高诊断正确性,硫化99m锝或氯化111铟全身骨髓γ照相可反映全身功能性骨髓的分布,再障时在正常骨髓部位的放射性摄取低下甚至消失,因此可以间接反映造血组织减少的程度和部位。

(四)其他检查

造血祖细胞培养不仅有助于诊断,而且有助于检出有无抑制性淋巴细胞或血清中有无抑制因子,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血清溶菌酶活力减低,抗碱血红蛋白量增多,染色体检查除Fanconi贫血染色体畸变较多外,一般再障属正常,如有核型异常须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骨髓超微结构

慢性再障红系显示明显病态造血,幼稚红细胞膜呈菊花样改变,细胞质有较多空泡,核膜间腔扩张,异形红细胞明显增多占90%左右,上述改变在急性再障少见。

2.造血祖细胞培养

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BFU-E,CFU-E)及巨核系祖细胞(CFU-Meg)均减少,急性再障成纤维祖细胞(CFU-F)亦减少,慢性再障半数正常,半数减少,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LP) 再障中性粒细胞生成存在质的异常,致骨髓及外周血N-ALP显著增高,病情改善后N-ALP可恢复正常。

3.造血生长因子(HGF)

急性再障无明显增高,慢性再障血清粒细胞或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M-CSF)增加,患者尿及血浆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显著增高,可达正常的500~1000倍,铁代谢,血清铁结合蛋白饱和度增加,血浆59Fe清除时间延长,骨髓对59Fe摄入减少,红系转铁蛋白摄入量低于正常,铁掺入循环红细胞量也减少,患者因常需输血(每400ml红细胞含铁200~250mg)故铁摄入量增加,而排铁无相应增加,24h尿铁仅1mg,致血清铁,骨髓细胞内外铁,肝脾等脏器储存铁均增加。

4.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

急性再障因骨髓严重受损,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利用较少,可轻度增高,慢性再障可能由于血红素生化合成障碍致FEP明显增加。

5.红细胞膜变异

红细胞膜蛋白组分电泳分析显示再障带4.2蛋白减少,带5及4.1蛋白明显增多,与红细胞膜的完整性与变形性有关。

6.红细胞生存期及其破坏部位

用51Cr标记红细胞检测慢性再障红细胞外表半生存时间,缩短者占61%,脾定位指数增高者占48%,脾死亡指数增高者占26%,对选择脾切除和估计疗效有重要意义。

7.免疫功能

急性再障SK-SD及OT试验反应均显著减低,慢性再障轻度减低,急性再障T细胞绝对值明显减低,早期及成熟B细胞数明显减低,淋巴细胞对ConA刺激转化率减低,对PHA转化反应偏低,3H-TdR掺入明显减低,说明急性再障T及B细胞都严重受累,提示全能造血干细胞受损,慢性再障T细胞数正常,早期及成熟B细胞数减低,淋巴细胞对ConA及PHA刺激转化反应率增高,3H-TdR掺入轻度减低,说明慢性再障主要是B细胞受累,损害主要在髓系祖细胞阶段。

诊断鉴别

196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提出的再障诊断依据,经国内20多年临床实践,并经过两次修订,于1987年确定为我国现行再障诊断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脾大。

3.骨髓检查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4.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1)急性再障(AAA),亦称重型再障Ⅰ型(SAAⅠ):

①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②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以下3项中之2项:

A.网织红细胞<1%,(经血细胞比容纠正)绝对值<0.015×1012/L。

B.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0.5×109/L。

C.血小板<20×109/L。

③骨髓象:

A.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须有淋巴细胞增多。

B.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2)慢性再障(CAA):

①临床表现: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较轻。

②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障为高。

③骨髓象:

A.三系或二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如增生活跃红系中常有炭核晚幼红比例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B.骨髓小粒脂肪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增多。

(3)病程中如病情变化: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重型再障Ⅱ型(SAAⅡ)。

目前国外沿用Camitta(1976)提出的重型再障(SAA)诊断标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贫血及网织红细胞<1%,具备上述3项中之2项,并有骨髓增生重度减低(<正常的25%),或增生减低(为正常 的25%~50%),其中非造血细胞>70%,即可诊断为SAA;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为轻型再障(MAA),近年来,不少学者将粒细胞<0.2×109/L的SAA定为极重型再障(VSAA)。 典型病例诊断并无困难,可根据临床兼有贫血,出血,感染表现,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并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即可确定诊断,对少数不典型病例,可借助于观察病态造血,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溶血试验,染色体,癌基因,核素骨髓扫描等检查加以鉴别。

再障主要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不发作型鉴别较困难,但本病出血,感染均较少,较轻,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大于正常,骨髓多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较明显,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uos)可阳性,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和蛇毒试验(CoF)多阳性,红细胞微量补体敏感试验(mCLST),CD55,CD59等可检出PNH红细胞,N-ALP减少,血浆及红细胞胆碱酯酶明显减少。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与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鉴别较困难,但本病以病态造血为特征,外周血常显示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巨大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单核细胞增多,可见幼稚粒细胞和畸形血小板,骨髓增生多活跃,有二系或三系病态造血,巨幼样及多核红细胞较常见,中幼粒增多,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异常或分叶过多,巨核细胞不少,淋巴样小巨核多见,组化显示有核红细胞糖原(PAS)阳性,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小巨核酶标阳性,进一步可依据骨髓活检,白血病祖细胞培养(CFU-L),染色体,癌基因等检查加以鉴别。

3.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常由感染和药物引起,儿童与营养不良有关.起病多伴高热,贫血重,进展快,多误诊为急性再障,下列特点有助于鉴别:

①贫血重,网织红细胞可为0,伴粒细胞减少,但血小板减少多不明显,出血较轻。

②骨髓增生多活跃,二系或三系减少,但以红系减少为著,片尾可见巨大原始红细胞。

③病情有自限性,不需特殊治疗,2~6周可恢复。

④血清铜显著增高,红细胞铜减低。

4.骨髓纤维化(MF):

慢性病例常有脾大,外周血可见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骨髓穿刺多次干抽,骨髓活检显示胶原纤维和(或)网状纤维明显增生。

5.急性白血病(AL):

特别是低增生性AL可呈慢性过程,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易与再障混淆,应仔细观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象,可发现原始粒,单,或原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骨髓活检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6.恶性组织细胞病(MH):

常伴有非感染性高热,进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出血较重,外周血全血细胞明显减少,可见异常组织细胞,多部位骨髓检查可找到异常组织细胞,常有吞噬现象。

7.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再障危象和急性造血停滞,可呈全血细胞减少,起病急,有明确诱因,去除后可自行缓解,后者骨髓象中可出现巨原红细胞,慢性获得性纯红再障如有白细胞和血小板轻度减少,需注意和慢性再障作鉴别。

8.其他 需除外的疾病有:

纯红细胞再障,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转移癌,肾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并发症

1.出血: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常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并发症,表现为皮肤淤点和淤斑,牙龈出血和鼻出血,在年轻女性可出现月经过多和不规则阴道出血,严重内脏出血如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和中枢神经出血少见,且多在病程晚期,患者出现严重鼻出血,视物不清,头痛,恶心呕吐,常是致命性颅内出血先兆表现,临床要充分予以注意。

2.贫血:红细胞减少所致贫血常为逐渐发生,患者出现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头晕,耳鸣等症状,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较缓慢,多为每周降低10g/L左右,少数患者因对贫血适应能力较强,症状可较轻与贫血严重时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3.感染:白细胞减少所致感染为再障最常见并发症,轻者可以有持续发热,体重下降,食欲不振,重者可出现严重系统性感染,此时因血细胞低使炎症不能局限,常缺乏局部炎症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感染多加重出血而导致死亡。

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症除出现感染,内脏出血外,慢性型病例,由于长期贫血,晚期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如输血过多,达10000毫升以上者,可发生血色病。

治疗

西医治疗

(一)治疗

再障应视为内科急症,尤其是重型再障,必须立即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治疗重型再障的两种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应尽早采用。临床常见由于医师和患者对采用上述两种措施的犹豫不决而丧失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患者合并严重感染,危及生命。此外,一些轻型再障患者可在病程中逐渐转成重型,因而对于初次发病的轻型再障要进行随诊观察,输血和血小板时要注意去除白细胞,以减少将来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出现严重排斥反应的危险。

(1)出血:

出血是再障最常见并发症,严重脏器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常可危及生命。再障患者出血除血小板减少是其主要因素外,尚需考虑其他因素,如感染可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贫血过重、组织缺氧和酸中毒可致微循环障碍影响凝血机制,以及患者本身合并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等。在重度贫血合并出血患者,纠正贫血常可使出血减轻。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并不能减少严重出血危险和提高患者生存期。临床一直将血小板计数<20×109/L作为输注血小板的指征。最近临床试验提出新的输注血小板标准:

①血小板<5×109/L,无出血倾向患者。

②血小板(6~10)×109/L伴少量出血者。

③血小板(11~20)×109/L有凝血机制异常者。

④血小板20×109/L有明显出血或需要手术者可相应输注血小板。致命性和严重出血很少发生在血小板>10×109/L的患者。最近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标准研究报道,提出选择血小板计数10×109/L或20×109/L作为输注血小板标准,其严重出血危险无区别,但降低至10×109/L作为输注血小板标准,可减少20%的血小板输注。再障患者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界限定在5×109/L是适宜的。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问题是受者发生同种异体的免疫反应,产生对HLA-A和HLA-B型抗原抗体,常在输注40单位以上不同供者的血小板后,产生同种异体抗体。选择HLA配型匹配的供者血小板或采用单一供者血小板可预防和延缓血小板抗体产生。此外,输注血小板时用白细胞滤器和用γ射线照射亦可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

(2)贫血

贫血应予积极纠正。患者能适应一般日常生活体力活动而无贫血症状,其血红蛋白至少要>70g/L,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其血红蛋白则需维持90g/L以上。输血是纠正贫血的有效方法,其缺陷是可能产生免疫反应而使将来骨髓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增加,常见于接受10单位以上红细胞输注者。因而及早测定患者和供者组织相容抗原类型,决定是否采用骨髓移植方法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老年再障患者不应限制输血,因为此类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是首选方案。

(3)感染

感染是再障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感染的严重性和死亡率取决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时间和程度。在一项白血病的经典研究报告中,统计表明粒细胞>1.5×109/L时,仅9%~10%患者证明有感染;粒细胞为(0.5~1)×109/L,有20%发生感染;粒细胞<0.5×109/L时,36%发生感染;粒细胞<0.1×109/L时,53%合并严重感染并有较高死亡率。因而,当再障患者在粒细胞<0.2×109/L,习惯称之为非常严重再障,感染几乎不可避免。

①合并感染的处理原则:当中粒细胞绝对值<0.5×109/L,临床疑有感染,立刻静滴广谱抗生素,在血培养结果回报后再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新的症状和体征及临床进展情况做调整。但是,发热患者仅有20%存在菌血症,而菌血症患者中仅有40%可培养出细菌或有局部体征,因而对于再障发热患者过早停用抗生素是危险的,感染易复发。当用广谱抗生素后3天患者仍发热,尤其是对于第2次发热患者,应当考虑可能已合并真菌感染。常见为念珠菌和曲菌感染,应及早用氟康唑,可减低感染死亡率。

②输注粒细胞:除费用较高外,白细胞输注本身有一定危险,如可引起严重发热、肺毛细血管综合征,增加感染危险及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因而很多人不主张应用。然而最近 �多元分析的报告显示对抗生素无效的感染患者,且骨髓功能经治疗后无恢复迹象,如能至少输入(2~3)×1010的白细胞,并有与患者组织相容性抗原匹配的供者,输注白细胞有益。个别病例报告致命性真菌感染患者输注大量粒细胞可挽救病人生命,但尚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③G-CSF和莫拉司亭(GM-CSF):由于骨髓功能受抑,其疗效有限。和患者HLA抗原匹配供者注射G-CSF后可明显提高其外周血粒细胞的采集量,无疑将能提高输注的疗效。

④预防感染:注意环境和患者个人卫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轻感染,包括:A.病房环境彻底消毒;B.医务人员注意无菌操作;C.以静脉血替代针采指血和耳血;D.检查治疗病人时避免交叉感染;E.患者保持口腔和牙齿、肛门和会阴清洁;F.服用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G.避免食用未经煮熟食物。

2.分型治疗:

再障治疗首先要确定分型。慢性再障(CAA)一般用补肾中药、雄激素等治疗即可,而急性再障(SAAⅠ)及慢性重型再障(SAAⅡ)则需采用骨髓移植(BMT)、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环孢素(环孢素A)等方法方能奏效。

(1)早期治疗:大量资料表明,慢性再障治疗前病程短者疗效较好,治疗前病程>2年者,有效率为57.9%;<2年者为74%;<半年者高达90%。三者间有显著差异,说明早期治疗是提高再障疗效的关键。

(2)坚持治疗:有两层含义:

①治疗方案确定后应坚持治疗半年以上,切忌疗程不足而频频换药。

②作者观察到一组(20例)久治不愈的慢性再障,经刺激造血药物序贯治疗5~10年,均取得疗效。

(3)维持治疗:文献报道雄激素治疗有效的病例停药后的近期复发率高达20%以上。作者观察24例慢性再障用司坦唑(康力龙)维持治疗2年后仅1例复发,可见维持治疗对降低再障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有重要意义。

(4)联合治疗: 无论慢性再障或重型再障,联合治疗均比单一用药好,如司坦唑(康力龙)加一叶碱治疗慢性再障的有效率为79.8%,明显高于两者单用的疗效(分别为59.5%及47.1%)。最近作者观察到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红细胞生成素及莫拉司亭)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的疗效。

3.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移植,自从用单卵双胎子骨髓移植治愈了再障患者后,骨髓移植治疗再障已成为国内外移植中心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报告。近年来用细胞因子动员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代替骨髓移植的报告逐渐增多,有取代骨髓移植趋势。

(1)HLA匹配异基因骨髓移植:

国际再障研究小组报告,重型再障早期移植其真实生存者>60%,而接受雄激素和输血的对照组只有20%。近年来,由于骨髓移植技术日益成熟,包括:预处理方案改进、降低移植中早期死亡率、输血支持治疗及抗生素应用的改进,CsA预防GVHD等,骨髓移植疗效明显提高。据国际骨髓移植中心注册资料,5年生存率已从1976~1980年的48%提高至1988~1992年的66%。西雅图移植中心报道5年生存率89%,巴尔的摩移植中心报道79%,欧洲骨髓移植组报道1990~1994年其患者3~5年生存率为72%,上述报道之间差异不太明显,差别可能与病人选择、预处理方案及移植技术有关。预后最好组,即年轻、移植前未输或很少输血和血小板、无感染的移植患者,生存率可达80%~90%。

移植排斥是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再障的主要并发症,也是主要致死原因。其发生与再障的发病机制有关。在未接受适宜准备的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失败率很高,移植排斥达10%。其发生与输血次数有关,提示再障患者对自身免疫反应极敏感。用增强免疫抑制程度的预处理方案,如全身照射或淋巴结区照射,加用CsA或ATG可明显减少移植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清除受者的淋巴细胞及将可能产生嵌合体的造血细胞有关。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随病人选择标准和预处理方案不同而不同。年龄是GVHD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据西雅图中心资料统计:慢性GVHD在O~10岁接受移植的再障患者中发生率为19%,在11~30岁年龄组为46%,在≥31岁年龄组为90%。随着移植方案改进,发生率有下降,但直至最近资料仍证明在年龄较大患者GVHD发生率较高,其程度亦较严重。据欧洲骨髓移植组分析证明,不同年龄移植组生存期有显著不同,20岁以下组为65%,20岁以上组为56%,年轻再障患者接受移植预后较年长者佳。   移植的极晚期并发症包括对生长发育影响,如内分泌、神经和其他器官组织。继发性恶性肿瘤是移植后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据NCI对2万例移植患者统计其恶性肿瘤发生率在第10年为正常人群8倍,在年轻人群中更高,可达40倍。以下几种肿瘤危险度增高更为显著:恶性黑色素瘤、鼻窦肿瘤、肝、脑、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骨和结缔组织肿瘤。多元分析表明大剂量放射治疗是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此外,免疫抑制剂ATG、CsA以亦与其发生有关。发生继发性肿瘤患者预后差。

总之,青少年再障患者,异基因骨髓移植疗效好,长期存活率高,死亡率低。>40岁的再障患者,移植预后较差。

(2)无关供者及HLA抗原不匹配的亲属供者移植:

绝大部分再障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需由HLA匹配的亲属和无关供者提供。尽管目前有用半相合亲属骨髓移植成功报告,但只要供者有一个HLA抗原主要位点不合,患者移植生存期即低于接受HLA主要位点匹配的亲属供者骨髓移植患者。据欧洲大宗移植病例统计,接受HLA主要位点相同亲属供者的再障患者移植的真实生存者为45%,有一个位点不合为25%,有2个或3个位点不合的仅为11%。最近美国西雅图的报道显示再障患者接受一个或多个HLA位点不合的亲属供髓,预后比全部位点匹配者差。

大多数无关供者骨髓移植治疗再障的研究报告显示,长生存期低而并发症高,如GVHD、移植排斥、免疫重建延迟等。有报道2年生存率29%,1994年欧洲骨髓移植组报道用无关供者供髓的再障生存率仅为标准的匹配亲属供髓者的一半。

总之,在熟练的移植中心,由于亲属供者移植准备时间短,并发症少,尤其是年轻的有严重血细胞减少的再障患者,推荐采用HLA相匹配亲属供者移植,成功率及治愈率均较高。但HLA位点不全匹配的移植,风险大,死亡率高,无关供者移植效果也并不理想,均应慎重。

4.免疫抑制剂

(1)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由被免疫的动物马和兔的血清提取制备。在欧洲,用人胸导管淋巴细胞做抗原制备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美国,用手术中切除的儿童胸腺细胞制备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活性用体外溶解淋巴细胞的溶解单位表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用毫克(mg)表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现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再障有效后,有关文献报道很多,综合北美和欧洲报告,约半数再障患者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后有血液学改善,多为不依赖输血和中性粒细胞增加而减少了感染。有效率依判断标准不同在20%~55%不等。

病毒感染相关及药物相关的再障对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同样有效,并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雄激素并不能提高疗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应用的疗效在几个月后出现,可能全面改善血象,有时血小板、红细胞改善较白细胞晚。通常粒细胞计数恢复在治疗1~2个月后出现,多在2~3个月内患者不需再输血,在3个月后仍可能有继续改善。患者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后长生存期与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好转程度明显相关。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疗效可能与疾病程度特别是白细胞减少程度呈负相关。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有3个主要毒性反应:

即刻过敏反应、血清病和一过性血细胞计数减少。

发热、寒战、荨麻疹样皮疹在应用第1~2天常见,应用抗组胺药物和退热药可控制。严重过敏反应罕见,但可致命。应用原液50μg/ml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做皮试,如立即出现风团和红斑常预示全身应用时有可能出现严重反应。过敏患者应采用脱敏疗法注射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先从皮内、皮下然后再静脉注射并同时逐渐提高剂量。一般在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的最初2周内加用中等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常为泼尼松(强的松)1mg/(kg d),以减轻血清病发生。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使用剂量据兔和马血清种类不同为5~50 mg/kg,疗程为4~28天。欧洲常用剂量为40mg/(kg d),连用4天,这样在血循环中的ALG水平在宿主产生抗体时已降到很低水平,故短疗程易于应用,血清病发生少,而疗效与长疗程方案相等。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为一种对淋巴细胞特异的混合抗体,其抗体可针对抗原CD2、CD3 、CD5、CD8 、CD25(IL-2受体)和HLA-DR阳性的T淋巴细胞,有直接毒害作用。体外ALG可抑制T细胞增生,阻滞IL-2和IFN-γ产生及降低IL-2受体表达。ATG可诱导Fas介导的T细胞凋亡。再障患者静注ATG和淋巴细胞球蛋白后,血循环中淋巴细胞降至用前10%以下,淋巴细胞减少可持续至停药后几天。虽然至停药3个月时淋巴细胞可恢复至用药前水平,但出现疗效患者激活的淋巴细胞可持续维持在低水平,提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持续抑制T细胞是再障患者产生疗效的原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还可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生成IL-2和造血因子,如GM-CSF和IL-3。同时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可与骨髓中造血前体细胞结合,有一定刺激造血作用。目前,尚无可信方法来预测再障患者对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疗效。

(2) 环孢素(环孢素A):

环孢素治疗再障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疗效相当,其最适剂量尚无定论。美国常用大剂量环孢素,成人12mg/(kg d),儿童15mg/(kg d),同时其剂量按血浆CsA和血肌酐浓度调整。欧洲采用小剂量,成人3~7mg/(kg d),报道疗效与大剂量相等,血液学改善常在用药数周和数月后出现,疗程为6个月,一些患者需用维持治疗。缓解常为持续性,但部分患者停药后可复发,但再度应用环孢素大多数仍有效。

环孢素的主要毒性反应为高血压和氮质血症,其次为多毛和牙龈增生。环孢素可引起慢性肾病,常在年龄大患者出现,其特点为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因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是减少剂量的指征。环孢素引起肾脏病变大多为可逆性,停药后可恢复。环孢素特别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并用时可使患者处于一过性免疫缺陷状态,易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临床应予以注意。

(3)联合或加强免疫抑制治疗: ①联合应用溶解淋巴细胞药物(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与阻断淋巴细胞功能的药物(如环孢素)是合理的方案。德国最早进行环孢素合并ALG与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单独应用的临床随机试验,结果3~6个月后,血液学改善率和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5%对39%,70%对46%。欧洲多中心联合应用环孢素与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结果1年血液学改善率为80%,有效患者5年生存率为80%~90%。加强的免疫抑制治疗证明对于白细胞<0.2×109/L者及儿童是有益的。

其他加强的免疫抑制方案有重复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美国多中心临床试验,延长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疗程至28天,完全缓解率较10天疗程组增加。此外,一些临床试验证明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并用大剂量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有效率明显增加。最近亦有人报告用大剂量环磷酰胺45mg/(kg d),4天一疗程,不用造血干细胞支持,其疗效与环孢素相当,有效者血象正常,无复发,亦不伴有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晚期并发症。但用环磷酰胺其全血细胞减少时间及中性粒减少时间明显延长。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再障值得进一步研究。

肾上腺皮质激素:小剂量可的松治疗再障无效。中等剂量泼尼松(强的松)1 mg/(kg d)常用于预防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中的血清病反应。大剂量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方案[20mg/(kg d)第1~3天,10mg/(kg d)第4~7天,5mg/(kg d)第8~21天,1mg(/kg d)第21~30天,然后用维持治疗]可能对部分再障患者,尤其是刚确诊的患者有效,但疗效不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③免疫抑制治疗的远期疗效和晚期并发症免疫抑制治疗后再障复发相当常见:欧洲一组719例患者,358例治疗有效,14年实际复发率为35%,且往往是免疫抑制剂疗效出现早者复发率高,但仅一半复发者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仍有效,可能反映再障作为一种慢性免疫性疾病不可能仅用一个疗程即治愈。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年龄大于40岁或无合适供髓者的严重型再障。最常用的是抗胸腺球蛋白(ATG)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其机理主要可能通过去除抑制性T淋巴细胞对骨髓造血的抑制,也有认为尚有免疫刺激作用,通过产生较多造血调节因子促进干细胞增殖,此外可能对造血干细胞本身还有直接刺激作用。

最严重的晚期并发症为血液系统克隆性疾病,包括PNH、MDS和AML。常在免疫抑制治疗后几年内发生,很可能这些克隆性疾病不是单纯由免疫抑制引起,部分可能归因于再障本身自然病程的结果。在一组用免疫抑制剂治疗,223例获长生存期患者,19例转为PNH,11例转为MDS,其中5例以后转为AML。

5.免疫抑制治疗与骨髓移植比较

免疫抑制治疗与骨髓移植均能有效治疗再障,二者比较各有利弊。骨髓移植优点是有治愈的可能,但其不利之处为费用昂贵,移植中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危险,特别在年龄较大者并发严重GVHD可致命,远期有并发肿瘤的危险。此外,患者如无同胞兄弟,寻找HLA配型相合供者需耗费时间,且常难以成功。免疫抑制治疗优点为简便易行,初治费用较低,但其缺点是许多病人血象达不到正常值,且有较高的复发率及晚期并发克隆性疾病危险。欧洲大宗病例回顾性分析:5年生存率免疫抑制治疗为75%,而骨髓移植为77%,年轻且中粒<0.4×109/L,及小于10岁儿童的再障患者,移植疗效较好,而>40岁的患者,免疫抑制疗效较好,中间年龄段患者,如其中粒<0.3×109/L者,移植疗效优于免疫抑制治疗。

6.雄激素

雄激素治疗中度获得性再障和体质性再障有效,雄激素在体内还原为5α和5β双氧睾酮,可分别起到促进肾脏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和增加红系祖细胞对EPO反应作用,从而促进造血。但重度再障的对照试验表明雄激素无效。雄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合用并不能增加有效率。欧洲试验表明伴有重度中粒减少的女性再障患者应用雄激素生存期有一定延长;亚洲和墨西哥及国内,雄激素治疗再障十分普遍,不同剂量方案报告有效率为35%~60%,疗程为6个月,血红蛋白增加较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胆汁淤积和转氨酶增高是其常见并发症,大多为可逆。

7.造血生长因子

造血生长因子通过直接刺激残余造血干/祖细胞促进骨髓恢复或者通过提高造血细胞功能,使患者延长生存期以等待其他治疗药物出现疗效。G-CSF和莫拉司亭(GM-CSF)可刺激髓系造血前体细胞增生而使中性粒细胞增加,减少再障患者严重致命感染的发生率,但常需维持注射。最常见的即刻副作用为细胞因子流感样综合征和骨痛。日本一回顾性用G-CSF和莫拉司亭(GM-CSF)治疗再障报告,长期应用可导致晚期并发单体7染色体综合征,但这一结果未得到欧洲和美国研究证实。IL-1、IL-3、IL-6和干细胞因子治疗难治性再障的试验性报告,显示IL-1对于再障无效,且临床应用毒性大;IL-3可以增加中性粒细胞,部分患者血小板亦增高,但有明显副作用;IL-6因其引起严重出血和加重贫血而中途试验终止。大剂量EPO可提高部分再障患者的血红蛋白。免疫抑制剂与G-CSF和莫拉司亭(GM-CSF)合用,在疾病早期可提高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感染发生率。在欧洲加强免疫抑制及G-CSF和莫拉司亭(GM-CSF)并用,报告可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但细胞因子的明确作用尚需较大病例数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8.支持疗法

凡有可能引起骨髓损害的物质均应设法去除,禁用一切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和护理工作。对粒细胞缺乏者宜保护性隔离,积极预防感染。输血要掌握指征,准备做骨髓移植者,移植前输血会直接影响其成功率,尤其不能输家族成员的血。一般以输入浓缩红细胞为妥。严重出血者宜输入浓缩血小板,采用单产或HLA相合的血小板输注可提高疗效。反复输血者宜应用去铁胺排铁治疗。

9.疗效标准 我国现行再障疗效标准如下:

(1)基本治愈: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0g/L、女100g/L以上,白细胞达到4×109/L以上,血小板达到80×109/L以上,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2)缓解: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0g/L、女l00g/L,白细胞3.5×109/L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恢复,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

(3)明显进步:贫血、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维持3个月不降。

(4)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不能达到明显进步者。

中医治疗

中医研究重型再障多辨证为阴虚,普通型再障分阳虚、阴阳两虚、阴虚三型。治疗多以补肾为主,补气为辅。常用补肾阴药为生地元参知母黄柏黄芪栀子枸杞子、女贞子首乌阿胶等。补肾阳药为熟地附子肉桂苁蓉当归仙矛仙灵脾等。中医对普通型、慢性再障有较好疗效。近年提出清热解毒凉血法对重症再障有一定疗效。

在辨清阴虚、阳虚基础上,要注意脏腑症状,如脾虚有纳少便溏、四肢乏力;肾虚有腰酸腿软、夜尿频、性功能减退;心虚有心悸、心烦、失眠等,便于随症加药。

分型论治如下:

(1)肾阴虚型: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滋阴补肾方(熟地女贞子枸杞子、首乌山茱萸旱莲草菟丝子补骨脂)合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加减。

方解:本方除菟丝子补骨脂为补肾阳外,余者为滋阴补肾之品,加两味补肾阳药,意在阳生则阴长。旱莲草还有凉血止血作用。黄芪当归,一气一血共奏补血之功。

(2)肾阳虚衰:

治法: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助阳方(菟丝子补骨脂肉苁蓉巴戟天仙茅仙灵脾锁阳熟地首乌枸杞子)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方解:本方前七味均为补肾助阳药,加熟地首乌枸杞子三味补阴药于其中,既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防阳热动血;且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理,有利于肾阳滋生。

(3)肾阴阳两虚:

治法:滋阴助阳。

方药,阴阳双补方(熟地女贞子、制首乌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补骨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方解:上方补肾阴,补肾阳药味相等,药力均匀,共奏补肾之功。与当归补血汤合用,补肾治本,补血治标,标本合治。

各型随证加药:

贫血重:选加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紫河车等。

出血重:选加紫草卷柏、生地榆茜草白茅根藕节仙鹤草水牛角等。

脾虚或便溏重:选加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人参等。浮肿明显再加怀牛膝车前子泽泻

白细胞数过低:选加鸡血藤补骨脂紫河车人参党参虎杖等。

血小板数过低:选加人参太子参紫草、土大黄卷柏紫河车等。

容易感冒者:加炙黄芪防风白术板蓝根

除上述三型外,近年来有用活血化瘀治疗再障者。适应证:病人贫血重,用前述补肾法无效,病人有胁痛、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出血不明显,舌质紫暗,脉细或涩者,根据“瘀血不去,新血万生”的理论,可用活血化瘀合补血法治疗,方用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合当归补血汤,加丹参鸡血藤三七等。也可在前述三型中加活血化瘀药,因为补肾药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活血药可改善造血微环境,有利于造血干细胞的生长。

护理

1、保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病室清洁,每天空气消毒,白细胞下降者应行保护性隔离以减少感染

2、注意口腔清洁及肛门卫生。坚持饭后、睡前漱口,防止口咽部溃疡

3、供给高蛋白饮食: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饮食这一问题也要注意各种红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再生,都需要依赖蛋白质作为基础,所以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在饮食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平时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调养身心健康。

饮食适宜

1.宜吃高铁的食物;

2.宜吃高蛋白的食物;

3.宜吃叶酸含量高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含有酒精的食物;

2.忌吃含有肌醇的食物。

模板:血液科疾病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再生障碍性贫血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再生障碍性贫血》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