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本条目内容是任脉所属的穴位。任脉穴可指列缺穴,详细参看列缺穴条目。

任脉穴任脉所属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计有:会阴穴督脉冲脉会)、曲骨穴足厥阴会)、中极穴足三阴会)、关元穴足三阴会)、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冲脉会)、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足太阴会)、建里穴中脘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会)、上脘穴手阳明手太阳会)、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阴维会)、廉泉穴阴维会)、承浆穴足阳明会)。共24穴。又交会于督脉的龈交穴,足阳明的承泣穴

任脉穴国家标准部位表

Renmaixue

points of Ren Meridian,RN.

编号 穴名 拼音 位置
RN1 会阴 Huiyin 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RN2 曲骨 Qugu 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RN3 中极 Zhongji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RN4 关元 Guanyuan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RN5 石门 Shimen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RN6 气海 Qihai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RN7 阴交 Yinjiao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RN8 神阙 Shenque 在腹中部,脐中央。
RN9 水分 Shuifen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RN10 下脘 Xiawan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RN11 建里 Jianli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RN12 中脘 Zhongwan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RN13 上脘 Shangwan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RN14 巨阙 Juque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RN15 鸠尾 Jiuwei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RN16 中庭 zhongting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RNI7 膻中 Dhozhong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RN18 玉堂 Yutang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
RN19 紫宫 Zigong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
RN20 华盖 Huagai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
RN21 璇玑 Xuanji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寸。
RN22 天突 Tiantu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RN23 廉泉 Lianquan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RN24 承浆 Chengjiang 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任脉腧穴详解

会阴穴

【定位】在会阴穴,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中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浅层布有股后皮神经会阴支,阴部神经的会阴神经分支。深层有阴部神经的分支和阴部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 调经补肾,清利湿热 ①二便不利或失禁,痔疾,脱肛。②遗精阳痿,阴部痒。②溺水窒息,昏迷,癫狂。

【配伍】1、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2、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3、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4、配肾俞,治遗精。5、配蠡沟,治阴痒。6、配人中阴陵泉,治溺水窒息。

【刺灸法】1.平时用灸法三壮.2.急救用针1寸

【附注】任脉督脉冲脉交会穴

曲骨穴

【定位】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主治】利肾培元,调经止带,清利湿热。①小便不利,遗溺。②遗精,阴痿。③月经不调,带下。

【配伍】配肾俞志室大赫关元命门阳萎遗精(肾气虚型);配膀胱俞肾俞次髎阴陵泉蠡沟阳萎、遗精、癃闭、淋症、阴痒、湿疹、带下(湿热下注);配中极、关元、肾俞治肾虚、遗尿、小便不利;配关元、命门、阴交(针补法或灸)治宫寒不孕、痛经。

【刺灸法】直刺0.5~1寸,穴位内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孕妇禁针。

【附注】任脉、足厥阴交会穴    

中极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乙状结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

【主治】补肾培元,通利膀胱,清利湿热,调经止带。①遗溺、小便不利。②遗精,阳痿。③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④疝气。

【配伍】 配大赫肾俞、阴交、三阴交、次髎治阳痿、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阴挺等症(肾气虚型);配阴谷、气海、肾俞治遗溺不止;配大敦、关元、三阴交治疝气偏坠;配水分、三焦俞、三阴交、气海、委阳治水肿;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治产后、术后尿潴留;中极透曲骨、配气海、膻中、足三里治尿潴留(老年人气虚)。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膀胱募穴,任脉、足三阴交会 

关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解剖】关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主治】温肾益精,回阳补气,调理冲任,理气除寒。①阳痿,遗精,遗溺,小便频数,小便不通。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出血。③中风脱症,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④泄泻,脱肛,完谷不化。

【配伍】 配归来、百会,升阳举陷,治疗子宫脱垂。配足三里、三阴交、天枢,调理肠胃,治疗腹痛、腹泻;配肾愈、飞扬,益肾气、利膀胱,治尿频、遗尿、尿闭。配丰隆、带脉,利湿止带,治赤白带下。

【刺灸法】直刺1-1.5寸,针前排尿,孕妇慎用。可灸。

【附注】足三阴经、任脉之会。小肠募穴。

石门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温肾益精,调经止带。①小便不利,水肿。②疝气,腹痛,泄泻。③经闭,带下,崩漏。

【配伍】 配阴陵泉穴、关元穴、阴交穴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肾气不化);配肾俞穴、三阴交穴治遗尿;配关元穴、天枢穴、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胀泄泻、绕脐痛;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配三阴交穴、带脉穴治崩漏、带下。

【刺灸法】直刺1~2.5寸;可灸。孕妇慎用。(针后可致子宫后倾位而不孕,应小心使用)

【附注】手少阳三焦经之募穴。

气海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调理冲任。①腹痛,泄泻,便秘。②遗溺。③疝气。④遗精,阳痿。⑤月经不调,经闭。⑥虚劳体弱,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白浊、遗精;配关元穴治产后恶露不止;配灸关元穴、膏肓、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配关元穴、命门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百会穴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附注】任脉穴

阴交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温肾益精,调理冲任。①小便不利,水肿。②疝气腹痛。③月经不调,带下,崩漏,阴痒,产生出血

【配伍】 配阴陵泉、带脉穴治赤白带下;配子宫穴、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附注】任脉与冲脉交会穴  

神阙穴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解剖】穴下为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浅层主要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主治】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①中风脱证,四肢厥冷。②泄泻,偏身出汗。③水肿。

【配伍】 配足三里,调理肠胃,治肠鸣腹痛;配长强、气海,升阳举陷,治脱肛;配气海、阴陵泉,益脾气、利寒湿,治疗泄利不止;配重灸关元,益阴敛阳、回阳固脱,治疗中风脱症;神阙拔罐配刺天枢、足三里,益气健脾和胃,治疗泄泻、呕吐

【刺灸法】禁刺;宜灸。

【附注】任脉穴


水分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健脾化湿利水消肿。①水肿,小便不通。②腹痛,泄泻,翻胃吐食。

【配伍】配天枢穴、地机穴治腹水;配内关穴治反胃呕吐;配中封穴、曲泉穴治脐痛;配脾俞穴、三阴交穴治浮肿。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任脉穴 

下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健脾和胃,消积化滞。主治胃脘痛腹胀泄泻,呕吐呃逆

【配伍】配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针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阴、任脉之会。

建里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健脾和胃,消积化滞。①胃痛,呕吐。②食欲不振。③腹胀肠鸣

【配伍】配内关治胸中苦闷;配水分治肚腹浮肿。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任脉穴  

中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①胃脘痛,呕吐,呃逆,吞酸。②腹胀,泄泻,饮食不化。③咳喘痰多。④黄疸。⑤失眠

【配伍】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胃募穴,八会穴腑会),任脉、手太阳、少阳与足阳明经交会穴  

上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内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气化湿,宁神定志。①胃痛,呕吐,腹胀。②癫痫

【配伍】配内关、公孙,宽胸和胃,治疗贲门痉挛;配内关、手三里、足三里,理气通络,治疗急性胃痛;配丰隆、风池申脉、照海、后溪化痰降浊、调和阴阳,治癫痫;配中脘,理气和胃宁心,治疗九种心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附注】任脉、足阳明与手太阳经交会穴 

巨阙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和中降逆,宽胸化痰,宁心安神。①心胸痛,心悸。②癫狂痫。③胃痛,呕吐。

【配伍】配上脘,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腹胀,心腹满。配灵道曲泽间使,有理气宽中,养血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怔忡。配心俞,属俞募配伍法,有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心悸,失眠,健忘,癫狂。配膻中,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胸痛,蓄饮,痰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肝脏;可灸。

【附注】心经募穴 

鸠尾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和中降逆,清心化痰,宽胸宁神。①癫狂痫。②胸痛,心悸,腹胀。

【配伍】 配梁门穴、足三里穴治胃痛;配三关、足三里穴治呕吐。

【刺灸法】斜向下刺0.5~1寸;可灸。

【附注】任脉络穴 

中庭穴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五肋间,即胸剑结合处

【解剖】在胸骨体和剑突连接处;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5 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宽胸理气,降逆理中。①胸胁胀满,心痛。②呕吐,小儿吐乳。

【配伍】 配天突,宽胸降气,治疗咽喉梗塞;配内关,降气和胃,治疗呕吐。

【刺灸法】平刺0.3~0.5寸

【附注】任脉穴

膻中穴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宽胸理气,宁心安神。①气喘,胸前,胸闷。②心痛,心悸。③乳汁少,呃逆,噎膈

【配伍】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经募穴,八会穴(气会)

玉堂穴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三肋间。

【解剖】在胸骨体中点,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3 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宽胸理气,止咳化痰。①咳嗽,气喘。②胸痛,乳痈

【配伍】配膻中、列缺、尺泽,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治咳喘;配巨阙、郄门,宽胸理气,治胸痛;配天突、廉泉,降气通络,治喉痹、喉塞。

【刺灸法】平刺0.3~0.5寸

【附注】任脉穴 

紫宫穴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二肋间

【解剖】在胸骨体上,布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2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宽胸理气,清肺利咽。主治咳嗽,气喘,胸痛。

【配伍】配廉泉、天突,降气通络,治喉痹咽塞;配内关、膻中,宽胸理气,治胸痛;配肺俞、风门、天突,宣肺止咳平喘,治疗咳喘。

【刺灸法】平刺0.3~0.5寸。

【附注】任脉穴 

华盖穴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一肋

【解剖】在胸骨角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宽胸理气。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

【配伍】配气户治胁肋疼痛。配天突,有降气平喘作用,主治气喘,痰饮停胸,胸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任脉穴

璇玑穴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寸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起始腱、胸骨柄。主要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主治】宽胸理气,止咳利咽。①咳嗽,气喘。②胸痛,咽喉肿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任脉穴  

天突穴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解剖】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甲状肌;布有皮下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层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主治】宽胸理气,化痰利咽。①咳嗽,气喘,胸痛。②咽喉肿痛,暴暗,瘿气。③梅核气,噎膈。

【配伍】配定喘、膻中、丰隆,宣肺降气化痰,治哮喘;配内关、中脘,理气降逆和胃,治呃逆;配涌泉、内关,降气通络,治失语。

【刺灸法】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

【附注】任脉、阴维脉交会穴 

廉泉穴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有甲状舌骨肌、舌肌;有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有舌下神经分支。

【主治】清热化痰,开窍利喉舌。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吞咽困难

【配伍】配金津穴、玉液穴、天突穴、少商穴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缓流涎、暴喑。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留针;可灸。

【附注】任脉、阴维脉交会穴  

承浆穴

【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

【主治】祛风通络,疏调任督。①口眼歪斜牙龈肿痛流涎。②癫狂。③遗溺。

【配伍】配委中穴治衄血不止;配风府穴治头项强痛、牙痛。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足阳明经、任脉之会。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任脉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任脉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