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性耳聋
治疗
疗效标准
痊愈:听力逐渐恢复,耳鸣逐渐减轻以至消失,听阈曲线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或与健侧相近似。
显玻:听阈曲线较治疗前回升超过30分贝,或进人实用听区,
主观症状明显好转。
进步:听阈曲线的多数频率回升15~30分贝,主观症状也有改善。
无效:听阈曲线的多数频率较治疗前上升不足15分贝,主观症状变无改变。
分型治疗
(1)外邪侵袭
处方:连翘9克,银花9克,桔梗4.5克,薄荷4.5克,荆芥穗5克,牛蒡子9克,蝉衣4克,蔓荆子6克,生甘草3克。
加减:若热甚口渴可酌加知母、石膏;恶寒较甚可酌加麻黄、桂枝;咽喉红肿可加马勃、玄参;若咳嗽甚可加杏仁、百部;小便短赤加木通、车前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此型耳聋17只耳,痊愈4只耳,显效5只耳,进步2只耳,无效6只耳,总有效率为64.7%。
(2)肝胆郁火
治法:疏肝利胆,清火利窍。
处方:柴胡6克,枳壳9克,龙胆草6克,黄芩9克,泽泻9克,栀子4克,木通9克,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白芍9克,甘草3克。
加减:肝气郁结较甚,暧气频作,酌加玫瑰花、制香附;夜寐不安加秣茯神、夜交藤;目赤肿痛可酌加杭菊、青葙子;大便秘结可酌加生军。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7例患者,痊愈9例,显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2%。
(3)瘀阻耳脉
治法:活血化瘀,通利耳窍。
处方:赤芍9克,川芎5克,桃仁9克,红花3克,党参9克,丹参12克,菖蒲6克,香附9克,路路通9克。
加减:若气滞甚酌加枳壳、木香;痰瘀互结加浙贝母、海浮石;疼痛甚酌加延胡索、杭白芍;瘀血甚酌加蜈蚣、地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2例,痊愈10例,显效17例,进步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2.3%。
(4)精气匮乏
治法:补气填精,升清聪耳。
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灵磁石30克,杭白芍0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9克,淮山药12克,葛根6克,茯苓12克,柴胡4.5克,泽泻6克。
加减:胃纳欠佳酌加神曲、山楂;若偏肾阳虚加附子、桂枝;遗精阳痿酌加覆盆子、桑螵蛸、白莲须;夜尿频数加白术、益智仁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85例,痊愈22例,显效8例,进步11例,无效11例。另外33例,在1周内症状消失15例,2周症状消失12例,1个月症状消失4例,症状减轻2例。
专方治疗
(1)耳聋方
组成:黄芪12克,党参15克,白术9克,葛根30克,丹参15克,川芎9克,红花12克,桃仁12克,当归9克,柴胡12克,磁石15克,山萸肉9克,茯苓12克,枸杞12克,降香9克,菖蒲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月为一疗程,服药期间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等药。
疗效:治疗80例,痊愈20例,显效20例,好转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
(2)耳聋治肺汤
组成:炙麻黄3克,菖蒲6克,防己6克,杏仁10克,葶苈子3克,甘草3克。
加减:症状严重加蝉衣、路路通;体虚加黄芪。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81例患者,痊愈36例,显效22例,进步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6%。
(3)耳聋通气散
组成:柴胡500克,香附、川芎各2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细末,制成水丸,早晚各服5克,10田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84例,痊愈36例,好转2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76.2%。
老中医经验
严肃云医案
严××,女,58岁。经常头晕头痛、耳鸣已6年。从1978年入春以来,头晕头痛加重,双耳闭塞不通,神疲气短,劳动后尤甚。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神经性耳聋。患者以前曾有胃病史,经常脘胀隐痛,食欲欠偻,大便稀薄。舌质淡嫩,苔薄白滑,脉来沉细。证属脾虚气弱,清阳不升,脑失糯养所致。治以调理脾胃,升阳益气,辅以通窍。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9克,柴胡6克,升麻3克,当归6克,陈皮5克,建菖蒲2克,炙甘草6克。
服5剂后,自感耳内鼓胀而响。继进5剂,耳闭已开,听力接近正常,头晕头痛等症大减,但舌仍淡嫩,脉象细缓。原方再进5剂,诸症消失。
按:头为诸阳之会,此例久病体虚,肠胃功能失调,气机下陷,清阳不升,气血不足以上荣于脑,以致耳窍失养而失聪,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建菖蒲健脾益胃,调理气机,升阳提气,辅以芳香通络、聪耳利窍之菖蒲则获显效。
用药规律
中医诊治耳聋病证的临床报道,既有个案,亦有数百例之大样本。为了寻找临床用药规律,进一步提高疗效,除却零垦个案类报道,我们对18篇资料进行了初步统计,共涉药物58味,统计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
报道文献(篇) |
药 物 |
>750 |
10 |
|
5005~749 |
5~9 |
|
3005~499 |
>4 |
|
2005~299 |
>2 |
|
205~199 |
>2 |
通过统计,我们看到诊治耳聋的中药,相对于其他病种较为集中,其中以葛恨应用最多。葛根不仅在复方中和其他药物配合,亦有运用葛根单味治疗294例取得良效的报道。葛根原用于解肌止痉,为治“颈项强几几”之主药。现代医理则证明,葛更内所含黄酮体能使脑血流量增加,改善内耳循环,促进细胞代谢功能,故值得进一步研究。其次为磁石,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的记载。盖肾能强骨而益精髓,开窍于耳,而磁石灵气能入肾通耳,故为治疗耳聋之良药,且已得药理证实该药具有较高含量的铁质,加之磁石禀性冲和,无猛悍之气,故虽为药石,久服亦无妨。石菖蒲系芳香开窍药,与其他药配伍得当,可用治任何类型之耳聋。从表中还可看到,活血药如川芎、当归、丹参等较为多用。再次为补肾健脾益气生精之药物。此类用药方法,与临床上耳聋证型以瘀血阻络型及虚证病人较为多见颇为吻合。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a.耳门、完骨、听敏、风市、合谷、外关;b.听会、头窍阴、百会、足三里、会宗、合谷。
操作:单耳聋可重用患侧穴,双耳聋用双侧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60~90分钟,每隔20分钟行针1次,平补平泻手法。先刺第1组穴位,10天后,休息3天,再换刺第2组穴,依此两组交替,各刺20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下一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69例,121只耳,显效46只耳,好转45只耳,无效30只耳,总有效率为75.2%。
②电针
取穴:主穴:听宫、听会、耳门。配穴:翳风、后溪、中渚、液门、百会、太溪。
操作:单耳聋取患侧,双耳聋取双侧。先予穴位皮肤消毒,用28号2寸毫针3根,用左手提起耳垂,嘱患者口微张开,右手持针,刺听宫、听会及耳门穴。针刺深度为1.5~1.8寸,用输刺手法,以患者感到酸、胀、麻为佳,然后接于电刺激仪上,强度以病人有针感或肌肉明显收缩为佳,频率调节幅度2~40次/秒,留针20分钟,每周针刺3次,21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80例,计300只耳,痊愈190只耳,好转70只耳,无效40只耳,总有效率为86.7%。
③头针
取穴:主穴:声记忆区、语言形成区、晕听区。配穴:颞3针、胸腔区、附加运动区、语言区。
声记忆区位置:位于大脑皮层的颞上回和颞中回后部及缘上回和角回下端,在头皮的投影为顶骨结节的下方和后方。
语言形成区位置:声记忆区下方,乳突后方长3厘米。
颞3针位置:以大脑外侧裂的表面标志为翼点(自外眦向后3.5厘米再向上1.5厘米处)至顶骨结节的连线,共分三区。第一区:自顶骨结节下缘前方约1厘米向后,长3厘米;第二区:耳尖上1.5厘米向后,长3厘米;第三区:耳尖下2厘米向后,长3厘米。三区均与水平线成15~20度角。
附加运动区位置:位于运动区前3~4厘米的菱形区,在运动区上点向前4厘米之两侧。
操作: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均取双侧,用28号1.5~2寸长的毫针迅速刺人皮下,深度最好至帽状腱膜下。不捻转,不作强刺激,将针体渐与皮肤平行,送至要求达到的长度,留针1.5~2小时,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进行第二疗程。
疗效:共治疗63例,20例应用电测听在治疗前后作对比检查,证实:语言频率听力恢复的有效率为25%~65%,高频听力恢复的有效率为20%~45%。43例幼儿病人进行治疗前后的脑干诱发电位的对比观察表明,其累计有效率为74.4%,与此同时,63例病人的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
④体针加高压氧
取穴:翳风、听宫(或听会)。
操作:进高压氧舱时针灸。翳风直刺O.8寸,听富(或听会)直刺0.5寸,得气为度,留针2小时,中间隔30分钟捻转1次。舱内压力在2.O~2.5个绝对压(ATA),并配戴Jw→I型面罩,吸99.2%氧气2次,各40分钟,中间吸舱内空气10分钟(含氧量>21.6%),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26例,显效9例,好转12例,无效5例。
(2)单方验方
葛根片
组成:葛根。
用法:将葛根制成片剂,每片相当生药1.5克。口服,每次1~3片;肌肉注射葛根黄酮100毫克,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100例,痊愈25例,显效16例,进步25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为65%。
(3)气功
功法:患者全身放松,取站位或坐位。人静后,术者向患著百会、膻中、丹田、肾俞等穴布气3~5分钟,接着向患者听会、听富、翳风、风府、哑门等穴发气、点穴和按摩各10分钟。然后术者用食指插人耳内,意念向耳内贯气,使两耳之气贯通,再用嘴对准患者耳孔向耳内徐徐吹气各3分钟,意念气通两耳,最后术者用劳宫穴压住耳孔猛松,鼓荡耳膜3次。
疗效:共治疗108例,痊愈47例,显效27例,有效2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7%。
(4)食疗
组成:老母猪耳朵;天丁(皂角刺)。
用法:老母猪耳朵一对,皂角刺(根据患者年龄)一岁1枚,刺在猪耳朵上,文火煮熟,去皂角刺吃肉喝汤。
疗效:共治疗23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其他措施
严格掌握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耳毒性抗生素的适应证,在应用此类抗生素治病时,一旦病情许可,应及时停药,切忌滥用。在用药期问,应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耳鸣等症状,若有条件,可定期作听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早期中毒征象,采取有效措施。
平时应避开剧烈震荡或巨音声浪袭击,作业者应戴上防护用品,以防巨响震耳致气机闭阻,血行紊乱。
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油腻、煎炸、炙膊之品,戒烟酒,以防损伤脾胃,杜绝生痰之源。
有残余听力者,可借助听器,提高其听力,以便更好地学习,方便生活。
概述
感音性耳聋,是指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的一种疾病。多由于先天或后天性原因引起的耳蜗、听神经和听中枢的病变,使传入内耳的声波不能感受而致,尤其是暴聋者,病势急骤,可于片刻内达全聋,病变亦往往为不可逆性。近年来患病率似有上升趋势,因此,如 何积极寻找致聋原因以防止耳聋发生,及时有效地控制耳聋病变的发展;希冀保存较佳听力,仍是目前耳科学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耳聋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在《黄帝内经》中亦多有论述,并已把耳聋之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还提及多种耳聋的针刺辨治。嗣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在病因上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耳聋虽有外感、内伤之别,但无不与肾虚有关,指出无论何因,皆“损伤肾藏而精脱”。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耳论治》中补充了七情所伤之因。金元之后,认识更趋深入。如朱丹溪从“热”立论,张景岳则以“闭”立论,把耳聋分为火闭、气闭、邪闭、窍闭、虚闭五种。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补充了耳聋的脉因证治。在治疗上,历代医家根据各自临床经验,用方遣药有所侧重。如徐春甫从“虚”论治,喻昌主从“痰”论治,王清任则多从“瘀”论治,从而丰富了耳聋的病因病机学说及辨证论治内容,延至今日,仍具有较大的临床借鉴意义。
近代中医治疗耳聋首先发端于针灸,早在1927年就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并于5o年代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两次掀起以针灸为主治疗耳聋病的热潮。自70年代以来,中医中药治疗耳聋亦取得可喜进展,在继承古代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发病特点,对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耳聋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在治法上亦趋向系统化,有补肾法、解毒法、化瘀开窍法等。目前的辨证分型,虽未达到统一,但已渐趋向集中。在临床实践中,医家们体会到耳聋为难治之病,非一方一法而能获效,当运用传统医学中诸多疗法,如针灸、气功、按摩、单方验方、食疗等法综合施治,特别是针灸疗法,在耳聋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理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动物实验证实了醛固酮是联系“肾”与耳之间的一种物质基础。通过测定,发现患者的血清铁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以肾虚者更为明显,从而为临床从肾论治及重用含铁量很高的磁石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调节内耳感受器细胞的自身代谢,增强内耳的防御能力,可防止链霉素对“肾”与“耳”的损害。其次,针灸治疗耳聋机制探讨也发现,可能是通过内耳血管渗透性的增强,改善听觉末梢营养,使未完全损害部分得以恢复。
病因病机
根据古、今医家的有关论述,综合如下:
六淫外袭 天时不正之风、火、湿、燥等六淫邪毒,侵犯人体,均可导致耳聋,此乃耳为清窍,宗脉之所附,若风邪袭之,入于耳脉,使经气痞塞而不宣,导致“风聋”,且耳与手太阴肺经相络,“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声”,若肺卫被遏,肺失宣肃,气道壅滞,清富受蒙,而发耳聋。
晴志失畅 肝为刚木之脏,主疏泄调达情志,足少阳经脉上人于耳,若因忧郁恼怒,气机闭阻,遏滞耳窍,或素为阳亢之体,囚暴怒气冲,肝阳化火,或肝气郁久,蕴而化热,厥气相搏,风火相煽,循经上窜耳道,清窍被扰导致本病。
痰湿阻滞 若素体肥胖,恣食高粱肥厚,伐伤中土,脾失健运,水湿内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又因水湿积聚凝为痰浊,上逆阻窍,以致听宫被蒙而失聪。
脾肾两虚 脾主运化,化生精微,若劳倦过度损伤脾土,气血生化匮乏,耳窍失濡;肾之外窍为耳,肾气充沛,精髓满贯,则耳闻五音,听觉聪慧,若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耗伤肾精,使精脱肾惫,难以灌注耳窍而致耳聋。
气血瘀滞 耳为十二经脉宗经之所聚,若因外邪稽留,或气滞、气虚,或跌仆外伤等,皆可导致瘀血之变,瘀血既成,阻于耳道使经气难通于耳,又因瘀血不去,新血难生,血虚精亏,耳失滋润,最终失聪。
药邪毒害 由于应用某些药物,亦可造成药液性耳聋。此乃因素体虚弱,不胜药毒,以致药邪内蓄于脏腑、经络,邪毒壅盛,循经上扰耳络,耗气伤津,以致清窍空虚而作聋。
辨证分型
对于耳聋的辨证分型,在唐代《千金要方》中己有较详细的分类,以后历代医家多在此基础上有所取舍或发挥,现参照古今医家之论,汇总临床报道,分述如下:
1.外邪侵袭 猝然耳聋,耳内作痒或觉耳道堵闷、鸣响,同时伴见发热、恶寒、头痛、骨楚,鼻塞流涕,咽部红肿,咳嗽有痰。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象浮数。
2.肝胆邪火 耳聋突然发作,耳内胀痛及有闭塞感,头痛较甚,面部升火烘热,眦赤目痛,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胁恸灼痛,或夜寐多梦,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多弦数。
3.瘀阻耳脉 卒然耳聋,耳内蔽塞或感耳内疼痛,常伴头晕头痛,痛处多固定不移,严重者如针刺,患者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呈细涩。
4.精气匮乏 耳聋渐起,且日渐加重,每于劳索后症状加剧,常伴头晕目眩,倦怠少力,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形体憔悴,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偏阴虚者口干咽燥,或伴早泄遗精等症,舌质偏红,脉象细数。偏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阳痿,夜尿频等症,舌质淡胖,脉细迟而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