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眩晕病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治疗

辨证分型

本病的辨证主要分以下五型:

1.痰浊上犯 发作性眩晕,视物旋转,站立不稳,睁眼则眩晕加重,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耳鸣。初发时耳聋为导音性、可逆性,病程长者为感音性耳聋,伴纳谷不馨,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2.肝阳上亢 头脑闷胀,突作眩晕,恶心欲吐,性情暴躁,心烦不安,每因情绪激动而眩晕加剧,口苦,咽干,目赤,面部烘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3.气血不足 素体不足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之后,头昏心悸,气短乏力,劳累即发。神疲懒言,面色恍白,口唇无华或萎黄,纳减体倦,便溏。膏质淡胖,舌边有齿印,苔少或厚,脉细或虚大。

4.肾虚精亏 眩晕时作,精神萎靡,腰膝酸软,或遗精滑泄,耳鸣耳聋,发脱齿摇。舌瘦嫩或嫩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瘀血内阻 头痛昏晕,失眠健忘,心悸,精神不振,耳聋脱发,面色青紫,或唇色紫暗。舌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分型治疗

(1)痰浊上犯

治法健脾化痰熄风开窍

处方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钩藤15克,山萸肉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淮山药15克,泽泻12克,淡竹茹9克,菖蒲9克。

加减:眩晕甚,呕吐频作,加旋复花代赭石胆南星;脘闷纳呆加蔻仁、砂仁;耳鸣不休加五味子仙鹤草响铃草磁石;痰多加杏仁冬瓜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523例,其中临床痊愈1160例,有效327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97.6%。

常用成方泽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

(2)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熄风

处方: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白蒺藜9克,菊花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白芍9克,女贞子12克,桑寄生15克,生地20克。

加减:口苦咽干加龙胆草丹皮;动则眩晕加剧者重用石决明,加羚羊角牡蛎;夜寐欠佳加枣仁、夜交藤

用法:钩藤后下,于药煎好前5分钟加人即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421例,临床治愈321例,有效9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8.8%。

常用成方:天麻钩藤饮、美氏汤。

(3)气血不足

治法:益气养血逼窍。

处方:熟地12克,白芍9克,当归9克,川芎9克,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芩12克,黄芪15克,肉桂6克,炙甘草6克。

加减:失眠健忘加枣仁、远志;食人腹胀,呕吐清水完谷不化,加干姜、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66例,临床痊愈139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8%。

常用成方: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4)肾虚精亏

治法:益肾养髓。

处方:淮山药15克,熟地10克,茯苓12克,杞子10克,紫河车10克,龟版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黄柏9克,牛膝15克,女贞子15克。

加减:眩晕发作较甚者加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遗精频者选加芡实桑螵蛸覆盆子、连须;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加附片、鹿角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79例,临床痊愈142例,有效3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2%。

常用成方:河车大造丸杞菊地黄丸真武汤

(5)瘀血内阻

治法:活血通络开窍。

处方: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5克,红花6克,鸡血藤15克,菖蒲9克,地龙10克,葛根10克,山楂15克,淮山药15克。

加减:失眠多梦加珍珠母、茯神、生龙齿;身倦乏力,少气自汗加黄芪;畏寒肢冷加附子桂枝骨蒸潮热加黄柏、知母、丹皮、地骨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84例,临床痊愈54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9%。

常用成方:通窍活血汤

专方治疗

(1)晕得宁汤

组成:白术12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泽泻10克,沉曲10克,茯苓10克,女贞子10克,甘草6克。

用法:取上药按中药片剂的制备工艺,压制成22片,每次5~7片,每日3次,口服,6日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330例,临床痊愈142例,有效18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9%。

(2)眩晕丸

组成:当归、五味手、淮山药、酸枣仁龙眼肉备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蜜制为丸,每丸重5克,日服3次,每次2丸,温水送下。

疗效:上方共治100例,临床痊愈21例,有效7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

(3)眩晕汤

组成:苍术10~25克,厚朴12克,姜半夏12克,泽泻15~4o克,柴胡3~9克,白术10~25克,钩藤15克,菖蒲15克,甘草3克。

加减:恶心呕吐加姜竹茹、代赭石;面白心悸,失眠,眼球震颤,加当归、麦冬、白蒺藜、菊花;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加杞子、女贞子、桑寄生、杜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67例,临床痊愈49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5%。

老中医经验

邹云翔医案

安×七×,男,47岁。1965年3月3日初诊。患者诉1962年发现血压高(160/100毫米汞柱),头晕,恶心欲吐,口干,两目痛胀,头转动不自然,看书二、三分钟后,即头晕恶心,亦不能看戏及电影等。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积水,原发性高血压,可疑早期冠心病。用过中西药治疗,但不见效果。来诊时症如上述,血压波动在130~150/100~110毫米汞柱之间,脉细弦。系精气神俱不足,肝肾并虚。方拟补精益气安神和络化痰,佐以熄风潜阳标本兼顾为法。

处方:煅磁石30克(先煎),石决明18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白蒺藜12克,制稀莶9克,西羌活1.2克,北细辛0.45克,甘杞子15克,制首乌5克,紫河车5克,炒当归9克,炒白芍9克,五味子2.4克,白沙参3克,炙黄芪12克,旋复花5克(包煎),海蛤粉5克(包煎),南沙参12克,法半夏5克,橘络红各3克,川贝母5克(杵),夏枯草9克,云茯苓9克。15剂。

4月17日复诊:诸症皆有好转,头颈转动尚欠灵活,追溯病史,尚有肺痨史。仍守原方加益肺肾通督脉之品,原方加金毛狗脊9克,鹿角片5克,冬虫夏草3克,石决明改增至30克。服15剂后,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口干头晕,目痛胀均得减轻,能看书10分钟亦不发生头晕,颈部转动亦较前为自如。

按:本例患者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积水,原发性高血压病。稍用脑则发生头晕,恶心,两目痛胀,中医称之为眩晕病。本症既非单纯风、火、痰之实证,亦非单纯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虚候,而是精气不足,肝肾并虚,肝阳痰火为患。邹老认为病情复杂,治应标本兼顾。初诊时,阴阳并补,气血两益,肝肾同滋。痰火固宜清化,然病久痰逆络痹,须兼而治之,故温清润化同用,苦降和络并施,佐以石决明、牡蛎、白蒺藜,平肝熄风潜阳。用羌活、细辛者,取其引药上下分行。二诊时又加补益肺肾,温通腰府之品,使督脉得通,故头颈转动可得自如。上方虽大,但配伍精巧,药味虽多,因其内脏机能多方面衰退,故不嫌其杂。

用药规律

在近70篇文献报道中筛选出47首方剂,共治疗3691例,用药达83味,现将其中应用频度在100例以上的药物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600

20~28

1221

16

501~800

6~14

201~500

2~9

101~200

1~4

从上表可知,使用频度最高的均为健脾利湿化痰药。其次为通阳利水化湿平肝潜阳之品。再次为开窍降逆熄风药物,这与临床最多见的痰浊上犯或痰湿中阻型、肝阳上亢型的辨证分型及治疗相吻合,也与本病的病理变化有很大的一致性,同时也说明中医治疗本病用药上有一定规律性。

其他疗法

(1)针灸

体针

取穴主穴太冲合谷内关足三里阿是穴三阴交配穴百合丰隆听宫列缺

操作:取主穴为主,每次3~4穴,如不能制止,酌加配穴,均深刺,采用捻转结合提插法,持续运针1~2分钟。主穴施泻法,配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如眩晕仍未能控制,可继续留针,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针1~2次。

疗效:上法共治疗167例,有效率在78.8%~100%之间。

耳穴压丸

主穴:a.内耳神门、晕点、枕。b.内耳、肾、内分泌、胰胆。配穴:贲门、升压点、肾上腺外耳、枕。

操作:急性发作取第1组,呕吐加贲门,血压低去神门,加升压点;间隙期取第2组,酌加肾上腺、外耳、枕。先观察耳穴的阳性反应区域点,然后耳穴探测仪低电阻点,辨证选穴。常规消毒后用0.7×0.7厘米见方的麝香虎骨膏贴压,内置王不留行子一粒压于穴位上。每日按压3次,中等刺激量,隔日1次,每次一侧耳,双侧轮换,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0例,临床痊愈4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艾灸

取穴:百会

操作:器材取艾绒,长方形小厚纸片,绒香,火柴,龙胆紫等。选准百会穴,用龙胆紫作出标记,将穴位上的头发从根部剪去约中指甲大的面积,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施灸。患者坐低凳,医者坐在其正后方的较高位置上,取艾绒少许做成黄豆大小的锥形艾炷,首次两壮合并放在百会穴上,用线香点燃,当燃至二分之一时,右手持厚纸片将其压熄,留下残绒。以后一壮接一壮加在前次的残绒上,每个艾炷燃至无烟为止,燃完一壮压一壮,压力由轻到重,每次压灸25~30壮,使患者自觉有热力从头皮渗人脑内的舒适感。

疗效:共治疗177例,临床痊愈156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9%。

④穴住注射

取穴:a.翳风、足三里;b.听富、丰隆;c.听会肾俞

操作:眩晕较重者,用含维生素B121毫克、硝酸士的宁1毫克的无菌溶液2毫升;呕吐较重者,用含维生素B650毫克的无菌水溶液2毫升。每次取一组穴位,每穴注入0.5毫升,每日1次,三组穴位交替使用,4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40例,临床痊愈166例,有效5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2.5%。

(2)单方验方

①瞿龙汤

组成:瞿麦、地龙、葛根各20克,石菖蒲15克,升麻6克,蜈蚣2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29例,临床痊愈99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8%。

荔枝草

组成:荔枝草(干)100克,猪肝(鲜)适量。

用法:将上药与猪肝加水过药面,文火煎煮半小时,连续煎煮2次,合并2次煎液内服,每日1次,晚上服。

疗效:治疗25例,全部临床痊愈,至今未复发。

(3)气功

取穴:印堂太阳上星、百会、耳门风池、内关、合谷。

功法:患者取坐位,赤足踩地,闭目,自然呼吸,全身放松。术者左手握持220伏交流电源火线,体态放松,精神专一,气沉丹田,电承合一后,运气至右手掌指,并根据眩晕轻重和不同的穴位分别用1~5指对患者发功点穴,使患者产生明显酸麻感或轻微电灼痛为度。每次发功点穴15~20分钟,每天治疗1次,点穴7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2例,临床痊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1.7%。

其他措施

卧床休息,半流质、低盐饮食,呕吐者酌情补液,注意保持电解质平衡。

手术治疗:若听力显著下降或消失,而眩晕久延不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概述

内耳眩晕病,又称美尼尔氏病,于1861年首先由法国学者P.Meniere氏提出。以发作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听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变态反应内分泌紊乱,病毒感染、疲劳、情绪波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一定关系。目前现代西医学治疗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手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为患者所接受。

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黄帝内经》有不少记载,《灵枢·口问》篇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隋代《诸病源候论·目眩候》指出:“腑脏虚,风邪乘虚随目系入于脑,则令脑转而目系急,则的而眩也。”说明眩晕病的病因病机为本虚外感风邪所致。唐代《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风、热、痰致眩的论点。金元时代对眩晕的认识有颇多的发展,刘完素从“火”立论,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指出:“所谓风气甚而头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张子和朱丹溪均从“痰”立论。《丹溪心法·头眩》篇指出:“此症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眩也。”李东垣则认为痰浊上逆,乃脾胃气虚所致。明代张景岳则强调“无虚不作眩”。陈修园综合各家之说,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弋火、痰、虚四字。虞抟在《医学正传·眩运》中指出瘀血致眩的新论。清代叶桂则着重强调肝胆为病。历代医家对眩晕上证论述颇多,由于病因复杂,各抒己见,在互相补充的过程中,使眩晕证治的认识渐趋完善。

现代中医对内耳眩晕病的研究,主要以控制症状发作开始。最早明确为内耳眩晕病的中医治疗报道见于1959年。其后相继有不少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但首次比较集中的临床治疗观察样本报道于1972年。80年代以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更引起普遍重视。据不完全统计,以中医药治疗明确诊断为本病的病例累计达5千余例。经过30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用药选方、针灸气功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均在90%以上。

在机理研究方面,有用耳蜗电位和耳蜗形态结构作指标,观察中药制剂对豚鼠实验性内淋巴积水作用,证实了中药对美尼尔氏病的治疗作用。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可分外感、内伤两大类,主要与脾、肝、肾三脏有关,其病理变化有风、痰、瘀、虚四个方面。

阳盛之人,阴阳平衡失其常度,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发为眩晕;或因情志不舒,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久而化火伤阴肝阴耗损,风阳易动,上扰头目而作眩晕;或因风阳侵袭,客于耳窍,致耳窍气血运行不畅,清阳不升,则作眩晕。

饮食不节,厚味肥甘太过,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阻经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空之窍失其所养而作眩晕。

瘀 因跌仆坠损,头脑外伤,瘀血停留,阻滞经脉;或因气不摄血,致血溢脉外而为瘀;或因年老经脉气血衰弱,血脉运行不畅等,致气血不能上荣于头脑,发为眩晕。

虚 忧思劳倦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阳气虚衰,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肝风失其常,虚风内动,皆能作眩;或因髓海不足,脑转耳鸣为病。

总而言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风、火、痰、瘀为标,脏腑虚损为本。以上病机,亦常相互关联,故辨证中应细察之。

辨证分型

本病的辨证主要分以下五型:

1.痰浊上犯 发作性眩晕,视物旋转,站立不稳,睁眼则眩晕加重,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耳鸣。初发时耳聋为导音性、可逆性,病程长者为感音性耳聋,伴纳谷不馨,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2.肝阳上亢 头脑闷胀,突作眩晕,恶心欲吐,性情暴躁,心烦不安,每因情绪激动而眩晕加剧,口苦咽干目赤,面部烘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3.气血不足 素体不足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之后,头昏心悸气短乏力,劳累即发。神疲懒言,面色恍白,口唇无华或萎黄,纳减体倦,便溏。膏质淡胖,舌边有齿印,苔少或厚,脉细或虚大。

4.肾虚精亏 眩晕时作,精神萎靡,腰膝酸软,或遗精滑泄,耳鸣耳聋,发脱齿摇。舌瘦嫩或嫩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瘀血内阻 头痛昏晕失眠健忘,心悸,精神不振,耳聋脱发,面色青紫,或唇色紫暗。舌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内耳眩晕病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内耳眩晕病》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