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炎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动脉炎.jpg

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及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为主,因病变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单侧或者双侧血压测不出,或明显下降,如肾动脉受侵引起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工作时所侵肢体易发生疲劳,麻木跛行等。中医称之为无脉症

病因

西医病因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曾有梅毒动脉硬化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病),先天性异常,巨细胞动脉炎,结缔组织病,风湿病类风湿病,内分泌异常,代谢异常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中医病因认识

本病多系先天肝肾不足,后天气血失调,风寒湿邪外侵,营卫不和,气血失畅,日久渐成气血两虚。气虚则血行不畅,血亏则脉道不充,遇寒则血凝泣,凝则血脉不通,脉若游丝或无脉。气血既亏,脏腑百骸失于濡养则诸症迭生。目失所养则视力减弱,头目昏花,脑失血供则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甚则晕厥;四肢失养则易疲劳,关节酸胀,肌肤麻木发凉、甚或下肢间歇性跛行。

预防

防止可能的诱因,居室不宜过冷和潮湿,温度要适宜,预防感染,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生活规律,加强营养。

注意事项

不可贪冷饮和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忌食辛辣食物和忌烟酒。

常见症状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病人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和月经不调等症状,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将逐渐减轻或消失,多数病人则无上述症状。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混合型;肺动脉型。

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

(1)症状: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晕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嚼肌无力和咀嚼肌腭部肌肉疼痛,较少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壳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昏迷,尤以头部上仰时,脑缺血症状更易发作,少数患者由于局部血压和氧分压低或颈动脉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颈动脉窦较为敏感,当头部急剧改变位置或起立时,可产生颈动脉窦性晕厥现象,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少数患者可发生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当一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50%以上或闭塞时,可使同侧椎动脉的压力降低1.33kPa(10mmHg)以上,对侧椎动脉的血液便逆流入狭窄或闭塞侧的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而当患侧上肢活动时,其血流可增加50%~100%,使狭窄或闭塞部位的远端引起虹吸现象,加重脑部缺血,而发生一过性头晕晕厥

(2)体征:颈动脉,桡动脉,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两侧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33kPa(10mmHg),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轻度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动脉,则杂音不明显,如有侧支循环形成,则血流通过扩大,弯曲的侧支循环时,可以产生连续性血管杂音。

2.胸腹主动脉型

(1)症状:伴有高血压者可有头痛头晕,心慌,由于下肢缺血,出现无力,发凉,酸痛,易疲劳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合并肺动脉狭窄者,则出现心慌,气短,少数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系病变累及冠状动脉引起狭窄或闭塞所致。

(2)体征:

高血压高血压为本病的一项重要的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肾动脉狭窄越严重,舒张压越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为胸降主动脉严重狭窄,使心排出血液大部分流向上肢而引起的区域性高血压及(或)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高血压等,在单纯肾血管性高血压中,用同一袖带测量其下肢收缩压则较上肢高2.66~5.32kPa(20~40mmHg);单纯胸降主动脉狭窄,则上肢血压高,下肢血压低或测不出;若上述二种合并存在时,则上下肢血压水平相差更大,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增加,故引起左室肥厚,扩大以至心力衰竭,由于大动脉炎累及升主动脉,致使主动脉环扩张,伴有或不伴有交界分开;并可侵犯瓣膜产生纤维化及增生所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临床上应注意与风湿性心脏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②血管杂音:约80%的患者于脐上部可闻及高调的收缩期或收缩及舒张双期血管性杂音,无论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半数以上的腹部血管杂音仅Ⅰ~Ⅱ级,可向左或右侧传导,杂音位于脐上2~7cm及脐两侧各2.5cm范围内,杂音强度与肾动脉狭窄程度不呈平行关系,根据动物实验,发现狗腹主动脉管腔狭窄达60%时才出现血管杂音,管腔狭窄达73%时杂音最响,若达78%以上则杂音减弱或听不到,一般认为腹主动脉或肾动脉管腔狭窄<60%,狭窄远,近端收缩压差<3.99kPa(30mmHg)者,则无功能意义,亦即不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仅当管腔狭窄>60%,狭窄远,近端收缩压差>3.99kPa(30mmHg)时才产生肾血管性高血压,但也有肾动脉明显狭窄而收缩压差不明显者,这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进行性弓状动脉及小叶间动脉硬化,使周围肾脏阻力增加所致,杂音性质对判定病变的情况有意义,连续性血管杂音反映整个心动周期存在压力差,提示可能有肾动脉狭窄,但应除外动静脉瘘,血管杂音的强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肠鸣音减弱,空腹或体瘦者较易闻及血管杂音,否则难以听到,当怀疑本病时,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复听诊,但腹部血管杂音并非肾动脉狭窄的特异体征,少数原发性高血压或50岁以上者上腹部有时亦可闻及轻度的血管杂音,若未闻及血管杂音,也不能除外,肾动脉狭窄,特别是纤维肌性结构不良(FMD),由于其病变常限于肾动脉中段或其分支,上腹部一般难以听到杂音,阜外医院对27例FMD患者进行检查,发现7例有腹部血管杂音,故应结合有关检查,全面分析来判定,约50%的大动脉炎患者于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因右侧有时易与颈静脉杂音相混淆,故左侧较右侧血管杂音的病理意义大,可辅助诊断。

③上下肢收缩压差正常人经动脉内直接测压时上肢与下肢血压相等,当采用固定宽度袖带(成人为12cm)血压计测压时,则下肢动脉收缩压水平较上肢高2.66~5.32kPa(20~40mmHg),乃因收缩压与肢体粗细呈正比,与袖带宽度呈反比所致,大动脉炎患者若下肢采用加宽袖带较上肢收缩压差<2.66kPa(20mmHg),则反映主动脉系统有狭窄存在。

3.混合型

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属多发性病变,多数患者病情较重。

4.肺动脉型

本病合并肺动脉受累并不少见,约占50%,上述3种类型均可合并肺动脉受累,而在各类型中伴有或不伴有肺动脉受累之间无明显差别,尚未发现有单纯肺动脉受累者,但国外有肺动脉受累作为大动脉炎首发临床表现的报道,肺动脉高压大多为一种晚期并发症,约占1/4,多为轻度或中度,而重度则少见,临床上出现心悸,气短较多,但症状均较轻,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和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肺动脉狭窄较重的一侧呼吸音减弱,应与其他肺血管疾病,如肺动脉血栓栓塞征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鉴别。

吴东海等曾对700例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及有关检查进行分析,提出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

2.锁骨下动脉,主要是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脉弱或无脉,血压低或测不出,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33kPa(10mmHg),锁骨上闻及二级或以上血管杂音。

3.颈动脉狭窄或阻塞,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闻及二级或以上血管杂音,或有无脉病眼底改变。

4.胸,腹主动脉狭窄,上腹或背部闻及二级血管杂音;用相同袖带,下肢较上肢血压低2.66kPa(20mmHg)以上。

5.肾动脉狭窄,血压高,病程较短,上腹部闻及二级血管杂音。

6.病变累及肺动脉分肢狭窄,或冠状动脉狭窄,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7.血沉快,动脉局部有压痛。

在上述7项中,除第1项外,并具有其他6项中至少2项,尤其第2项最为常见,即可定性诊断为大动脉炎,对有些可疑患者,则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三维超高速CT或核磁共振检查,方能明确诊断,若具体判定动脉受累情况(部位,范围,程度),则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大动脉炎的分类标准:

①发病年龄40岁以下;

②间歇跛行;

③上臂动脉动搏减弱;

④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33kPa(10mmHg);

⑤锁骨下动脉与主动脉连接区有血管杂音;

⑥动脉造影异常,凡6项中有3项符合者,可诊断本病,另外,Chapel Hill(1994)会议制订了大动脉炎的分类定义标准: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肉芽肿性动脉炎,一般患者年龄都小于50岁。

8.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1990年ACR标准):

(1)发病年龄≤40岁,出现与大动脉炎相关的症状或体征时的年龄小于40岁。

(2)肢体间歇跛行:活动时一个或多个肢体出现肌肉疲劳加重及不适,尤以上肢明显。

(3)臂动脉搏动减弱:一侧或双侧臂动脉搏动减弱。

(4)两上臂收缩压差>10mmHg(1.33kPa)。

(5)血管杂音:锁骨下动脉与主动脉区有血管杂音,单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可闻杂音。

(6)动脉造影异常:主动脉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大动脉狭窄或闭锁,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这些并非由主动脉硬化,纤维组织性及肌性的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引起。

以上6条中至少有3条可诊断。

临床检查

1.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血沉是反映本病病变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约43%的患者,其中发病10年以内者,多数血沉增快,大于10年者则病情趋于稳定,血沉大多恢复正常。

2.“C”反应蛋白

其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阳性率与血沉相似,均为本病病变活动的一项指标。

3.抗链球菌溶血素“O”

这类抗体的增加仅说明患者近期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本病约半数患者出现阳性或可疑阳性反应。

4.血象

少数患者可见白细胞增高,也为炎症活动的一种反应,但中性粒细胞无明显改变,约1/3患者出现贫血,常为轻度贫血,是长期病变活动或女性激素增高对造血功能影响所致。

5.血清蛋白电泳

常有α1,α2及γ球蛋白增加,白蛋白下降。

6.血清抗主动脉抗体测定

本法对大动脉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血清抗主动脉抗体滴度≥1∶32为阳性,≤1∶16为阴性,大动脉炎患者阳性率可达91.5%,其中滴度≥1∶64者占65%,假阴性占8.5%。

7.胸部X线检查

(1)心脏改变: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多为轻度左心室扩大,重度扩大较少见,其原因主要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后负荷增加;其次由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肌损害所致。

(2)胸主动脉的改变:常为升主动脉或弓降部的膨隆,凸出,扩张,甚至瘤样扩张,可能系高血压的影响或大动脉炎的表现,与病变类型及范围有关,降主动脉,尤以中下段变细内收及搏动减弱等,是提示胸降主动脉广泛狭窄的重要指征。

8.心电图检查

约半数患者为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劳损或高电压,少数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改变,由于肺动脉狭窄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可表现为右心室肥厚,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可能部分掩盖心电图右心室肥厚的特征。

9.眼底检查

无脉病眼底为本病的一种特异性改变,发生率约为14%,可分为3期:第1期(血管扩张期),视神经盘发红,动静脉扩张,淤血,静脉管腔不均,毛细血管新生,小出血,小血管瘤,虹膜玻璃体正常;第2期(吻合期),瞳孔散大,反应消失,虹膜萎缩,视网膜动静脉吻合形成,周边血管消失;第3期(并发症期),表现为白内障,视网膜出血和剥离等。

10.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改变与肺动脉狭窄和肺血流受损有一定关系,通气功能下降以双侧肺血流受损为多,而弥散功能障碍则少见,由于长期肺血流受损使肺顺应性降低,或肺动脉高压引起心肺功能改变所致。

11.血流图检查

可检查头部及四肢血流量,并可同时测定动脉管腔直径大小,对诊断及了解病情变化或手术后随访观察有价值。

12.B型超声检查

可探查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或闭塞(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也可对其远端分支探查。

13.放射性核素检查

用99mTc-DTPA肾照相及巯甲丙脯酸激发试验,当肾动脉发生狭窄时,由于肾缺血引起肾素系统活性增强,血管紧张素Ⅱ使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压增高,代偿性来维持适当肾小球滤过率,服用巯甲丙脯酸25mg,1h后复查肾照相,若有肾动脉狭窄存在,由于巯甲丙脯酸消除了血管紧张素Ⅱ对出球小动脉的收缩作用,故肾小球滤过率较服药前降低,以此来判定肾动脉狭窄,本法诊断阳性率为96.3%,特异性82.7%,较单纯肾照相的敏感性(51.8%)明显增高,而特异性则无何差别。

14.CT检查

血管造影(包括DsA)仍是确诊大动脉炎的主要方法,主要显示动脉管腔的改变,但不能观察管壁的改变为其缺点,CT可以观察动脉管壁的变化,对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及病变活动具有较大的价值,可见管壁增厚及钙化,增强CT扫描,发现管壁强化和环状低密度影提示为病变活动期,血管造影正常,但可有管壁异常者,有助于大动脉炎的早期诊断,尤其三维重建可立体显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病变,对重叠部位的血管畸形和复杂血管结构显示最佳。

15.核磁共振(MRI)检查

本法属无创性检查,具有多体位,多层面成像的能力,应用MRI自旋回波和梯度回波的快速成像序列,可以检测大动脉炎管腔和管壁形态学及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判定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本法可以显示完整的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形态学的改变。

16.血管造影检查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它是一种数字图象处理系统,由静脉注入76%泛影葡胺进行造影,为一种较好的筛选方法,操作较简便,病人负担小,反差分辨力高,对低反差区病变也可显示,考虑大动脉炎是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最常见的病因,故造影时应对头臂动脉,胸,腹主动脉,肾动脉,髂动脉及肺动脉进行全面检查,一般可代替肾动脉造影,亦适合于门诊病人,但对肾动脉分支病变显示不清,必要时仍需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2)选择性动脉造影:可观察肾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远端分支,侧支循环及胸腹主动脉等情况。

(3)冠状动脉造影:近年来本病累及冠状动脉受到人们的重视,Lupi等曾报道冠状动脉受累的发生率为9%~10%;阜外医院发现2例年轻的大动脉炎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近段狭窄,做了冠状动脉架桥术,术后活检诊断为冠状动脉炎。

日本Matsubard等对21例大动脉炎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根据冠状动脉病理特征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冠状动脉口及其近段狭窄或闭塞,此型最为多见;Ⅱ型为弥漫型,其病变可波及到心外膜分支,或累及数段,所谓跳跃病变(skip lesion);Ⅲ型为冠状动脉瘤,后两种类型很罕见,可由于升主动脉病变波及冠状动脉内膜产生增生性炎变,及中层平滑肌收缩而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

诊断鉴别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肺动脉或冠状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少数亦可发生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好发于年轻女性,一般于40岁以前发病,发现一侧或两侧肢体,尤其左上肢无脉或脉弱,两侧收缩压差大于1.33kPa(10mmHg),颈或腹或背部可闻及血管杂音,由于受累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同,活动时常表现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发热,局部动脉疼痛等,故在诊断上必须与下述各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肾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FMD)

本病好发于年轻女性,病变大多累及肾动脉远端及其分支,可呈串珠样改变,以右肾动脉受累较多见,主动脉很少受累,上腹部很少听到血管杂音,缺少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2.动脉粥样硬化

年龄大多数超过50岁,以男性多见,病史较短,无大动脉炎活动的临床表现,血管造影常见合并髂,股动脉及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但本病很少累及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在我国肾动脉受累较少见,约占肾血管性高血压的5%。

3.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本病与大动脉炎累及胸降主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有时易混淆,前者多见于男性,血管杂音位置较高,限于心前区及肩背部,腹部听不到杂音,全身无炎症活动表现,胸主动脉造影可见特定部位缩窄,婴儿型位于主动脉峡部,成人型在动脉导管相接处形成限局性狭窄。

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s disease)

为周围血管慢性闭塞性炎变,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下肢较常见,好发于年轻男性,多有吸烟史,表现肢体缺血,剧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游走性表浅动脉炎,重度者可有肢端溃疡或坏死等,与大动脉炎的鉴别一般并不困难,但本病形成血栓可波及腹主动脉及肾动脉,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则需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必要时行动脉造影加以鉴别。

5.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有发热,血沉快及脉管炎等表现,但主要发生在内脏小动脉,与大动脉炎表现不同。

6.胸廓出口综合征

桡动脉搏动减弱,可随头颈及上肢活动而改变搏动;上肢静脉常出现滞留现象,臂丛神经受压引起神经痛,颈部X线片示颈肋骨畸形。

并发症

据530例大动脉炎的分析,约15%患者发生了并发症,其中90%患者仅有1种并发症,10%患者产生2种并发症,以发病后5年内发生并发症最多(70%),在76例共发生85次并发症中:脑血栓27例次,心力衰竭18例次,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1例次,失明9例次,心绞痛6例次,心肌梗死5例次,肾功能衰竭4例次,脑出血3例次,主动脉夹层1例次,鼻中隔穿孔1例次,日本曾报道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力衰竭也可由于严重高血压所致,不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经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少数患者表现为中心动脉压升高,引起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但两上肢无脉,在诊断上应引起注意,个别患者产生冠状动脉窃血综合征(coronary steal syndrome),危害最大的是脑缺血及持续性高血压,亦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治疗

西医治疗

某些患者于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肺部或其他脏器感染因素存在,有效控制感染,对防止病情的发展可能有一定意义。

一、活动期治疗

目前认为激素对本病活动期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包括发热,疼痛,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可于短期内得到改善,病情缓解,血沉恢复正常,有人根据血沉增快的程度分为2组:①20~40mm/h,②>40mm/h,前者可不用激素治疗,后者则有应用指征,一般泼尼松(强的松)30mg一次/d顿服,维持4周后逐渐减量,每2~4周减少5~10mg,以后每2~4个月减少2.5mg,以血沉不增快为减量的指标,剂量减至每天10~5mg时,应维持一段时间,少数患者每天服用5mg达15~20年,病情稳定,未发现任何副作用,说明长期小剂量服用激素对控制病变活动是有帮助的,如用泼尼松无效,可改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病情危重者可静滴氢化可的松(氢化考的松)每天100mg,但合并结核或其他感染或恶性高血压者,则不宜长时间应用激素。

还可试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一般均与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用量,但此法应用较少,效果尚难肯定,雷公滕多甙片,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其效用与皮质激素相似,而无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对皮质激素有耐药性,或禁忌的大动脉炎患者可以其替代,当与皮质激素合用时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的剂量及副作用,按每天每公斤体重1~1.5mg,分2~3次口服,长期服用应注意月经减少或闭经,白细胞减少,孕妇忌用,除按活动期治疗外,伴有脑或肢体缺血表现者应并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及抗高血压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稳定期的治疗

1、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药物:口服药物可选用抗栓丸,每次2~3粒,3次/d;曲克芦丁(维脑路通)0.2g~0.3g,3次/d;地巴唑20mg,3次/d;血管舒缓素(胰激肽释放酶)60~120U,3次/d;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250~500ml,加入川芎嗪静滴120~160mg,1次/d,2~3周为一疗程,可降低血浆黏稠度,减低红细胞聚集,延长凝血时间。

2、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50mg,1次/d;双嘧达莫(潘生丁)25mg,3次/d。

3、抗高血压药物:药物治疗并非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仅对肾动脉成形术或外科手术禁忌者或拒绝接受上述治疗者,采用药物降压治疗,对一般降压药物反应不佳,目前讨论最多的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对单侧肾动脉狭窄所致的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在用其他降压药物无效时,可服用转换酶抑制剂,有效地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但此类药物可降低狭窄侧肾血流量,故服用时应监测肾脏功能改变,对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单功能肾(自然或人工移植)所致高血压,对转换酶抑制剂是绝对禁忌,并且疗效也欠佳。

β-受体阻滞药,由于对肾素系统的抑制作用有限,降压疗效欠佳,应采用联合用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有人报道钙拮抗药与β-受体阻滞药,如氨氯地平10mg;与阿替洛尔(氨酰心安)50mg合用有效,临床上应结合具体病情与药物反应,联合用药来控制血压达到相应水平。

4、介入性治疗:大动脉炎属多发性病变,当累计锁骨下动脉,胸腹主动脉,肾动脉,髂动脉或冠状动脉产生明显局限性狭窄,引起脑,心脏,肢体相应缺血时,有介入治疗指征者,应首选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由于动脉扩张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约20%~30%,故近几年来,对肾动脉开口部狭窄,或伴有动脉夹层,或再狭窄的患者,主张在扩张的基础上,植入支架可明显减少再狭窄发生率,关于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也有文献报道,本法可能产生脑缺血并发症,临床上应慎重选择。

5、外科治疗:药物或介入治疗无效,并有外科治疗指征者,应采用手术治疗,可解决或改善狭窄远端缺血症状,防止发生并发症。

①颈动脉明显狭窄引起脑供血不足,晕厥,视力障碍,可行升主动脉-颈动脉血管重建术。

②胸腹主动脉广泛狭窄引起上肢区域性高血压或下肢间歇跛行,可行狭窄远近端主动脉架桥术。

③肾动脉阻塞(单侧或双侧)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可行血管重建术或肾脏自身移植技术,若肾脏重度萎缩,无功能或肾动脉狭窄病变广泛,可行肾切除术,近年来对有些双侧肾功能狭窄患者,一侧行PTRA,另一侧行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④并发冠状动脉明显狭窄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可行冠状动脉架桥术。

⑤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度以上)引起心脏明显扩大,心功能下降,心绞痛频繁发作,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中医治疗

大动脉炎是由于机体先天禀赋不足,外邪内侵,阻滞经脉,内攻脏腑所致,本病常因虚致实,或虚实夹杂,使病情错综复杂,临床辨证分6型治疗。

1、风寒湿痹阻:

主症:发热,周身倦怠乏力,下肢沉重,关节酸痛,胃脘痞满,患肢动脉减弱或无脉,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细弱,多见于大动脉初期。

治法:益气温阳,散寒祛湿,活血通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桂枝,炒苍术白芍薏苡仁茯苓羌活防风当归川芎鸡血藤生姜大枣

2、阴虚内热:

主症:低热或午后潮热,心悸,头晕,四肢酸软乏力,肢体关节疼痛,口干,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细数,多见于大动脉炎急性活动期。

治法:养阴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养阴活血汤

生地玄参赤芍鸡血藤当归青蒿白薇丹皮牛膝川芎黄芩甘草

加减:伴有心烦,口苦,面红,眩晕,头痛,血压高者,证属阴虚阳亢,方用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加减。

3、湿热瘀阻:

主症:周身困重倦怠,低热不退,肢体麻木,关节游走性疼痛,胃脘痞满,纳差,便溏,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细,多见于大动脉炎活动期。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黄芩连翘滑石薏苡仁,苏梗,藿香菖蒲郁金丹参路路通木通

加减:如头沉重身痛者,去木通,加蔓荆子,胃脘胀满者,去滑石木通连翘,加苍术,炒枳实佛手

4、气滞血瘀:

主症:精神倦怠,面色晦暗,肢体疼痛或麻木,女子经行不畅或闭经,患肢皮色苍白,发凉,动脉搏动减弱,舌质暗,舌苔薄白,多见于大动脉炎稳定期。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活血化瘀方加减。

忍冬藤玄参当归丹参薏苡仁川芎赤芍海风藤桃仁红花桂枝甘草

加减:下肢无脉者加牛膝土元;胸闷气短者加厚朴土茯苓

5、脾肾阳虚:

主症:全身怕冷,腰膝酸软,食少便溏,肢体发凉,倦怠乏力,舌质暗淡有瘀斑,脉沉细,见于大动脉炎稳定期。

治法:温肾健脾,散寒活血。

方药:补肾活血汤。

熟地30g,桑寄生30g,当归15g,鸡血藤15g,牛膝15g,补骨脂15g,川芎10g,红花10g,白术10g,茯苓15g,仙灵脾15g,狗脊15g,陈皮10g,甘草6g。

6、气血两虚:

主症:身体虚弱,倦怠无力,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气短,视物模糊,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无脉,见于大动脉炎后期严重缺血期。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脉。

方药:顾步汤加减。

黄芪党参石斛鸡血藤当归赤芍牛膝白术地龙甘草

针灸疗法

A.上肢动脉炎:取肩中俞臂膈内关外关曲池阳溪合谷足三里,强刺激,留针15~30min,1次/d。

B.下肢动脉炎:取足三里阳陵泉血海三阴交解溪伏兔,强刺激,留针15~30min,1次/d。

熏洗疗法

上下肢病变,可用活血止痛散(金银花蒲公英苦参黄柏连翘木鳖白芷赤芍丹皮甘草)水煎外洗,水温50℃左右,每次30min,1次/d。

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饮食适宜

1.宜吃低脂肪的食物;

2.宜吃低盐的食物;

3.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酒精类的饮料;

2.忌吃高糖性的食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动脉炎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动脉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