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简称溃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
目录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预防:
1、目前尚无确切预防本症措施,应合理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
2、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避免精神紧张,防治营养缺乏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等。
3、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一、中药组方:
大黄、土茯苓、黄柏各10克,黄连、白芍、白芨、乌梅各15克,白头翁、苦参各25克,丹参20克,云南白药1克。
二、用法:
1、该方药每日剂,加水500毫升浸泡两小时,文火煎两次,每次30分钟,合并两次药液再煎至约120毫升,放置沉淀去渣约剩80毫升备用。
2、直肠给药方法:
药液用前加温至38℃~39℃。
在患儿晚睡前,让其排空大便,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厘米,将18号导尿管从肛门轻轻插入约15厘米,药液灌肠完成后,让患儿继续保持原体位30分钟。
如果病变是在乙状结肠或以上者,灌肠完成后,患儿改为胸膝卧位15分钟,使药液到达整个结肠保留4小时以上。如果患儿灌肠后药液很快排出,过半小时应再灌肠1次。
此治疗每晚1次,30次为1个疗程,休息两天后开始第2疗程,患儿至少要做两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过程中停用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其他药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减缓症状,改善营养状况。
1、饮食疗法:
必要时可给肠道外营养疗法,使肠道休息,症状好转后可给要素饮食。
(1)急性期: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必要时可给肠道外营养禁食,使肠道休息,症状好转后可给要素饮食。
(2)缓解期:
2、药物治疗:
(1)磺胺类:
一般用柳氮磺吡啶(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适用于轻度或中度患者。
每天40~60mg/kg,分~4次口服,最大剂量不超过4g,维持1~2年。
(2)甲硝唑:
该药可明显减轻里急后重症状,对有肛周疾病和瘘管的患者疗效明显。
用法为每天1.2g,分~4次口服,疗程3~6个月,病程1年以上者有效率60%~70%。
(3)抗生素:
有继发感染者可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
(4)其他药物:
如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左旋咪唑等,均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并应用,有一定疗效。
三、手术治疗:
1、适应症:
长期对症治疗,症状不缓解。严重影响生长发育者。
在对症治疗过程中发生了合并证,如结肠狭窄、结肠穿孔、大出血及中毒性巨结肠者须急诊手术。
2、手术方式:
须根据病儿年龄、病程长短、病变程度、症状轻、重、缓、急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结肠次全切除、结肠全切,永久性肠造瘘等。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以结肠黏膜溃疡、糜烂为主要病理改变,目前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本病的发病中,既有免疫因素,又有遗传因素存在,而其他各种因素多是诱发因素。可能有以下多种原因:
1、自身免疫原因:
溃疡性结肠炎常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桥本病、虹膜炎等,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因此考虑本病可能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2、感染原因:
一些患儿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3、饮食过敏原因:
某些食物可使病变复发,去除这些饮食后使病情可缓解。
4、遗传原因:
患者家族中有15%~30%发病者。
5、精神因素:
临床多发现有些患儿伴有焦虑、紧张、多疑以及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精神治疗可收到一定效果。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因素:
本病常并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研究表明,其发病与免疫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体液免疫:
本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常有升高,IgM明显增多,IgG与IgA在血清中以及肠黏膜间质和腺腔内亦增多。在血清中还可找到多种非特异性的抗结肠抗体。
(2)细胞免疫:
本病患者的周围血中T淋巴细胞数和比率、淋巴细胞转换率、白细胞及吞噬细胞游走阻断试验均有降低,说明本病的发生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3)免疫复合物:
本病患者的结肠黏膜固有膜中有IgG、补体和纤维蛋白原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存在。
2、遗传因素:
是本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病的遗传机制,一般认为不是仅连累一个显性基因,也不是一个单纯的隐性基因,而可能是“多基因位点单一疾病”的遗传模式。
3、感染因素:
一般认为感染因素虽与本病有一定关系,但可能只是诱发因素。
4、精神因素:
精神障碍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致肠道运动功能失调、平滑肌痉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病理改变,最终导致肠壁炎症及溃疡形成。
精神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可能与精神障碍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肠壁炎症及溃疡形成有关。
但有作者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在疾病发作时并没有明显的精神诱因,相反因溃疡性结肠炎而行结肠切除术后病人原有的精神上的病态,如抑郁症、焦虑、紧张、多疑等症状有显著改善,似乎说明精神因素不是引起本病的原因,更像是本病引起的后果。
5、过敏因素:
部分患者表现为对某类食物过敏,如牛奶、柠檬、马铃薯、小麦、西红柿等,当进食该类食物后常引起复发,禁食此类食物后病情可好转。
此外,部分患者的血循环和病变组织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的病变黏膜中分泌IgE的浆细胞数和组胺含量均增多。这些现象提示部分患者有Ⅰ型变态反应存在。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病程可为持续性,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起病急骤者占5%,病情发展快,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并发症多见,病死率高。
最常见的症状为反复发作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表现为血性腹泻、发热、腹痛。病儿表现有面色苍白、贫血、营养不良,青春发育延迟。
缓解期病情亦可突然加剧。精神刺激、疲劳、肠道炎症、饮食失调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1、全身表现:
轻者常不明显。重者可有发热、水电解质紊乱;
病儿由于长期腹泻、便血、食欲不振、心率增快、衰弱、精神萎靡,久之即出现贫血和营养不良等表现。
2、消化系统表现:
排黏液血便、血便、水样便、稀烂便和脓便。急性发病者开始即为血便伴腹痛、呕吐、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
腹痛一般为轻、中度,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亦可涉及全腹。严重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肠道外症状:
(1)可伴有关节炎,以四肢及脊柱为主,关节症状有时发生在腹泻之前。
(2)10%的病儿发生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
二、相关检查:
疑诊本病时可做多次粪常规检查和粪培养、钡剂灌肠检查、结肠镜等检查。
三、诊断:
可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相关检查结果得出诊断。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化验
一、钡灌肠检查:
主要是用来诊断结肠病变的一种方法,即从肛门插进一个肛管、灌入钡剂再通过X线检查,诊断结肠肿瘤、息肉、炎症、结核、肠梗阻等病变。
二、乙状结肠镜检查:
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可发现直肠指检无法摸到的位置较高的肿块,同时对可疑病变取组织活检,明确性质。
故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用于诊断,又可作为治疗仪器,对预防及早期发现直肠和乙状结肠癌有着重要的意义。
乙状结肠镜检查术,用于检查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寄生虫所致的病变以及不明原因的腹泻。可用于检查时取活组织标本。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一、慢性细菌性痢疾(chronicbacillarydysentery) :
1、临床表现:
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史,抗菌治疗有效。
2、相关检查:
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时取黏液脓血培养,阳性率较高。
二、慢性阿米巴痢疾(chronicamebicdysentery) :
1、临床表现:
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健康搜索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的黏膜多属正常。
2、相关检查:
三、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 :
1、临床表现:
病变主要侵犯回肠末端,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里急后重少见,粪便常无黏液脓血。腹部肿块、瘘管形成肛门及直肠周围病灶较多见。
2、相关检查:
X射线钡剂造影检查于回肠末端可见线样征,乙状结肠检查多正常,若累及直肠,可见病变部位黏膜呈卵石样隆起,有圆形纵行溃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四、结肠癌(carcinomaofcolon) :
1、临床表现: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多见于中年以后。
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样症状,而后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秘次数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脓性血便。
2、相关检查:
直肠指检可触到肿块,结肠镜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活检可确诊。
五、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 :
1、临床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粪便有黏液但无脓血。
2、相关检查:
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
可出现急性结肠扩张和溃疡穿孔;下消化道出血;结肠假性息肉,呈多发、大小不等,有时呈鹅卵石样;
2、中毒性巨结肠(toxic megacolon):
中毒性巨结肠多发生在爆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此时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累及肌层与肠神经,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量积聚,引起急性结肠扩张,一般以横结肠最严重。
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有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鼓肠、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白细胞明显升高,X射线平片可见结肠扩大,结肠袋形消失。由于肠道扩张,可发生缺血、坏死,造成急性肠穿孔(acute intestinal perforation)。
3、结肠穿孔(intestinal perforation):
发生率在1%左右,病死率在40%~50%。
4、息肉(polyp):
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
(2)错构瘤型息肉。
(3)其他:
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5、癌变(canceration):
病变主要发生在重型患者、病变累及全结肠和病程漫长的患者。癌变在儿童病例中较少。
病程越长癌变倾向越高,故患儿应1年行一次结肠镜检查。晚期并发症尚有肛周感染、肛瘘等。
二、肠道外并发症:
1、关节受累:
2、皮肤损害:
较常见,严重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约15%有皮肤损害,结节性红斑较常见,且愈后不留瘢痕;坏疽性脓皮病为溃疡性损害,常见于躯干部,愈后留有瘢痕。
3、眼部:
5、其他:
晚期可并发脂肪肝、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肝炎;亦易发生贫血、营养不良、肾结石。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
预后:
国内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复发型为多。
病因不明又无特效治疗方法,病程较长,有多次缓解和复发,故不易彻底治愈。
轻型病例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可长期缓解。严重者预后较差。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