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丸
目录
- 1 《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仙传济阴方》
- 2 《本事》卷四
- 3 《普济方》卷二四○引《海上方》
- 4 《普济方》卷二二○引《广南四时摄生论》
- 5 《普济方》卷三七一引《医方集成》
- 6 《普济方》卷三九六引《鲍氏方》
- 7 《普济方》卷二八○引《经验良方》
- 8 《普济方》卷三十八
- 9 《普济方》卷二四一
- 10 《本事》卷三
- 11 《医学入门》卷八
- 12 《圣惠》卷二十一
- 13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 14 《普济方》卷一九八
- 15 《外台》卷七引《崔氏方》
- 16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 17 《圣惠》卷四十九
- 18 《外台》卷七引《肘后方》
- 19 《外台》卷十二引《深师方》
- 20 《圣惠》卷七十一
- 21 《千金翼》卷五
- 22 《圣惠》卷九十八
- 23 《圣惠》卷三十四
- 24 《圣惠》卷四十二
- 25 《圣惠》卷四十八
- 26 《干金》卷十一
- 27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 28 《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 29 《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 30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 31 《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 32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 33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 34 《圣惠》卷六十九
- 35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 36 《鸡峰》卷十八
- 37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 38 《圣济总录》卷十一
- 39 《博济》卷二
- 40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 41 《圣惠》卷二十八
《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仙传济阴方》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1个,川椒1两(焙),桂1两,赤石脂半两(煅),附子1个(炮),狼毒半两,良姜半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温酒、米汤任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本事》卷四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2两(去皮尖),草乌1两(2味以黑豆半斤煮透软,去皮脐,切片,日干),地龙(去土)半两,白附子(炮)半两,天麻半两。
主治
肾脏风上攻下注,生疮并癣。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心、食前盐汤、盐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川乌气味苦辛大热,入足太阳、少阴;草乌气味苦辛大热,入足太阳、少阴,皆善走经络;天麻气味辛平,入足阳明、厥阴;地龙气味咸寒,入足阳明、厥阴,能入经络皮肤;白附子气味辛甘大热,入足阳明;盐、酒送药,令其入下也;黑豆煮药,解药毒也。此肾脏风毒上攻下注,生疮癣者,非大热入络之药,不能扫除其患也。
附注
《普济方》卷二四○引《海上方》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主治
脚气。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任下。
制备方法
上药并生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普济方》卷二二○引《广南四时摄生论》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头1斤(以川中无积草者。先以黑豆1斗,用水与乌头同煮,水干旋添汤,煮豆烂为度,出豆不用。乌头去皮脐,以竹刀切作片,用盐4两,汤化为水,将乌头同煎烂,研成膏子,乃用后药),肉豆蔻4斤,沉香1两半,破故纸1两(微炒),巴戟天1两(去心),海桐皮2两,牛膝2两半,茴香2两(微炒),甘草半两,天麻1两半,虎胫骨1两,槟榔1两。
功效
补暖,疏风,治气。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盐汤或温酒送下。煎乌头或用青盐更炒。
制备方法
上为散,入乌头煎搅和,入臼内杵捣,临时看硬软,少许入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普济方》卷三七一引《医方集成》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2大碗,生姜50片,煎至3-4分,去滓,逐旋以药注灌之。
附注
《普济方》卷三九六引《鲍氏方》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1个(分3片,1生,1炮,1烧存性)。
主治
小儿下痢。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1日服1粒,2日服2粒,3日3粒。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普济方》卷二八○引《经验良方》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头(去皮尖)1两(生用),荆芥穗2两。
主治
疮肿。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酒或熟水送下,1日3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普济方》卷三十八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草乌头(去皮尖)。
主治
肠风年久不瘥。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4丸,空心陈米饮送下。不过两服即愈。
制备方法
上切,如黑豆大,炒令焦色,尝味不麻方佳,研末,用韭菜搅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普济方》卷二四一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1两,附子3两(炮),麻黄4两(去节),槟榔4两(加枳实炒)。
主治
脚气。皮肉身体诸风。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1日3次。如生用附子、乌头2味,丸如麻子大,每服5丸,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忌猪肉、冷水。
《本事》卷三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草乌头1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晚食前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药入竹箩子内以水浸,用瓦子于箩内就水中泷洗,如打菱角法,直候泷洗去大皮及尖,控起令干。用麻油4两,盐4两,入铫内炒令深黄色,倾出油,只留盐并乌头,再炒令黑色,烟出为度;取1枚劈破,心内如米一点白,恰好也;如白多,再炒;趁热杵罗为末,用醋糊丸,如梧桐子大,干之。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草乌头气味苦辛大热,入足太阳、少阴,能行走经络。宿患风癣,遍身黑色,肌体麻木,皮肤不仁,四肢麻痹,久不能愈者,非此不能透入诸经络。制药用油、盐,和药用醋者,以咸能软坚,酸能约束。只用一味而不用它药者,欲其专攻是疾,无暇治及他处耳。
《医学入门》卷八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1两,芫花5钱,干姜5钱(俱醋煮干),桂心3钱,天麻3钱,海桐皮3钱,黑豆3钱。
主治
血风,走注攻刺,半身不遂,麻痹瘙痒,急风,口眼斜,语言謇涩,手足拘挛。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至10丸,黑豆淋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另用黑豆煮烂,捣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忌一切毒物。
《圣惠》卷二十一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盐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灶突内煤1两,面半两。
主治
破伤风。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于破处用醋研破1-2丸封之。如无风,3-5日其疮便可;如有风,即出却黄水便愈。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浓醋和拌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石硫黄(研)1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普济方》卷一九八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草乌头(削去皮)。
主治
寒疟,先寒后热者;厥疟,寒而不热,面色黑者;脾疟,先寒后热,热少寒多,面黄腹痛。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大枣3个、生姜10片、葱3根煎汤,每服50丸,仍吃枣令尽。如人行5里再服。早晨1服,晚便不发。病情稍愈,莫服汤。
制备方法
用沸汤泡14度,以盏盖之。薄切,焙干为末,稀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乌头主损瘦,薄者不堪使。
《外台》卷七引《崔氏方》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3两(炮),附子3两(炮),赤石脂3两,蜀椒2两(出汗),桂心2两,干姜2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痛发时,温清酒服3丸。觉至痛处,痛则止。若不止,加至5-6丸,以知为度。若早朝服无所觉,至午时又服3丸。若久心痛,每旦服3丸,稍加至10丸。尽1剂,遂终身不发。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忌生葱、猪肉。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炮裂,去皮脐)3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两,细辛(去苗叶)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藁本(去苗土)2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至10丸,空心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惠》卷四十九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头3分(炮裂,去皮脐),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甜葶苈3分(隔纸炒令紫色),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芎半两,赤芍药半两,桂心半两。
主治
寒癖气,结涩不通,绕脐切痛。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外台》卷七引《肘后方》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6分(炮),椒6分(汗),干姜4分,桂心4分。
主治
心痛,不能饮食,头中疼重。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4丸,酒送下。稍稍增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
用药禁忌
忌生葱。
《外台》卷十二引《深师方》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7枚(炮),干姜5分,皂荚5分(连皮子,炙),菖蒲3分,桂心4分,柴胡3分,附子3分(炮),人参3分,厚朴3分(炙),黄连3分,茯苓3分,蜀椒5分(汗),吴茱萸4分,桔梗3分。
主治
心腹积聚胀满,少食多厌,绕脐痛,按之排手;寒中有水,上气;女人产后余疾。大人风癫,少小风惊痫百病。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1日3次;稍加至15丸。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忌猪肉、冷水、醋物、生葱、羊肉、(饣易)。
《圣惠》卷七十一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当归半两(锉,微炒),赤芍药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桂心半两,斑蝥21枚(糯米拌炒令黄,去翅足)。
主治
妇人积年血气症块,往来疼痛,或吐逆不纳食,渐黄瘦至极者。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千金翼》卷五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炮,去皮)半两,巴豆(去心皮,熬)半两,人参1两,消石1两,大黄2两,戎盐1两半,苦参3分,黄芩3分,(庶虫)虫(熬)3分,半夏(洗)3分,桂心3分。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宿不食,酒服5丸。卧须臾,当下。黄者,心腹积也;青如粥汁者,膈上邪气也;下崩血如腐肉者,内伤也;赤如血者,乳余疾也;如蛊刺者,虫也。下已,必渴。渴,饮粥;饥,食苏糜。3日后当温食,食必肥浓。40日平复。
制备方法
上为末,纳蜜、青牛胆汁拌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惠》卷九十八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头不计多少。
功效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温酒或盐汤送下。渐加至20丸为度。
制备方法
上净洗晒干。宽掘地作坑子一所,却用好土实填筑,于好土内取作坑子一所,刮削坑子口,周回如法。然后用炭火烧令通赤,即去火,用酽醋1碗,倾在坑内,候渗尽,便匀排乌头在内,使好土盖覆,厚1寸,筑却。然后坑口头以炭火密排烧之,斟酌欲熟,于坑口边取出1枚看之,以软熟为度。其药又不得令生,又不得太焦,切在用意。取出晒干,捣罗为末,以粳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惠》卷三十四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头1分(生用),附子1分(生用)。
主治
牙痛。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以绵裹1丸,于痛处咬之。以愈为度。
制备方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圣惠》卷四十二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头1两半(炮裂,去皮脐),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桂心3分,前胡3分(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芎3分,防葵1两,甘遂1两(煨微黄),菖蒲3分,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紫菀3分(洗,去苗土),赤茯苓3分,干姜3分(炮裂,锉),石膏3分(细研,水飞过),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川椒3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细辛3分,桔梗3分(去芦头)。
主治
寒、热、恚、怒、喜、忧、愁等七气,积聚不散,在于心腹,结块如杯,胸中气隔,吐逆不能下食,腹胁疼痛,喜忘不安,呼吸短气,四肢不举。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食前以温酒送下;渐加至10丸。当以通利为度。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惠》卷四十八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蓬莪术1两,木香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当归1两(锉,微炒),芎1两,京三棱1两(炮裂,锉),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桂心1两,肉豆蔻半两(去壳),干漆1两(捣碎,炒令烟出)。
主治
七疝气,脐腹坚痛。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生姜汤或暖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先以酽醋1升,入药末4两,熬令减半;又渐入醋1升,熬成膏;次入余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干金》卷十一
方名
乌头丸
乌头丸的别名
乌头煎
组成
乌头15枚,吴茱萸2两半,蜀椒2两半,干姜2两半,桂心2两半,前胡1两6铢,细辛1两6铢,人参1两6铢,芎1两6铢,白术1两6铢,皂荚18铢,紫菀18铢,白薇18铢,芍药18铢,干地黄1两半。
主治
男子、女人寒冷,腹内积聚,邪气往来,厥逆抢心,心痛痹闷,吐下不止,妇人产后羸瘦。久痃癖气。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酒下10丸,1日3次。稍加之,以知为度。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乌头煎(《鸡峰》卷九)。方中前胡,《圣惠》作“柴胡”。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炮裂,去皮脐)、桂(去粗皮)、莎草根(去毛,微炒)、干姜(炮)、陈橘皮(去白,微炒)各等分。
功效
主治
腹中诸冷疾。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7丸,随汤使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先用巴豆取肉,麻油内慢火煎,自旦及午后,巴豆如皂子色即止,净拭,冷水中浸2日,再换水,又拭干,研1日,令如油,新瓦上薄摊出油,再研极细,每巴豆霜1两,入诸药末5两,同研千万匝,再罗过令匀,用陈米1升半为细末,水调成膏,直候微酸气,即煮为硬糊,和为丸,如绿豆大。
《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1斤,河水浸3日,竹刀刮去皮脐,4破之,更浸7日,逐日两次换水,切片,焙干)半斤,青盐4两(捣碎,与乌头同于银石器内炒,乌头赤色为度,并盐皆用),茴香子(微炒)2两,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过捣筛,取末)4两,牛膝(去苗,细切,醇酒2升,浸7日,烂研,慢火熬成膏)4两。
功效
主治
风寒湿痹,身体手足不随。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温酒或米饮下。渐加至50丸。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以牛膝膏和剂,如硬,更入少酒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7枚(去皮,生为末),黄狗胆1枚。
功效
止痛。
主治
打扑伤损。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冷酒1盏送下,酒须饮尽。
制备方法
上药以胆汁和药末为丸,如绿豆大。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五灵脂1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用绵裹1丸,于痛处咬,勿咽津。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醋1升,煮大枣20个,醋尽为度,取枣肉和药为丸,如绿豆大。
《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羌活(去芦头)1两,牛膝(去苗,酒浸1宿,锉,焙)1两,槟榔(锉)1两,大黄(锉,炒)1两,木香1两,芸薹子(酒浸1宿,研如膏)1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日午、临卧各1次,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药以前6味为细末,入研者药和匀,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生用,去皮脐)半两,蛤粉半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前用盐豉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生用,去脐皮)2两,附子(生用,去脐皮)1两,干姜(生用)1两(3味同捣罗为末),阿魏(研末,入前3味末中研匀,别取生地黄汁4升,用铜银器中慢火煎成膏)3分,木香3分,肉豆蔻(去壳)3分,龙胆(去土)3分,干椿叶3分,当归(切,焙)1两半,桂(去粗皮)1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用温水送下,1日3次。苦心脾有痛,温水调蛤粉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前煎中和为剂,硬即入少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惠》卷六十九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防风1两(去芦头),天南星1两(炮裂),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白僵蚕1两(微炒),赤箭1两,牛膝1两(去苗),萆薢3分,乌蛇肉1两半(酒拌,炒令黄),丹参3分,仙灵脾1两,石南叶3分,柏子仁3分,茵芋3分,海桐皮1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豆淋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草乌头(去皮尖,取末)1分,芫花1分(醋炒黄,别杵为末。2味用醋1升,熬成稠膏,刮出),桂(去粗皮)3钱,干姜(炮)3钱,槟榔(锉)3钱,青橘皮(汤浸,去白,焙)3钱,天雄(炮裂,去皮脐)3钱,肉豆蔻仁3钱,当归(切,焙)3钱,乌头(炮裂,去皮脐)3钱,胡椒(炒)3钱,藿香叶3钱,红豆蔻3钱,丁香3钱。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生姜汤或米汤、橘皮汤送下。病已即止。
制备方法
上药除2味熬膏外,捣罗为末,入前膏和剂,如硬,更入蜜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
《鸡峰》卷十八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草乌头半斤,青盐4两,青橘皮2分,陈皮2分,良姜2分,干姜2分,茴香2分。
主治
停饮。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渐加至30丸。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草乌头半斤(用盐水浸3日,取出洗切,麸炒,麸焦为度,去麸用),荆芥穗半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加至50丸,食前木瓜汤送下,1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别用宣州木瓜2枚,饮熟去皮瓤,入前件药,杵令匀,用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圣济总录》卷十一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2两,防风(去叉)1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加至7丸,温酒送下。空心、午时、夜卧各1服。若不用防风,只生用3味为末,面糊为丸,如大麻粒大,每服3丸至5丸,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服后未可热食。
《博济》卷二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1斤(用东流河水浸14日,每日3度换水。日满取出,去黑皮并脐尖,切作柳叶片,入牵牛子1合同炒,候香熟,去牵牛子不用),舶上茴香2两(另杵为末),青盐5两(另研),陈皮(去白)2两,牛膝5两(细切,以好酒浸7日,烂研),川椒5两(拣去子)。
功效
暖水脏,壮筋骨,缩小便。
主治
风。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日空心服10丸至20丸,盐汤、盐酒任下。
制备方法
上药依法修制,用牛膝膏拌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牛膝虽酒浸后烂研,与诸末拌和,恐难得细。或只将牛膝浸,日足后焙干为末,却将浸牛膝酒煮糊,和末为丸亦可。若更服利膈汤、散,最相宜也。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半夏(汤洗,去滑,焙干)1两,防风(去叉)1两,干姜(炮)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皂荚(去皮子,酥炙)1两,木香1两。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早晚每服7丸至10丸,用炒生姜汤送下。不可多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小豆大。
《圣惠》卷二十八
方名
乌头丸
组成
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桃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2两(涂醋,炙微黄,去裙襕),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皂荚3分(去皮,涂酥,炙黄焦,去子),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桔梗1两(去芦头),槟榔1两,防葵1两,赤芍药1两,干姜1两(炮裂,锉),紫菀1两(洗,去苗土),细辛1两,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1两(炙微赤,锉)。
主治
乌头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