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性皮炎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儿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又称小儿药疹(drug eruption),是指药物经各种途径(如内服、注射、吸入或塞入等)进入小儿体内,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严重者可伴有全身性损害,可伴有内脏损害,甚至死亡。小儿药疹可由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所产生,后者指药理学可以预测得到的,常与剂量有关,而前者与药理作用无关,见于少数个体,通过变态反应机制而发生,通常讲的药疹亦是本文论述的前一类药疹,主要指药物过敏所引起者。但药物本身局部作用所引起的皮疹,例如亚硝酸戊酯的红斑反应,不包括在本文范围之内。

小儿药物性皮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旦发现或怀疑为药物引起,应立即停用或更换可疑药物。

小儿药物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多是作为辅助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凉血为原则,常选方剂银翘散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等。

小儿药物性皮炎的西医治疗

(一) 去除病因: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可尽可能改用其他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若反应石油口服后即可发生的话,可采用洗胃、催吐、灌肠法。(二) 加强排泄: 多饮水如无禁忌,可采用一些适当的利尿药或温和泻药。(三) 支持疗法:与一般的支持疗法相同,包括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肝肾功能以及必需的营养供给。(四) 药物疗法:非糖皮质激素治疗, 一般选用1-2 种抗组胺药, 维生素C 5~ 6 g+ 5% GS 500 mL 静脉滴注, 10%葡萄糖酸钙10 mL+ 25% GS 20 mL 静注;糖皮质激素, 用量一般是地塞米松5 mg/ d 或氢化可的松100- 200 mg/ d+ 5% GS 500 mL 静滴。重症药物性皮炎多使用糖皮质激素, 用量为地塞米松10 mg/ d 或氢化可的松200- 300 mg/ d, 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积极控制感染, 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治疗。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及用量。(五) 必要时输血血浆200-400ml,每3-4天一次。(六)对全身泛发性药疹,特别有广泛渗出大疱糜烂面时,加强护理和防止并发症尤为重要,同时须加强对咽、耳、鼻、口腔粘膜的保护和处理。(七)防止继发感染,可酌情选用抗生素。(八)过敏性休克患儿,应立即注射1∶1000肾上腺素,并静脉输入葡萄糖液及氢化可的松,必要时地塞米松也可加入葡萄糖液内静推或快点。升压剂、氧气吸入则与其他休克病人抢救相同。药疹,表明重症药疹时凝血及抗凝血之间的平衡失常,当肝肾功能障碍时,要注意血栓前状态,警惕DIC的发生

小儿药物性皮炎的病因

(一)发病机制:主要分免疫性反应与非免疫性反应。 1.免疫性反应:其发生机制与变态反应相同。多数药物是非蛋白质,称为半抗原。当其侵入人体与体内组织蛋白(又名载体蛋白)以共价键结合为不可逆的稳定的半抗原-蛋白复合物,变成完全抗原,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抗体。此类抗原抗体 产生变态反应表现在皮肤黏膜上,即造成药物性皮炎。其特点主要有:(1)个体敏感性。(2)皮疹与药量药理作用无关。(3)有一定的潜伏期。(4)皮疹形态多样性。(5)交叉过敏、多价过敏。(6)对激素有特效。 2.非变态反应机制:指药物的固有药理学毒性反应不耐受等。其特点主要有:(1)直接诱导炎症介质的释放。(2)光毒性反应。(3)过量反应。(4)蓄积作用。(5)酶的缺陷及抑制。 (二)发病原因   主要分为药物因素以及个体差异性。药物这个外因中有药物中的杂质、剂量、种类、用药途径、聚积作用及抗原性等诸,但药物的抗原性是引起药疹最重要的原因。不过,药物大多数是小分子化学物质,它必须与机体内蛋白质结合后变成全抗原,这时药物才具有抗原性。所以,不同的个体差异,机体内的蛋白质不尽相同,也就不一定能与药物形成全抗原。  常引起药物性皮炎的药物有五大类:  1.解热止痛药:其中以吡唑酮类和水杨酸类发病最多,如阿司匹林索米痛安乃近。   2.磺胺类药:以SMZco引起的居多。   3.抗生素:以青霉素引起的最多,特别是氨苄西林。 4.镇静安眠及抗癫痫类:如巴比妥苯妥英钠。 5.中药:如蟾蜍朱砂蓖麻子鹿茸精雷公藤注射液

小儿药物性皮炎的症状

药物皮炎的临床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不同的药物可引起同样的皮疹;另一方面,一种药物又可以引起多种皮疹。  1.不同类型药疹 略如下述:(1) 荨麻疹型药疹:指由药物引起的荨麻疹,以3型变态反应为主。其典型皮损为大小不等风团,常常自头面部迅速波及全身,可伴有血清病症状,如发热胸闷等。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磺胺血清类、疫苗、器官浸剂、水杨酸盐安替比林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匹拉米同、氨基匹林、巴比妥酸盐、溴剂、磺剂、砷剂、汞剂、链霉素麻黄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甲状腺素垂体后叶素抗组织胺药、普鲁卡因烟酸维生素B1和B12、胰酶等。中药:生天麻喉症丸白芍柴胡六味地黄丸柴胡注射液、外用雷公藤酊、吸入卫生香等。破伤风抗毒素可引起迟发性荨麻疹,在注射7天左右才发生。 (2)固定型药疹:在国内常见,指在同一部位反复以同一形式发生的药物皮炎,是药疹中较常见的。典型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边缘清楚,其上可有小水疱,如在口腔或外生殖器部位,表现为糜烂红斑。每次发生在原部位并逐渐扩大,也可在其他部位有新皮损发生。消退后留色素沉着,如再服药时原色素斑明显发红。偶遇皮损广泛的病人可伴发热、呕吐食欲不振全身症状。常由磺胺药物、巴比妥类、吡唑酮类、解热止痛类药物酚酞抗生素四环素、青霉素、奎宁药引起。   (3) 猩红热样红斑:初起为大小不等片状红斑,从头部开始,迅速融合,向躯干、四肢发展,剧烈瘙痒,1~3周后,发生糠秕样或片状鳞屑,常由磺胺类药物、链霉素、巴比妥、青霉素、链霉素、解热止痛药、吡唑酮类、保泰松对氨基水杨酸灰黄霉素等引起。 (4)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起病突然,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斑疹丘疹,或帽针头至米粒大小丘疹。躯干、四肢皮疹明显。常伴有全身症状。常见药物有:磺胺、巴比妥酸盐、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合霉素头孢菌素、水杨酸盐、安替比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冬眠灵水合氯醛、奎宁、阿的平、山道年颠茄阿托品、砷剂、汞剂、溴剂、胰岛素、氨硫脲、血清类等。中药:马兜铃、生茱萸等。(5) 湿疹样型药物皮炎:全身泛发出现湿疹样皮损的药疹,常融合成片。一般全身症状轻,病程长。常由磺胺药物、巴比妥类、吡唑酮类、解热止痛类药物等引起。 (6)紫癜型药疹:多是2型及3型变态反应,皮损以瘀斑瘀点甚至血泡,可伴有全身症状。可见药物有:磺胺、苯肼噻嗪类、克尿塞、四环素、强力霉素、抗组织胺药、利眠宁长春新碱等。中药:红花、紫云英等。 (7)光感性药疹:有用药及日光照史。皮损多见于暴露部位,分为光毒性红斑及光变应性药疹。常见药物有:磺胺、苯肼噻嗪类、克尿塞、四环素、强力霉素、抗组织胺药、利眠宁、长春新碱等。中药:红花、紫云英等。 (8)其他的类型有:玫瑰糠疹样、痤疮样、苔藓样药物性皮炎脱发、色素沉着、紫癜或湿疹样型药物皮炎,住院治疗的小儿药疹以荨麻疹型最为常见,其次为麻疹或猩红热样发疹型药疹,重症药疹排在第3位,以后依次为多形红斑型、固定红斑型及紫癜型等。致敏药物以抗生素最为常见,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磺胺药、预防注射剂及抗癫痫药等。 2.药物和皮疹类型各种药物的典型皮疹见下简述: (1)水合氯醛:齿龈着色、口腔炎红皮症、猩红热样疹、红斑、荨麻疹及瘙痒。  (2)洋地黄:痤疮状、结节状、增殖型、少数呈大疱。  (3)麻黄碱:红斑、少数呈荨麻疹、丘疹、水疱及紫癜。  (4)碘:猩红热样疹、红斑及丘疹。  (5)汞:猩红热样疹、红斑、湿疹样疹、紫癜。  (6)鸦片:痤疮样、结节、水疱。 (7)酚:齿龈着色、口腔炎、猩红热样或湿疹样疹。  (8)奎宁:红斑、荨麻疹;水杨酸:固定型红斑、偶见渗出性。 (9)青霉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湿疹型药疹,剥脱性皮炎等。(10)链霉素:可引起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固定型药疹,斑丘疹结节性红斑等。(11)磺胺类药物:可引起固定型药疹,麻疹或猩红热型药疹,紫癜型及荨麻疹型药疹,血管性水肿,结节性红斑,光感性皮炎,剥脱性皮炎及大疱性表皮松解等。(12)阿期匹林: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多形性红斑,固定型药疹,紫癜等。(13)痢特灵:可引起荨麻疹,上眼睑红肿,有的损害呈多环形,中间皮肤紫绀色。(14)保泰松: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麻痒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重症多形性红斑,紫癜,血管炎,光感性皮炎等。(15)颠茄及阿托品:可起猩红热样红斑及紫癜。(16)巴比妥类可引起荨麻疹,麻疹样、猩红热样、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固定型药疹,紫癜或湿疹皮疹,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17)皮促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引起荨麻疹及紫癜,皮促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18)氨茶碱:可引起红斑及固定型药疹。(19)土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可引起肛门瘙痒,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20)氯奎可:引起瘙痒症苔藓样皮炎,固定型药疹。(21)非那西汀: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固定型药疹及多形性红斑样皮疹。(22)普鲁卡因可:引起瘙痒症,荨麻疹,多形性红斑。(23)已烯雌酚可:引起紫癜,血管性水肿,固定型药疹,剥脱性皮炎。(24)白喉破伤风抗毒素或其他血清,可引起荨麻疹,麻疹样、猩红热样或多形性红斑样皮疹,偶可引起紫癜及血管性水肿。(25)溴剂:可引起增殖性药疹。  (26)士的宁:红斑、猩红热样疹。  (27) 免疫抑制剂:脱发、口炎、皮肤指甲色素沉着。

小儿药物性皮炎的诊断

小儿药物性皮炎的检查化验

1. 血常规:嗜酸嗜碱细胞可有升高。 2. 皮内实验:将所致的致敏药物配成浓度,在前臂内做皮内注射0.1毫升,进行观察,如出现风团浸润结节极为阳性。 3. 被动转移试验:从待检查患者抽取1-2ml血液,制备血清,用注射器吸取0.1ml注射正常人的前臂,24h后,将可疑药物注射该敏感区,观察局部反应。一般5-30分钟后。若局部出现红斑、风团即为阳性。口服后数分至数小时局部出现红斑、风团即为阳性。以此来寻找变应原的药物。 4. 嗜碱信报脱颗粒试验。

小儿药物性皮炎的鉴别诊断

追问到用药史易于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荨麻疹湿疹猩红热等相鉴别。(1)荨麻疹: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其临床表现皮肤黏膜一过性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风团,伴有剧烈瘙痒.其没有脱皮色素沉着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没有用药史,以此来区别。(2)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变态反应皮肤病,伴有剧烈瘙痒,病程慢,易复发的特点,好发于夏季,没有用药史,没用药史,易于区别。(3)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而引起的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也是儿科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该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猩红热皮疹以及皮疹消退后可有脱皮或脱屑,具有帕氏症、环口苍白圈及草莓舌为特征,没有用药史。以此来区别。

小儿药物性皮炎的并发症

出现的并发症毒性肾毒性败血症肺炎合并心衰红皮病高血压化脓扁桃体炎过敏休克等,以下介绍临床中常出现的3种:  1.败血症:多发生在病情极重,未得到及时治疗情况下发展而来的重症。由于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内迅速生长繁殖。多发生在患者全身情况差和病原菌毒力大、数量多的情况下,是一种严重的感染。  2.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临床表现为潮红、脱屑,累及全身或大部分皮肤表面。目前认为本病是对一些皮肤病或药物的反应状态,或可能并发于白血病淋巴瘤内脏恶性肿瘤。  3.过敏性休克:机体对药物或某些生物制品等过敏而引起的一种强烈的全身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临床特征为,短时间内出现皮疹喉头水肿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

小儿药物性皮炎的护理

严格掌握各种药物适应证、副作用,正确使用药物,避免发生过敏反应。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再次使用致敏药物。

小儿药物性皮炎吃什么好?

饮食上可由流质 软食 普食逐渐过度,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进食不宜太烫以减少粘膜损伤出血口腔糜烂时先食用牛奶,米汤,蛋花汤,嫩豆腐等流质素食,嘱患者尽量多经口进食。以补充所需营养。 全身情况较差者,也可静脉补充,病情减轻时再改流质饮食。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小儿药物性皮炎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小儿药物性皮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