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病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治疗咳嗽病的穴位

中医·咳嗽病

咳嗽病(cough)为病名。是指以咳嗽病、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病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

宋以前,咳、嗽同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病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有声有痰为“咳嗽病”。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病并称。

咳嗽病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本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病发病较急,除咳嗽病主症外,常兼见表证,但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病;内伤咳嗽病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慢性咳嗽病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脏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成为咳喘

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凡以咳嗽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文治疗。

咳嗽病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久咳致喘,表现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等证者,参阅喘证痰饮

针灸疗法对咳嗽病发作期或初发期疗效较满意,久病患者可配合其他疗法治疗。

咳嗽病的分类

咳嗽病的分类,历代所用名称甚多。《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并且描述了各类不同证候的特征。《诸病源候论·咳嗽病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等。明·张景岳执简驭繁地归纳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病》篇说:“咳嗽病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至此,咳嗽病之辨证分类始较完善,切合临床实用。

按病邪分类

咳嗽病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病风寒咳嗽病伤燥咳嗽病燥热咳嗽病痰饮咳嗽病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病、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从咳嗽病的时间与特点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干咳嗽病呷嗽哑嗽顿嗽等。

按病因分类

根据发病病因,咳嗽病概分为外感咳嗽病和内伤咳嗽病两大类:

外邪犯肺所致者,多属急性咳嗽病,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者,咳嗽病痰稀色白、头痛发热形寒无汗;风热者,咳嗽病痰黄、身热咽痛。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由脏腑内伤涉肺而咳者,多属慢性咳嗽病。主要有湿痰侵肺和肝火灼肺两型。湿痰者,咳嗽病黏痰、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肝火者,咳引胁痛气逆而咳、痰少而稠、面赤咽干

内伤者,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

咳嗽病的病因病机

咳嗽病多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导致肺气不宣、肺失通降所致。《医学三字经·咳嗽病》:“咳嗽病不止于肺,而亦不离子肺也。”《黄帝内经》对咳嗽病的论述颇详,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病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病。后世医家对此续有阐发。

咳嗽病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病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病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内、外可相互影响为病,外邪迁延日久可转为内伤咳嗽病,肺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两者可互为因果。

外感咳嗽病: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河间六书·咳嗽病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病”,即是此意。由于四时主气的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病常以风为先导,挟有寒、热、燥等邪,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内伤咳嗽病: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它脏及肺的咳嗽病,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或由饮食不当,嗜烟好酒,熏灼肺胃;过食肥厚辛辣,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千于肺致咳。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而致气逆为咳。

从上可知,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病,均属肺系受病,肺气上逆所致,故《景岳全书·咳嗽病》篇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因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则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病。如《医学三字经·咳嗽病》篇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医学心悟》亦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病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病属于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若不能及时使邪外达,可进一步发生演变转化,表现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痰热)等情况。内伤咳嗽病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如肝火犯肺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液为痰,痰湿犯肺者,多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若久延脾肺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则病延及肾,由咳至喘。如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病。至于肺脏自病的咳嗽病则多为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病。

外感咳嗽病与内伤咳嗽病还可相互影响为病,久延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病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病屡作,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病;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转寒时尤为明显。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于此可知,咳嗽病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病多在受寒或过度疲劳基础上,受病毒细菌感染而致。其次为物理、化学性刺激或寄生虫移行于肺,以及年老防御功能退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咳嗽病的辨证分型

外感咳嗽病 外邪束肺,肺卫不宣,肺失肃降而致咳嗽病。

风寒咳嗽病:咳嗽病声重,咽喉作痒,咳痰稀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形寒无汗,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咳嗽病:咳痰粘稠,身热头痛,汗出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燥热伤肺干咳无痰,咽痛喉痒舌红苔黄,脉浮数。

内伤咳嗽病 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痰湿阻肺:咳嗽病粘痰,胸脘作闷,神疲纳差,苔白腻,脉濡滑。

肝火烁肺:气逆咳嗽病,引胁作痛,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弦数。

肺虚阴亏: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两颊红赤,神疲乏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咳嗽病的辨证治疗

咳嗽病的辨证,首当区别外感与内伤,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病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病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形证,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临证应当了解咳嗽病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如咳嗽病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早晨咳嗽病阵发加剧,咳嗽病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病;午后、黄昏咳嗽病加重,或夜间时有单声咳嗽病,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病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同时还需注意痰的色、质、量、味。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的,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外感咳嗽病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不耐邪侵。一旦遭受外邪侵袭,遂使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使肺气上逆而为咳。由于六淫中风、寒、燥、热等邪性质不同,因而临床可出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咳嗽病。 风寒袭肺 症状

风寒咳嗽病,咳嗽病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候分析

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邪阻经络则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治风寒咳嗽病

三拗汤止嗽散加减。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前方用麻黄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初起风寒闭肺。后方用紫菀百部润肺止嗽;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祛风宣肺,化痰利咽白前降气祛痰,适用于外感咳嗽病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若热为寒遏,咳嗽病音嗄,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桑皮、黄芩解表清里。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

止嗽散(《医学心悟》):荆芥、桔梗、甘草、白前、陈皮、百部、紫菀 针灸治风寒咳嗽病

方一

风寒咳嗽病以取风门列缺合谷肺俞等穴为主,均泻,头痛加风池太阳,形寒无汗加灸大杼足三里

方二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合谷、列缺、肺俞、外关

随证配穴:头痛者,加风池、上星。肢体痛楚者,加昆仑温溜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

方义:外关通于阳维阳维脉主阳主表,故外关可疏泄阳邪,解表散寒。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两穴相配可表里相应宣通手太阴肺经经气。肺俞可宣肺理气止咳。

方三

选穴:肺俞 尺泽 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风门,咽喉痒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病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推拿按摩治风寒咳嗽病

选穴:天突中府身柱、大杼、风门、肺俞、风池、肩井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以中指揉天突、中府各1分钟。再以两拇指胸骨剑突沿肋弓分推两胁肋部5~10遍。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推身柱、大杼、风门、肺俞,每穴1分钟。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两穴,每穴操作2~3分钟,以局部酸胀向周围扩散为宜。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拿肩井3分钟,使头部、胸部有轻快感为度。 艾灸治疗风寒咳嗽病

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合谷、列缺、太渊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咳嗽病停止、痰液消失后巩固2~3次。 风热犯肺 症状

风热咳嗽病者,咳嗽病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候分析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病气粗,或咳声嗄哑,肺热伤津则见口渴,喉燥咽痛;肺热内郁,热熬津液为痰,故痰吐不爽,稠粘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见汗出等表热证正邪相争,闭阻经络,故身热头痛;热邪泄越,腠理疏泄,则见汗出恶风。苔薄黄,脉浮数,皆是风热在表之征。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治风热咳嗽病

桑菊饮加减。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解表而清风热;桔梗、杏仁、甘草、芦根宣肺止咳,清热生津。亦可加前胡牛蒡以增强宣肺之力。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嗄配射干赤芍挂金灯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酌加南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六一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滑石、甘草 针灸治疗风热咳嗽病

方一

风热咳嗽病以取风门、肺俞、鱼际、外关等穴为主,咽痛加少商。

方二

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取大椎、曲池、尺泽、肺俞。

随证配穴:咽喉干痛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汗出不畅者,加合谷。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尺泽可用点刺出血法。

方义:大椎为诸阳经交会穴,可疏泄阳邪而退热。曲池为大肠经合穴,与肺经合穴尺泽相配,表里相应以疏散热邪。取肺俞清热化痰

方三

选穴:肺俞 尺泽 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大椎,咽喉痛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病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推拿按摩治疗风热咳嗽病

选穴:曲池、合谷、大椎、列缺、太渊、肺俞、尺泽、外关。

操作方法:坐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推尺泽、太渊穴2~3分钟,然后按揉列缺、外关、合谷穴,每穴1~2分钟。用手掌小鱼际推搓大椎、肺俞以及背部压痛点各3分钟。用按揉法在曲池、合谷两穴操作3分钟,使感应扩散到整个上肢。拿肩井2分钟。 艾灸治疗风热咳嗽病

方法一

选穴:大椎、肺俞、丰隆、曲池、外关、合谷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以微红为度,每日1次,病愈即止。

或用温和灸,距离皮肤2~3厘米感觉温热即可,以微红为度,每次5~7分钟,每日1次,咳嗽病停止、咳痰消失后巩固2~3次。

方法二

选穴:肺俞、太渊、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灸法:艾条温和灸,距离皮肤2~3厘米感觉温热即可,以微红为度,每穴8~10分钟,每日1次,咳嗽病停止、咳痰消失后巩固2~3次。 风燥伤肺 症状

风燥伤肺者,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舌尖红,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证候分析

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粘不易咯吐;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故痰中夹血。本证多发于秋季,乃燥邪与风热并见的温燥证,故见风燥外客,卫气不和的表证。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治风燥咳嗽病

桑杏汤加减。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药用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生津润燥清热。若津伤较甚者配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挟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桑杏汤(《温病条辨》):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山栀、梨皮 针灸治风燥咳嗽病

方一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溪、肺俞、列缺、照海

随证配穴:咳血者,加孔最血海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取肾经原穴太溪滋肾阴,使津液上济以润肺止咳。肺俞宣通肺气而止咳。照海、列缺为八脉交会穴相配为用,善治喉咙胸膈肺系疾患。

方二

选穴:肺俞 尺泽 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曲池,咽喉痒痛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病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推拿按摩治风燥咳嗽病

选穴:丰隆、三阴交、太冲行间

操作方法:按揉丰隆穴3分钟。重按三阴交、太冲、行间,使酸胀感沿经脉向上扩散。 艾灸治疗风燥咳嗽病

方法一

选穴:陶道、风门、肺俞、膏肓脾俞

灸法:艾条温和灸,距离皮肤2~3厘米感觉温热即可,以微红为度,每穴10~20分钟,每日1~2次,咳嗽病消失后巩固灸3~5次。

方法二

选穴:大椎、天突、风门、膏肓、肾俞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皮肤感觉灼热即可移走艾炷,每穴5~7壮,每日1~2次,干咳消失后巩固灸3~5次。 凉燥证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177]酌加紫菀、款冬、百部等以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散寒解表。

内伤咳嗽病

肺为娇脏,其他脏腑有病,常可影响到肺。如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酿湿生痰,痰湿上贮于肺;或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导致肺脏虚损气阴两伤和肃降无权而为咳嗽病。内伤咳嗽病在缓解期间,应坚守“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痰湿蕴肺 症状

咳嗽病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噁,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证候分析

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病痰多,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脾运不健故食甘甜肥腻物品反而助湿生痰,湿痰中阻则胸闷脘痞、呕噁;脾气虚弱故食少、神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盛之征。 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治痰湿咳嗽病

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前方用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亦可加苍术、厚朴,加强燥湿化痰作用。适用于咳而痰多稠厚,胸闷,脘痞,苔腻之证。后方用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止咳,适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之证。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倦,酌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脬。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 针灸治疗痰湿咳嗽病

方一

湿痰侵肺型以取肺俞、太渊、中脘、丰隆等穴,兼喘者加灸定喘,并用梅花针叩刺八髎,使轻微出血。

方二

治则: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处方:肺俞 太渊 三阴交

方义:肺俞调理肺气,清肃之气自行;太渊为肺经原穴,取之肃理肺气;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润燥,化痰止咳。

随证配穴:丰隆、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痰热郁肺/痰热壅肺 症状

咳嗽病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肋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烦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证候分析

外感风热或素有内热,热邪炼液为痰,痰热互结,壅滞于肺,使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故见咳嗽病气粗、痰多稠黄。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故咳嗽病气息粗促,痰多质粘稠、色黄、咯吐不爽;痰热郁蒸,则痰有腥味;热伤肺络,故胸肋胀痛,咳时引痛,或咯吐血痰;肺热内郁,则有身热,热灼津液,则烦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均属痰热内盛之候。 治法

清热化痰肃肺。 方药治疗痰热壅肺咳嗽病

清金化痰汤加减。本方功能清热化痰,用于咳嗽病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药用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清泄肺热;贝母、瓜蒌、桔梗清肺止咳;麦冬、橘红、茯苓、甘草养阴化痰。痰黄如脓或腥臭,酌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苡仁、冬瓜子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逐痰;痰热伤津,酌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清金化痰汤(《统旨方》):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自皮、贝母、知母、栝楼仁、橘红、茯苓、甘草 针灸治疗痰热壅肺咳嗽病

方一

治法: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尺泽、肺俞、丰隆、列缺、曲池。

随证配穴:烦热口干甚者,加大椎、廉泉。便秘者,加天枢支沟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列缺、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和合穴,与肺俞相配可宣肺气、清肺热。丰隆功善涤痰。曲池清热理肺。

方二

治则: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处方:肺俞 太渊 三阴交

方义:肺俞调理肺气,清肃之气自行;太渊为肺经原穴,取之肃理肺气;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润燥,化痰止咳。

操作: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肝火犯肺 症状

肝火犯肺者,上气咳逆,咳嗽病阵阵,咳时面赤,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口干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舌质红,舌苔薄黄少津,脉象弦数。 证候分析

肝气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以致自觉气逆于喉,即作阵咳;肝火上炎,故咳时面红,口苦咽干;木火刑金,炼液成痰,则痰粘或成絮条,难以咯吐;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肝肺络气不和,故胸胁胀痛,咳而引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皆为肝火肺热之征。 治法

肺平肝,顺气降火。 方药治疗肝火犯肺咳嗽病

加减泻白散黛蛤散,前方能清肺顺气化痰。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清热泻火;桔梗、青皮、陈皮化痰顺气。后方用青黛蛤壳清肝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还可酌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苏子、竹茹枇杷叶化痰降气。胸闷气逆,加枳壳旋复花利肺降逆;胸痛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酌加海浮石、贝母清热化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病日久不减,酌加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加减泻白散(《医学发明》):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青皮、陈皮、五味子、人参、白茯苓

黛蛤散(验方):青黛、海蛤壳 针灸治疗肝火犯肺咳嗽病

方一

肝火灼肺型以取肺俞、尺泽、太冲、阳陵泉等穴为主,咽喉干痒加照海、太溪,咳逆咯血加孔最。

方二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取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

随证配穴:咽喉干痒者,加照海。咯血者,加孔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尺泽配肺俞以清热化痰止咳。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太冲为肝经原穴,两穴相配可疏肝利胆,使火不灼金。

方三

治则: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处方:肺俞 太渊 三阴交

方义:肺俞调理肺气,清肃之气自行;太渊为肺经原穴,取之肃理肺气;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润燥,化痰止咳。

随证配穴:行间。

操作: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肺阴亏耗 症状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挟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则干咳,咳声短促;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故痰少粘白或见夹血;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则咳声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阴虚火旺,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颧红,夜寐盗汗;阴精不能充养而致形瘦神疲。舌质红,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法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治疗肺阴亏损咳嗽病

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药作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桑叶清散肺热;扁豆、甘草甘缓和中。可加川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火。如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涩;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止血。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 针灸治疗肺阴亏损咳嗽病

治则: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处方:肺俞 太渊 三阴交

方义:肺俞调理肺气,清肃之气自行;太渊为肺经原穴,取之肃理肺气;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润燥,化痰止咳。

随证配穴:膏肓。

操作: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整体调治

咳嗽病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疗法。外感咳嗽病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病自止。内伤咳嗽病应防宣散伤正,须从调护正气着眼。

总结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病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病;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病。故方书有“燥咳每成痨”之说。内伤咳嗽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痰湿咳嗽病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发展成为痰饮、咳喘,在病理演变上有两方面的转归,一因阳气渐衰,病延及肾,表现为“肺气虚寒”的虚性咳喘;或因痰湿转从寒化,气不布津,停而为饮,表现为本虚标实之“寒饮伏肺”证,二者之间又互有联系。至于肺虚咳嗽病,虽然初起轻微,但如疏忽延误失治,则往往日益加重,趋于劳损之途。此外尤当注意辨证结合辨病,以测知其预后转归顺逆。

咳嗽病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的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一般说来,咳嗽病轻重可以反应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应加警惕。

咳嗽病的其他疗法

慢性咳嗽病还可选用药物敷贴疗法及伏灸法。

耳针疗法

肝、神门、肺、气管。针双侧,用中等刺激,留针10~20min,或用王不留行籽压贴。每日1次。

穴位注射法

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每次取2~4穴,用黄连素丙酸睾丸酮普鲁卡因等药,注射量根据不同的药物及具体辨证而定。局部常规消毒,在选定穴位处刺入,待局部有酸麻或胀感后再将药物注入。每日或隔日1次。

穴位贴敷法

选穴:肺俞 定喘 风门 膻中 丰隆

操作方法:白附子16%、洋金花48%、川椒33%、樟脑3%制成粉剂,将药粉少许置穴位上,胶布贴敷,每3~4日更换1次,最好三伏天应用;亦可用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量研成细粉,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穴位上,胶布固定,每3日更换1次,5次为一疗程。

穴位埋藏法

选穴:肺俞 膻中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局麻浸润,“0”号羊肠线,三角缝合针将肠线埋于穴位下肌肉层。每次1穴,15日换埋另一穴。

拔罐疗法

肺俞、膈俞、风门、膏肓。每日1次,留罐15min。

对症治疗

咳嗽病常伴有头痛、胸痛、胁痛、肢体酸痛、少气懒言、怕冷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头痛

选穴:上星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次6~8分钟,以局部有放松、疼痛缓解为度。 胸痛胁痛

选穴:膻中、阳陵泉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有放松、疼痛缓解为度。 肢体酸痛

选穴:昆仑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有放松舒适感、皮肤红晕为度。 少气懒言

选穴:关元、肾俞、脾俞

灸法:艾炷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 怕冷

选穴:关元、百会至阳

灸法:艾炷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每日1次,可灸至怕冷症状消失为止。

医案举例

李××,男,57岁,已婚,干部。患者咳嗽病痰多3年余,逢秋冬气候骤变时易发病。清晨、傍晚阵咳较著,痰粘稠,因反复发作且服用抗生素疗效欠佳来我院门诊治疗。检查:患者自觉胸闷气急,两肺呼吸音粗糙,脉搏94次/min。胸透两肺纹理增粗,可见透亮的支气管影稍增加。苔白腻,脉滑数。选肺、脾、大肠交感、神门等耳穴。予毫针法刺激,首次治疗后痰量减少,后继用上法针治,隔日1次,3周后诸症皆消。耳针治疗期间未服药物。(耳针研究

刘某某,女,63岁。感冒后咳嗽病,用青霉素、先锋霉素静滴共10佘天未见效果,后服中药7剂,也未见明显效果。咳甚,夜间影响休息。听诊呼吸音粗,胸透肺纹理增粗、紊乱。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推尺泽、太渊穴2~3分钟,然后按揉列缺、外关、合谷穴,每穴1~2分钟。用手掌小鱼际推、搓大椎、肺俞、风门以及背部压痛点各3分钟。用按揉法在曲池、合谷两穴操作3分钟,使感应扩散到整个上肢。拿肩井2分钟。按此法治疗1个疗程痊愈

孔某,女,18岁,学生。因受凉后咳嗽病,咽痒,吐清稀痰两天,兼有发热、恶寒、流涕,脉浮紧,苔薄白。查:体温37.8℃,诊断为风寒咳嗽病。即用隔姜灸大椎4壮,风门、肺俞、膻中各6壮,合谷、列缺各8壮。每天1次,连续灸3次。体温复常,36.5℃,咳嗽病吐痰消失而停止治疗。

注意事项

咳嗽病为多种疾病的症状,临证中应该准确辨证。外感咳嗽病起病急,病位浅,病情轻,推拿取穴以肺经为主,手法宜重,治疗得当较易治愈。内伤咳嗽程较长,病情复杂,除选用肺经穴位外,还可以随证选取脾、肾、肝经的穴位,非急性期手法宜轻。

急、慢性咳嗽病与气候、饮食、情志等有关,故宜注意保暖,忌食辛辣厚味,远烦戒怒。

针灸疗法对咳嗽病发作期或初发期疗效较满意,久病患者可配合其他疗法治疗。

患者应该注意休息,加强锻炼,增强耐寒能力,以及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平时注意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空气污染,戒烟。戒烟对咳嗽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咳嗽病的预防

对于咳嗽病的预防,首应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戒烟酒,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文献摘录

活法机要》:“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病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景岳全书·咳嗽病》:“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医学入门·咳嗽病》:“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铃、粟壳涩剂,反致缠绵。”

医宗必读·咳嗽病》:“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如《五脏生成篇》所谓肺欲辛是也。治内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如《宣明五气篇》所谓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是也。”

《医约·咳嗽病》:“咳嗽病毋论内外寒热,凡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

医门法律·咳嗽病门》:“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证治汇补·咳嗽病》:“肺居至高,主持诸气,体之至清至轻者也。外因六淫,内因七情肺金受伤,咳嗽病之病从兹作矣。”

《医学三字经·咳嗽病》:“《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干肺则呛而咳,是咳嗽病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西医·咳嗽病

咳嗽病的定义

咳嗽病是指快速、短促吸气后声门迅速关闭,胸腹呼气肌、膈肌快速收缩,气体冲出气道、冲开声门,清除气道内分泌物或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的过程。咳嗽病是人体对气道刺激的保护性反射,但若频繁咳嗽病影响休息与睡眠,则失去其保护作用而成为病态。

咳嗽病的过程

咳嗽病是一种消除气道阻塞或异物的反射。咳嗽病时,先深吸气,关闭声门,再作强而有力的吸气,使肺内压急剧上升,然后突然开放声门,呼出气在强大压力下急速冲出,呼吸道中的异物或分泌物也随之而排出。

咳嗽病的作用

咳嗽病可起到清洁呼吸道的作用。

治疗咳嗽病的方剂

治疗咳嗽病的中成药

咳嗽病相关药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咳嗽病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咳嗽病》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