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凡具有宣肺理气宽胸行气、疏肝利胆、理气和胃、通调腑气等作用,可用治因肺气不宣气积胸中、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胃气不和、腑气不通所致病症的一类腧穴,称为理气穴。

此类人体腧穴包括:天容穴人迎穴缺盆穴极泉穴天泉穴侠白穴青灵穴经渠穴中泉穴中魁穴膻中穴中庭穴步廊穴胸乡穴辄筋穴天池穴乳根穴期门穴日月穴大包穴鸠尾穴巨阙穴腹通谷穴阴都穴肓俞穴天枢穴外陵穴章门穴府舍穴气冲穴羊矢穴急脉穴至阳穴中枢穴血压点穴厥阴俞穴督俞穴胃管下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肘椎穴膈关穴魂门穴痞根穴后腋穴上巨虚穴阳陵泉穴外丘穴中都穴

理气穴主要分布于胸部腹部背部,其次为四肢和颈部

理气穴所涉及的经脉较为广泛。如手太阴肺经的侠白穴、经渠穴,足阳明胃经的缺盆穴、人迎穴、乳根穴、外陵穴、天枢穴、上巨虚穴,足太阴脾经的大包穴、胸乡穴、府舍穴,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穴、青灵穴,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容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厥阴俞穴、肝俞穴、胆俞穴、魂门穴、隔关、肾俞穴足少阴肾经的步廊穴、阴都穴、腹通谷穴、肓俞穴,手厥阴心包经的天池穴、天泉穴,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日月穴、辄筋穴、外丘穴,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期门穴、中都穴、急脉穴,督脉的至阳穴、中枢穴,任脉的脑中、鸠尾穴、巨阙穴、中庭穴,还包括一些经外奇穴,如中泉穴、血压点穴、后腋穴、羊矢穴、胃管下俞穴、痞根穴、中魁穴、肘椎穴等。

位于胸部的腧穴,应注意针刺角度和方向,不可向下直刺或斜刺以免刺伤肺脏,造成气胸。位于背部的腧穴,进针时要向内斜刺,直刺、深刺或向外斜刺均易刺穿胸壁而造成气胸,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剧痛、干咳等症,应及时施行排气减压。

选用理气穴时可根据不同病证而配伍止咳平喘化痰清热理血消食导滞等腧穴。

理气穴除具有调畅气机的作用外,其中的缺盆穴、人迎穴、天容穴位于颈部,有利咽消肿、化痰散结作用,可治疗咽喉肿痛、瘿瘤瘰疬;乳根穴位于乳下部,具有通经下乳的作用,可治疗乳汁分泌不足、乳痈;鸠尾穴、巨阙穴、天泉穴、腹通谷穴、肝俞穴有清热息风、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疗癫痫、惊狂心悸怔仲等病症。

理气穴所涉及的特定穴较多。如八会穴中的膻中穴、章门穴、阳陵泉穴,气会膻中穴,宽胸理气首选;脏会章门穴,为治疗内脏气郁诸证常用腧穴;筋会阳穴陵泉,兼具舒筋利节之效,可与疏经活络的腧穴配合,共同治疗某些筋骨麻痹之症。期门穴、日月穴、章门穴、天枢穴分别为肝、胆、脾及大肠募穴;中都穴、外丘穴、府舍穴分别为肝、胆、脾的郄穴,因此,在应用理气穴以疏肝利胆、理气和胃、通调腑气时,应首选募穴与郄穴。

至阳穴是治疗黄疸要穴,其位居左右隔俞之间,下方邻近肝胆,取之可宣发督脉经气,具有较好的清热退黄、健脾利湿作用。其他如肝俞穴、胆俞穴、章门穴、阳陵泉穴、日月穴、天枢穴、中枢穴也均具退黄作用,在治疗黄疸时可酌情选用。

上巨虚穴为治疗痢疾的常用穴;天枢穴为治疗肠府病变要穴。天枢穴与上巨虚穴两穴,临床上常配合使用。天枢穴为大肠募穴,上巨虚穴是大肠下合穴,两者配合为合募配穴法,补之则涩肠固本,泻之则通畅腑气、消积散滞。

期门穴和肝俞穴两穴均具舒肝解郁的作用,期门穴侧重于治疗肝气郁结、肝胆失和及气滞血痛所致的肝胆、胁肋、乳房实证;肝俞穴则可治疗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血不足所致的肝胃、胁肋、眼目等疾患。

除本章所介绍的以外,舒筋活络穴清热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亦有许多腧穴具有理气作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如舒筋活络穴中的悬钟穴天宗穴肩井穴夹脊穴清热穴中的曲泽穴筑宾穴足三里穴孔最穴止咳平喘化痰穴中的紫宫穴玉堂穴灵墟穴璇玑穴等腧穴,临床可酌情选用。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理气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理气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