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的临床表现以阴离子间隙正常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肾钙化肾结石为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婴儿型及幼儿型。前者生后几个月内发病,男婴多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后者常在2岁后出现症状,以女性多见,为染色体显性遗传。

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继发性RTA可见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锂中毒等,因此,积极治疗和防治上述疾病为预防继发性RTA的可靠方法。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主要在于避免或及时去除病因。当机体发生可以诱发TIN的原发病时,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该动态观察与TIN有关的指标。老年人肾脏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由代谢异常引起的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化疗期间)、使用肾脏毒性药物的患者等,在没有水潴留的情况下,应该注意水化尿液。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情志因素在甲亢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济生方·瘿瘤论治》说:“瘿瘤者,多由熹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所以,要预防甲亢,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应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其次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样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同时起居有规律,勿枉作劳;扶助脾胃,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等都很重要。

维生素D中毒:控制预防量,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家长在给孩子服用维生素D时应按医嘱服用,不可随意加量。如已出现D中毒的现象,应立即去附近医院就诊,停服维生素D,并吃含钙少的食物,少晒太阳。必要时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增加钙的排泻,减少钙的吸收,逐渐使病情好转。

肝硬化:长期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胃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饮酒还会引起上腹不适食欲减退蛋白质维生素B族缺乏。另外酒精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

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dRTA的治疗以控制酸中毒、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骨骼畸形肾脏钙化为原则,继发性dRTA应尽可能消除病因,对于先天性dRTA需终身坚持服药,在儿童生长发育时期尤为重要。

1、纠正酸中毒:应给予2~5mmol/(kg.d)的碱性药物,以纠正酸中毒,防止各种骨病及生长落后的发生。可选用:

(1)碳酸氢钠0、2~0、4g/(kg.d)。

碳酸氢钠为弱碱,内服后能迅速中和胃酸,其抗酸作用弱而短暂。此外尚有碱化液的作用。适用于胃酸过多消化不良及碱化尿液等;静脉给药用于酸中毒。注意事项:①可能产生穿孔溃疡病患者忌用;忌与酸性药物配伍。②内服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加胃内压力,对胃溃疡的病人,刺激溃疡面,甚至有产生胃穿孔的危险,同时二氧化碳刺激胃粘膜,引起继发性胃酸分泌过多。用量过大可致碱中毒

(2)Shohl合剂:含14%枸橼酸及9.8%枸橼酸钠,2~5ml/(kg.d)。

(3)10%枸橼酸钠及10%枸橼酸钾合剂,2~5ml/(kg.d)。

2、纠正电解质紊乱:严重低钾者可短期服用氯化钾,长期服用易加重高氯性酸中毒。一般情况下可使用Shohl合剂或单用10%枸橼酸钾口服,剂量2~4ml/(kg.d);有低钙血症者可适当补充钙剂,如10%葡萄糖酸钙2ml/(kg.d),总量<20ml/d。

3、骨病与肾脏钙化防治:纠正酸中毒是防治骨病与肾钙化的关键。对伴有骨病者可应用维生素D制剂,如维生素D5000~1万U/d、1.25-(OH)2D3(Rocaltrol,0.25μg/d)治疗,应注意高钙血症发生。对高钙尿症,可服用上述枸橼酸制剂治疗,必要时还可加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2mg/(kg.d),口服,常可减轻高钙尿症,并促进溶石与排石

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主要适用于心原性水肿、肝原性水肿和肾性水肿:如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过多引起的水肿;高血压尿崩症;预防含钙盐成分形成的结石。长期应用时宜适当补充钾盐。

4、手术治疗:适用严重骨骼畸形影响功能者。

(二)预后

原发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预后一般较好,与治疗开始的早晚,是否坚持合理的治疗密切相关。如能在婴儿早期开始治疗,不但生长发育正常,且能阻止肾钙化。肾结石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从而可防止肾实质性损害。如中止治疗,酸中毒及有关症状将复发。继发性dRTA的预后与原发病有关。

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原发性dRTA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继发性dRTA者常是由于其他疾病影响到肾小管功能所致,可见于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移植肾排斥反应、髓质海绵肾梗阻性肾病特发性高钙尿症肾钙化Wilson病失盐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药物及毒素导致肾损害(如锂、两性霉素B甲苯地高辛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指缺陷基因显性表达,50%的子女都有发病可能性的遗传性疾病。基因中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异常就能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有垂直传递.通常有以下几条规律:受累者的父母中有一方受累;受累者和未受累者所生的孩子中,受累和未受累的平均数相等;父母中有一方受累而本人未受累时,他的子孙也不会受累;男女受累的机会相等;受累者子女中出现病症的发生率为50%。

一个人必须有异常等位基因的两个拷贝才会出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些人群中可有高比率的杂合子携带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通常有以下规律:假如父母正常,孩子受累,那么父母都是杂合子,并且他们的孩子中平均有1/4的人会受累,1/2是杂合子,1/4正常;受累者和基因型正常的人结婚生出的孩子都将是表型正常的杂合子;受累者和杂合子结婚生出的孩子平均1/2将受累,1/2是杂合子;两个受累者结婚生出的孩子都将受累;男女受累的机会均等;杂合子表型正常,但属携带者.假如遗传病是由于某一特定蛋白质缺失所致(例如酶),那么携带者一般来说这种蛋白质的量会减少.假如已经知道突变的部位,分子遗传学分析可以鉴定表型正常的杂合子个体。近亲婚配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有重要作用。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dRTA的主要缺陷在于远端小管泌H+功能的不足。肾皮质集合管上皮细胞中存在一种间介细胞(intercalatedcell),其腔膜上有H+-ATP酶(质子泵),能分泌H+,H+与管腔内的NH3和NaHP04结合后以NH+4和H2PO-4形式排出体外。而髓质集合管主细胞(principalcell)具有吸收钠、排出钾的作用。这两种细胞的功能障碍可导致泌H+不足,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机制:

(1)分泌型(secretorydefect):H+-ATP酶功能障碍,小管上皮不能分泌H+。

(2)反漏型(gradientdefect):细胞膜缺陷使H+通透性增高,H+反流入小管上皮细胞。

(3)速率依赖型(rate-dependentdefect):质子泵泌H+速率下降。

(4)电压依赖型(voltage-dependentdefect):使管腔内负电位差减低。原发性dRTA的基因突变有两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涉及细胞Cl-HCO3-阴离子交换转运蛋白(AE1)基因的突变。常染色质隐性遗传则涉及质子泵B亚基的缺陷(ATP6B1)。

2、病理生理:

(1)酸中毒:正常情况下,在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是通过H+-Na+交换分泌H+,以调节酸碱平衡。本病时远端肾小管排H+障碍,H+在体内积聚,尿NH+4和可滴定酸(TA)排出减少,引起代谢尿酸化障碍和酸中毒。

(2)低钾血症:由于远端肾小管H+-Na+交换减少,导致K+-Na+交换占优势,使大量K+丢失,造成低钾血症。长期低钾使远端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多饮、多尿

(3)高氯血症:同时Na+回吸收减少,引起低钠血症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以增加Na+和Cl-的吸收。Cl-的潴留造成高氯血症。

(4)肾结石和肾钙化:持续酸中毒导致机体动用骨缓冲系统,骨中的钙、磷游离入血,尿钙排出增加,血钙降低,因而刺激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促进骨质溶解破坏,减少骨质生成,使尿钙进一步增多,抑制磷的再吸收,使尿磷增多,血磷降低。碱性尿有助于浓度增高的尿钙、尿磷形成肾结石和肾实质钙盐沉着,继而引起肾间质损害,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枸橼酸盐是尿钙溶解的重要因素,酸中毒时,枸橼酸盐排出减少,重吸收增加,促进肾钙化。

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症状

一、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主要临床特点有:

1、生长发育方面的症状

(1)发病年龄:原发性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可以在生后即有临床表现,但出现典型症状时多在2岁以后。

(2)慢性酸中毒表现:患儿生长发育落后,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慢性代谢性酸中毒表现;有时生长落后为惟一表现,不出现其他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不完全型dRTA可无酸中毒表现而仅出现低钾、肌无力肾钙化

2、泌尿系统症状:

(1)尿浓缩功能减退:多饮、多尿,不明原因脱水,还可出现脱水热休克,系由于低钾引起尿浓缩功能减退所致。

(2)肾钙化与肾结石:肾结石常见于年长儿及成人,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肾钙化同事出现,并可伴有血尿肾积水尿道感染结石多为磷酸钙,少数为草酸钙和鸟粪石。脓尿常持续存在,可能与肾钙化有关。

3、骨骼症状:

骨质脱钙、骨骼软化、骨骼畸形前囟宽大且闭合延迟等佝偻病表现,使用维生素D治疗无效。

4、血液方面的症状:

低血钾肌肉软无力甚至周期性瘫痪等低钾表现比较突出,严重时影响心脏,出现期前收缩等严重心律失常循环衰竭

二、几种特殊的dRTA

(1)兼有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Ⅲ型):见于婴儿,可早至生后1月发病,随着年龄增长,HCO3-丢失可减轻。

(2)不完全性dRTA:可伴有肾钙化但无代谢性酸中毒,虽尿液酸化障碍,但排NH+4多,排TA少。大多在对完全性dRTA家族进行筛查时发现,也有不少为散发病例或继发于其他疾病

(3)dRTA伴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耳聋出现时间从新生儿期至年长儿不等。

(4)短暂性肾小管酸中毒:最早由Lightwood于1935年报道,酸中毒为一过性,可能是一些未被认识的环境因素所致,如维生素D中毒磺胺药肾损害汞中毒等。多在2岁左右自愈。

(5)继发性dRTA:见于多种全身性疾病或肾脏疾病。患者同时具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本病典型者诊断不难,根据生长发育落后,烦渴、多饮、多尿,顽固性佝偻病和肾钙化、肾结石等表现,血生化检查具备五低两高特征,即低血磷、低血钾、低血钙、低血钠和低二氧化碳结合力(或低血清pH值)以及高血氯、高血清碱性磷酸酶,且在酸中毒时,尿pH>6、0即可确定诊断。

三、诊断

下述一些诊断试验主要用于酸中毒不明显的不完全性dRTA诊断,以及用于了解dRTA是泌H+缺陷、电压依赖性缺陷(高K+性dRTA),还是梯度缺陷(反漏型)。

1、NH4Cl负荷试验NH4Cl负荷试验通过服用酸性药物使肌体产生代谢性酸中毒,来测试肾小管泌氢功能,主要用于轻型或不完全性dRTA的诊断。

(1)三日法:口服氯化铵[0、1g/(kg.d),分3次服用]或氯化钙[0、5g/(kg.d),分3次服用]3天,当血气分析示pH<7、35,HCO3-<20mmol/L时,尿pH仍>5、5则说明存在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提示dRTA。试验中应避免出现严重酸中毒,血HCO3-不宜降得过低(<15mmol/L)。(2)单剂简便方法:30min内口服氯化铵(0、1g/kg),随后留6h尿测尿pH,由于此剂量氯化铵可降低HCO3-4~6mmol/L,故如尿pH仍>5、5则为阳性。

2、硫酸钠试验:原理是在有贮钠因素情况下,硫酸钠的滴注增加到达远端的肾单位Na+,并有效地被吸收。而SO于难吸收的负离子,增加了管腔内的负电位,使肾小管上皮细胞与管腔的电位差加大,负电位促进H+的排泄(主要增加尿NH+4的排泄)。若对硫酸钠滴注无反应,尿仍不能酸化,表明H+分泌缺陷。试验方法:试验前12h口服贮盐激素9-氟氢化可的松1mg,或在试验前12h以及2~4h前各肌注去氧皮质酮5mg。试验前如采用低盐饮食则结果更为正确。4%Na2SO41000ml于40~6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每升中加入30mEq的NaHCO3以避免由于迅速灌注Na2SO4发生中毒。尿标本应在灌注后连续3h收集。正常人尿pH应降至5、5以下(常<5、0),泌H+障碍以及电压依赖型则>5、5,但反漏型(梯度缺陷)亦可<5、5。

3、呋塞米试验:肌注呋塞米2mg/kg(<40mg/kg),髓襻Cl-吸收减少,远端小管及集合管Cl-增多,负电荷增加,与输注Na2SO4产生同样效果,方法简单、敏感,也较为可靠。

4、NaHCO3负荷试验:反映集合管泌氢及维持H+梯度的能力。当有H+泵功能障碍或因电压依赖缺陷而影响泌氢时,尿中HCO3-缺少,使尿CO2压力不升高,尿与血CO2分压差<20mmHg,反漏型则可>30mmHg。方法:静注1mmol/L的NaHCO3,3ml/min,每15~30min直立位排尿1次,测尿pH以及CO2分压,当连续3次尿pH>7、8时,于二次排尿间抽血查CO2分压,再计算尿CO2分压与血CO2分压差值。

5、中性磷酸盐负荷试验:原理与NaHCO3负荷试验相同,也用于区别反漏型dRTA。

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

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检查化验

一、实验室检查

1、尿电解质及尿阴离子间隙:dRTA大多有尿钠排泄增多以及尿钙增高,尿Ca/Cr>0、21,24h尿钙>4mg/(kg.d)。尿阴离子间隙=Na++K+-Cl-可反映尿NH+4水平,为正值时提示尿NH+4排泄减少。

2、尿液酸碱度(pH)测定:尿pH反映尿中H+量,dRTA时,尽管血pH<7、35,但尿pH仍≥6、0,并且还可高达6、5,7、0以上。测定尿pH必须采用pH计,pH试纸以及尿液分析仪测定的结果不够准确。只测定尿pH有一定局限性,尿pH<5、5并不能说明尿酸化功能一定完好,如患儿有泌NH3障碍,但由于少量H+不能与NH3结合成NH+4,尿pH仍可<5、5,因此应同时测定尿pH与尿NH+4,以综合分析、判断。

3、尿可滴定酸及尿NH+4的测定:远端肾小管分泌的H+大部分与NH3结合成NH+4排出,另一部分以可滴定酸的形式排出。因此,尿可滴定酸与NH+4之和代表肾脏净酸排泄量。在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正常人尿pH可<5、5,尿中可滴定酸及NH+4排出率可分别达25μmol/min及39μmol/min,在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时,两者均明显降低。

4、血气分析及电解质:dRTA的典型改变为高氯血症性阴离子间隙正常的代谢性酸中毒。不完全性dRTA可表现为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或正常。血阴离子间隙(aniongap,AG)=Na++K+-(C1-+HCO3-),正常为8~16mmol/L,增高表明体内无机酸根(如硝酸根、硫酸根)或(和)有机酸根离子等酸性产物潴积,RTA时C1-代偿了HCO3-的减低,因而AG正常。血钾降低也是dRTA的重要表现,甚至为不完全性dRTA的惟一表现。血钠及血钙可正常或降低。

5、尿二氧化碳分压检测:正常人给予碳酸氢钠或中性磷酸盐后,到达远端小管的HCO3-或HPO42-增多,前者与H+结合生成H2CO3;后者与H+结合生成H2PO4-,再与HCO3-生成H2CO3,进而生成CO2,使尿CO2分压增高。dRTA时由于泌氢障碍,尿CO2不升高,尿CO2分压与血CO2分压差值<20mmHg,正常人>30mmHg。

6、24h尿枸橼酸:dRTA时常减低。当测定24h尿枸橼酸排泄量小于320mg时称为低枸橼酸尿

二、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了解骨病情况并发现肾结石超声波检查可了解肾脏有无钙化结石心电图检查可发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心脏损害等。

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鉴别诊断

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临床上应与肾小球酸中毒、各种佝偻病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相鉴别。

1、肾小球性酸中毒:既往有肾脏疾病史,有明显尿异常,常伴贫血高血压,血Cr-多正常而血肌酐增高,血与尿pH一致性降低。

2、家族性低磷血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佝偻病症状体征突出,但无酸中毒及其他dRTA表现。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是目前检查和诊断佝偻病的常用指标,具有灵敏特异简便快速的优点。正常值范围:小于或等于200U/L。

3、家族性周期性麻痹:有家族史,男性多见,尿检正常,无酸中毒,发作之前常有饱餐、高糖饮食、剧烈运动、外伤感染等诱因。

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并发症

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常伴发营养障碍佝偻病骨软化症,部分发生肾结石肾钙化,晚期发展成尿毒症,少数有神经性耳聋等。

营养障碍:常有两种典型症状消瘦型(marasmus),由于热能严重不足引起,小儿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肤推动弹性,头发干燥易脱落、体弱乏力、萎靡不振。另一种为浮肿型(kwashiorkor)由严重蛋白质缺乏引起,周身水肿眼睑和身体低垂部水肿,皮肤干燥萎缩,角化脱屑,或有色素沉着,头发脆弱易断和脱落,指甲脆弱有横沟,无食欲,肝大、常有腹泻水样便。也有混合型,介于两者之间。并都可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的表现。

佝偻病:佝偻病(Rickets)俗称缺钙,在婴儿期较为常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佝偻病使小儿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骨软化症:软骨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又叫骨软化症即骨矿化不足,新形成的骨基质钙化障碍。如果骨基质无改变而骨化障碍称为骨矿化不足,特点是新形成的类骨质钙化障碍,发生在生长发育已完成的成年人为软骨病,发生在儿童则为佝偻病。

肾结石:肾结石(calculusofkidney)指发生于肾盏肾盂及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平片显示肾区有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钝三角形致密影,密度高而均匀。边缘多光滑,但也有不光滑呈桑椹状。肾是泌尿系形成结石的主要部位,其他任何部位的结石都可以原发于肾脏输尿管结石几乎均来自肾脏,而且肾结石比其他任何部位结石更易直接损伤肾脏,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肾钙化:肾钙化是指因血钙升高,钙盐沉积在肾实质内,引起肾功能障碍。钙化时可在尿路平片上显示斑点状钙化或全肾钙化阴影。肾钙化有尿路造影上的表现为早期肾盏边缘呈鼠咬状。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小儿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