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糖尿病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对于老年糖尿病的年龄概念目前尚不统一,国内多采用1980年联合国提出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称为老年糖尿病;而有些国家则以65岁为分界线。老年糖尿病按其发病时间可分为老年期起病的糖尿病和青壮年起病而延续至老年期者。前者几乎均为2型糖尿病;而后者多数为2型糖尿病,但也包括极少数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人到老年在生理及心理上产生退化,同时容易并存许多病患,致使老年糖尿病比起青壮年糖尿病的病情更为复杂,治疗也比较困难。因此必须了解老年糖尿病的诸多特点以便合理地进行防治。

老年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用药物或宣传教育及饮食运动干预减少易感人群中发生糖尿病的危险。

二级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糖尿病高危人群(特别是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糖尿病发生。

三级预防:对已发生的糖尿病进行有效规范、科学的治疗防止或延缓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一、二、三级预防远不如其他疾病预防那么简单明了。其特殊性在于糖尿病病因的复杂性,以2型DM而言,其中绝大多数病例属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范畴,被称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实际上可发生于出现临床糖尿病之前(而做为某疾病的并发症,理论上说应发生于该疾病出现之后),这样一来,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应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开始才能真正有效。因此糖尿病的二、三级预防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分得很清,二级预防也起到三级预防的作用甚至较后者更为重要更为有效。

老年糖尿病基本属于2型糖尿病。2型DM的发病受基因、老龄化及不利环境因素影响,除少部分为B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外,其余绝大多数为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基因干预远未成熟,老龄化不能逆转,故改善环境因素使其不利于发生胰岛素抵抗为降低发生糖尿病危险的主要环节,可在①有2型DM家庭史或②出生低体重者或③肥胖(BMI≥25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腰、臀围比值男≥0.9,女≥0.85)或④生活方式由体力活动多向体力活动少等转化(如职业、职位变化、退休等)或⑤现有高血压、高脂蛋白症或⑥有妊娠糖尿病史的人群中糖耐量尚正常者,采取下述预防措施。①合理的饮食(质和量)。②鼓励适当增加体力活动。③维持理想体重,肥胖者减肥,出生低体重或为巨大儿者尤其应注意不要肥胖。④治疗高血压避免使用降低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老年人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中药验方

方剂1

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地骨皮、生知母各15克,天门冬麦门冬天花粉粳米各20克,生甘草8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剂。

适应症糖尿病燥热伤肺

方剂2

生地、山药各20克,五味子、麦门冬、葛根各10克,蛤粉、海浮石各12克,花粉15克,鸡内金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糖尿病肾阴虚阳亢证

方剂3

赤小豆30克,怀山药40克。猪胰脏1具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剂,以血糖降低为度。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4

西瓜子50克,粳米30克

制用法:先将西瓜子和水捣烂,水煎去渣取汁,后入米作粥。任意食用。

适应症:糖尿病肺热津伤证

方剂5

西瓜皮冬瓜皮各15克,天花粉12克

制用法:水煎。每日2次,每次半杯。

适应症:糖尿病口渴尿浊

方剂6

生白茅根60-90克

制用法:水煎。代饮,每日剂,连服10日。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7

山药、天花粉等量

制用法:水煎,每日30克。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8

桑螵蛸60克

制用法:研粉末,用开水冲服,每次6克,每日3次,至愈为度。

适应症:糖尿病尿多、口渴

方剂9

葛粉、天花粉各30克,猪胰1具

制用法:先将猪胰切片煎水,调葛粉、天花粉吞服,每日剂,3次分服。

适应症:糖尿病多饮、多食

方剂10

知母、麦冬党参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元参12克,生地18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糖尿病势伤胃津证

方剂11

生地、枸杞子各12克,天冬金樱子、桑螵蛸、沙苑子各10克,山萸肉芡实各15克,山药3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糖尿病肾阴虚证

方剂12

红薯叶3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13

木香10克,当归川芎各15克,葛根、丹参黄芪益母草、山药各30克,赤芍苍术各12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糖尿病血淤证

方剂14

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各9克,天花粉6克

制用法:共研为末。每日3次,每次14克水冲服。

适应症:糖尿病气阴两虚证

方剂15

黄精、丹参、生地、元参、麦冬、葛根、天花粉、黄实各适量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剂。

适应症:糖尿病肾病肝肾气阴两虚夹淤证

方剂16

蚕茧50克

制用法:支掉蚕蛹,煎水。代茶饮,每日 1剂。

适应症:糖尿病口渴多饮,尿糖持续不降

方剂17

猪胰脏1具

制用法:低温干燥为末,炼蜜为丸。每次开水送服15克,经常服用。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18

天冬、麦冬、熟地、赤芍各15克,黄芩、大黄(后下)各10克,黄连6克,丹皮12克,元参30克,玉米须6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糖尿病胃热炽盛证

方剂19

山药25克,黄连1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糖尿病口渴、尿多、善饥

方剂20

老宋茶10克

制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21

熟地、黄芪各15克,山芋肉、补骨脂、五味子各10克,元参、山药、丹参各12克,苍术6克,肉桂3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糖尿病阴阳两虚证

方剂22

白术40-100克,枳壳15-20克,清半夏三棱莪术、葛根各20-30克,沉香15克,炙车钱2-3克

制用法:水煎服。兼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肝郁者加郁金茵陈;早衰者加女贞子杞子、山萸肉。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23

新鲜猪胰1具,薏苡仁50克或黄芪100克

制用法:猪胰用清水冲洗干净,切数片后,再与薏苡仁一块放入碗内,加水淹没。用铁锅隔水炖熟,加入适量食盐和调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24

鲜芹菜、青萝卜各500克,冬瓜1000克,绿豆120克,梨2个

制用法:先将芹菜和冬瓜略加水煮,用白纱布包住取汁,同绿豆、梨、青萝卜共煮熟服。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25

蛇床子莲子须、山茱萸白鲜皮各10克,益智仁桑椹炙黄芪、山药、银花藤各30克,白茯苓15克,五倍子、鸡内金(研末冲服)各6克,

三七粉3克(冲服)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方剂26

党参15克,丹参30克,元参、沙参各10克,玉竹12克,乌梅30个

制用法:水煎服。渴甚者加天花粉,大便稀溏加停山楂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27

苍术、元参、生黄芪各30克,山药、熟地、生地、党参、麦冬、五味子、五倍子、生龙骨茯苓各1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糖尿病气阴两伤挟血淤证

方剂28

马齿苋10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剂,一般服用1- 2周尿糖即可转阴。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29

泥鳅10条,干荷叶3张

制用法:将泥鳅阴干研末,与荷叶末混匀。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老年人糖尿病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糖尿病治疗及糖尿病教育2大部分。

2型糖尿病糖耐量减退,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脂紊乱,腹型肥胖,微量白蛋白尿等分别是心血管疾病的单一危险因素,若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则使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大为增加。这种聚集现象以往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近年称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2型DM治疗达到的主要目的尽量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但2型DM常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部分,包括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

在治疗中则应将该综合征视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而不应将其各个成分割裂开来处理。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就是某些抗高血压治疗药物确实降低了机体胰岛素敏感结果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难。因此合理的治疗目标应包括: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急性、慢性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及治疗伴随疾病。治疗措施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1.饮食治疗 大多数2型DM者有明显超重和肥胖。这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因此减肥也就成了2型DM治疗的前沿阵地。仔细评估病人的每日热量摄入、饮食癖好,进行恰当的饮食干预就构成了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正常体重轻体力劳动者每日热量需要为30cal/kg体重,肥胖者再相应减少,重体力劳动者酌情增加。每日热量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所占比例分别为50%~60%,10%~15%及30%~35%。碳水化合物中糖指数低、富含可溶性纤维素者优先考虑。蛋白质摄入不宜过多,因高蛋白摄入有害于肾脏。脂肪应选多不饱和、单不饱和、饱和脂肪各占1/3。有研究发现2型DM者常有血浆低镁及红细胞低镁,其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尿失镁多有关。而细胞内低镁胰岛素作用会受到损害。已有观察表明长期补镁可改善胰岛B细胞的反应性及胰岛素的作用。2型DM病情严重有明显消瘦者在饮食方面应适当增加热量摄入以维持正常体重。

2.增加体力活动 现已明了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这种作用来自改善骨骼肌最大氧摄取,降低体重和脂肪细胞体积,上述作用增加工作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减少所需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剂量而对2型DM患者有利。几个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坚持运动可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提高HDL’C水平及降低血压,加之减肥及改善某些人的高胰岛素血症,对减少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聚集性”十分有效力。体力活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视病人总的健康状态而定,且应照顾病人的兴趣以利长期坚持,已有心脏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者做剧烈运动会使病情恶化。故多散步、少乘电梯是增加每日能量消耗的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走5000~6000步较合适,可以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包括脉搏、血压、静息及运动心电图眼底检查等)。糖尿病患者不宜进行潜水、跳伞之类危险的运动,运动在药物治疗的糖尿病人有时会引起低血糖,应对病人指出这一点,一旦发生及时处理。

运动及饮食治疗及所引起的减肥是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础。

3.药物治疗 若饮食及运动治疗难以达到治疗目的,应予以药物治疗。

(1)磺脲类:这类药物对许多2型DM病人的血糖控制有益,在非肥胖者应作为一线药物。其主要药理作用为刺激胰岛素释放,也可能存在某些胰腺外的作用如减慢肝脏对胰岛素的消除。药物疗效出现的早晚及降糖作用延续时间的长短是选用何种磺脲药物的重要因素,迅速起效的药物特别受到青睐,因为它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胰岛素分泌“即刻相延迟”,从而减轻其后高血糖的程度。作用持续时间长的药物增加迟发低血糖的危险及药物对该种药物“降敏”的机会(使继发失效)。另一偏爱短药物的原因是试图减少慢性高胰岛素血症,后者疑为致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

使用磺酰脲类药物最主要的危险是发生低血糖,这种危险性在年老及伴肾损害者尤为突出,可因伴随使用其他药物如磺胺类、阿斯匹林布洛芬氯贝丁酯(氯贝特)、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抗抑郁药双香豆素等而诱发。饮酒在某些病例也增加低血糖的机会。磺脲类药物其他副作用为肝功损害,皮疹血细胞减少,因此有转氨酶升高者不宜使用。服药期间定期化验肝功能及血象以及时发现肝损害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此类药物的禁忌证为孕妇、大手术期间、肝肾功能不全及对碘胺类药物过敏。此类药物中氯磺丙脲因易致低血糖而在临床极少使用。格列本脲(优降糖)(及消渴丸)使用过量,尤其是在食欲差进食少而继续服药者常发生严重低血糖昏迷,此时的抢救绝不仅仅是静脉注射一次葡萄糖使病人清醒就大功告成,如不继续静脉滴注足够葡萄糖常常再度陷入昏迷,所以应观察2~3天才能确保安全。格列喹酮(糖适平)是唯一极少从肾脏排泄的磺脲类药物可用于轻度肾功能障碍者,惟其降糖作用较弱。磺脲类药物一般不用于肥胖者,因该药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食欲,患者服药期间体重会明显增加,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不利于控制病情。

(2)双胍类:20世纪50年代末期双胍类药曾广泛用于2型DM的治疗。后因发现易招致乳酸性酸中毒而在大多数国家被禁用。这是因为苯乙双胍有亲脂的芳香基因,无氧代谢增加使乳酸性酸中毒发生率高达每1000人年0.64%,死亡占其50%以上,在我国该药一直被谨慎地用于临床,但限于年轻、蛋白尿阴性、无肾功能损害及缺氧性疾病者。近年来国外对二甲双胍进行了再评价,数万病例研究表明其发生乳酸性酸中毒机会仅为1000人年0.03~0.08,已成为肥胖2型DM治疗的一线药物。其药理作用提高组织胰岛素敏感性而增加外周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肝糖原输出同时还可能减少了肠道葡萄糖的吸收。有报道,每天剂量1.5g时,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率提高18%。本药有显著降血糖作用但单独使用不诱发低血糖。因乳酸依赖肝脏代谢及由肾脏排泄故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者,本品也有专家认为本药使用的重要依据是禁忌证而不是年龄,严格遵守禁忌规定,老人使用也是安全的。用药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乳酸浓度,血肌酐超过1.3mg%,尿素氮超过23m%或乳酸浓度超过3mmol/L应停止使用,部分病例发生严重腹泻腹痛应改用其他药物,有报道发现二甲双胍治疗中发生维生素B12缺乏并主张适当补充之。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阿卡波糖(拜糖平):是德国Boyer公司开发的1990年上市的又一类新的抗糖尿病药物,现已有50多个国家销售。它通过可逆性竞争抑制小肠绒毛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减慢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降解,延缓其吸收从而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其降糖作用与剂量相关,降血糖的同时血浆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有显著降低。通过观察发现100mg,3次/d(吃第一口饭后立即服用)24周时空腹及餐后1h血糖均值下降3.2±0.3及5.8±0.5mmol/L。主要副作用为腹胀,多能忍受,与剂量相关并且有自行缓解倾向。其机理是剂量无过大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段的消化过度抑制,有较多剩余碳水化合物进入下段小肠及结肠细菌分解后产气较多,减少剂量有助于改善症状,此外经一段时间治疗后下段小肠α-葡萄糖苷酶被诱导出来故症状也可减轻,本品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4)胰岛素增效剂:罗格列酮(Avandia):为美国Smitldine Beecham公司研制的新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其化学结构与作用和曲格列酮相似,但其作用比曲格列酮强约100倍,而其肝毒性明显低于曲格列酮。至今临床观察数千例病人,尚未发现有明显肝毒性者,但有肝病或肝功损害的病人其清除明显减低,尚未发现有肾脏损害

罗格列酮每片2mg、4mg、8mg,剂量2~8mg/d,1~2次/d口服。

(5)非磺脲结构口服药:瑞格列奈(rapaglinide,Novonorm、诺和龙)。由丹麦NovoNordisk公司研制。其化学结构属甲酰甲基苯甲酸(CMBA),与传统的磺脲类结构不同,但其降糖机制也是通过抑制胰岛B细胞膜上的ATF-敏感钾通道。钙离子内流而刺激胰岛素释放,但其在B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不同于磺脲类,而且不促进胰岛素分泌及不抑制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其降糖作用比格列本脲(优降糖)强10~20倍,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快,持续时间短,口服吸收快(0.5~1.5h),半衰期为1~1.5h。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主要有肝脏代谢,由胆汁排出。低血糖发生率为16%(格列本脲(优降糖)为20%),但严重低血糖反应发生明显低于磺脲类药物。因此瑞格列奈(诺和龙)是较安全的口服降糖药,无肝肾毒性作用且胃肠道反应罕见。

瑞格列奈每片0.5mg、1mg,每次~0.5mg,进餐即时服用,最大剂量4mg。

(6)口服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

①磺酰脲类与双胍类合用:磺酰脲类是非肥胖2型DM的第一线药物,双胍类是肥胖2型DM的第一线药物。非肥胖2型DM在磺酰脲类药物失效时加用二甲双胍可使1/2~2/3病例在数年内血糖控制满意。但原以双胍类药物治疗者再加以磺酰脲类则较少应用。此二药组合时应全面考虑两种药物的副作用。开始以“两个”小剂量,然后根据需要使剂量逐渐增加。治疗开始时因基线血糖水平较高,可能需1~2周才能达满意效果。长期治疗中血糖会进一步下降,届时一定要逐步减少药物剂量以防发生低血糖。

②磺胺脲与阿卡波糖(拜糖平)合用:这种联合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血糖控制,饮食加磺脲药控制很差的病例加以阿卡波糖 100mg ,3次/d,使餐后血糖下降58%±10%,还有人发现这种联合使OGTT血糖、胰岛素曲线下面积下降15%~18%,且对格列本脲(优降糖)的药物动力学无影响。

③双胍类与阿卡波糖(拜糖平)合同:这两种药物胃肠道副作用的“叠加”,如果想做这种联合,应考虑到阿卡波糖可能会修正二甲双胍的药物动力学作用。

(7)胰岛素:胰岛素是IDDM治疗的必需,没有合理的胰岛素治疗1型DM患者不仅并发症进展迅速,经常因急性并发症住院抢救,生存时时刻刻受到危胁。2型DM病人在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均不能使血糖满意控制时,也应及时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我们通常称这些需要有胰岛素治疗的2型DM为“Insulin required”病人而不称其胰岛素“依赖”(Dependent)型。详细讨论各种胰岛素治疗更为重要。作为总的原则,发生糖尿病酮症(伴或不伴有酸中毒)高渗非酮症昏迷,进行性视网膜病变,活动性肺结核急性感染,手术、妊娠,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则均需用胰岛素治疗。恰当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空腹血糖仍超过10mmol/L者也应用胰岛素治疗。由于免疫学诊断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胰岛素的使用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抗胰岛细胞抗体(ICA)及谷氨酰脱羧酶(GAD)抗体测定的开展使医生们发现原来临床诊断的2型DM实际上是一类缓慢发展型的1型DM,又称成人缓进型自家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lmmune diabetesin adrlt,LADA)。对这部分人早期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会有利于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从而有利于长期血糖控制和减少并发症。这类病人的临床特征为:非肥胖、C肽(或胰岛素)水平较低、有些已发生过酮症。免疫学测定常发现ICA或GAD抗体阳性,部分病人伴有其他自家免疫性疾病,如Graves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从口服降糖药过渡到胰岛素治疗者,治疗初始阶段每日胰岛素剂量仅为0.3~0.5U/kg体重。可从小剂量餐前正规胰岛素4U开始后逐渐增加至餐前6U。每日总量超过20U者应将剂量进行分配:早餐前剂量最多,晚餐前次之,午餐前再次之(例12U,8U,6U)。治疗中全日剂量及其分配均应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如用 中效胰岛素(NPN),剂量分配可按早餐前、晚餐前比例2∶1。混合用正规胰岛素与长效胰岛素 (PZIO时PZI不宜超过 RI的1/2)。混合用NPH和RI时比例为2∶1或3∶1为宜。应当承认在我国上述常规的胰岛素治疗法并未能在多数病人使血糖水平达良好控制,在世界范围内情况稍好些但也难令人满意。近来国际上根据美国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中心治疗经验,提倡进行强化治疗。这种治疗要求将患者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的水平:空腹血糖70mg%~120mg%,餐后2h血糖低于180mg%,凌晨3点血糖大于65mg%,糖化血红蛋白(HbAIc)低于6.05%,上述目标以每日注射3次4次胰岛素来实现。结果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减少54%~76%,微量白蛋白尿减少39%,临床蛋白尿减少54%,神经病变减少60%,足见良好的血糖控制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强化治疗的副作用是使严重低血糖增加2~3倍,趋向超重的风险增加1/3。有增殖性或严重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的强化治疗开始阶段有使视网膜病恶化的危险。因此,提出强化治疗的禁忌证为下述病例:有不自觉性低血糖,有活动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有晚期糖尿病并发症预期寿命不超过10年,无法进行自我监测血糖者,治疗中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

顽固病例有条件也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也要酌用RI与长效胰岛素(PZI)联合应用。

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胰岛素有动物(牛、猪)胰岛素和基因工程合成的人胰岛素。国产的有短效及长效胰岛素,进口有丹麦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公司的短效、中效及长效胰岛素。

(8)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

①磺酰脲类与胰岛素:磺酰脲类在2型DM病人开始应用时有效,一段时间后即使用足量空腹血糖仍在180mg%以上,称为继发失效,其发生率约为每年。这些继发失效病例如加用小量胰岛素治疗会使许多病人血糖在相当长时间内得到满意控制。联合应用的方式有2种:白天加用正规胰岛素或夜间加用NPH。一些专家认为这类病人日间血糖难以控制是因为空腹血糖过高,而空腹血糖高是肝脏输出葡萄糖过多。睡前注射NPH可能抑制这种“输出”,从而使空腹血糖显著降低,在此基础上日间血糖控制也较为容易。他们使用NPH从小剂量(20U/1.73m2)逐渐增大剂量,结果发现单独小剂量NPH组及单独磺脲药物(SU)组空腹血糖均未满意下降,而小剂量NPN+SU组空腹血糖从13.6±0.8mmol/L降至8.0±0.6mmol/L,大剂量NPN(40U/1.73m2)+SU可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单独大剂量NPN(38±4U/d)效果与小剂量NPH+SU效果相似。

②胰岛素与双胍类:双胍类药物明显降低2型DM外周组织及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但国外尚缺乏胰岛素与双胍类药物合用治疗2型DM有何优越性的报道,我们自己有限的经验是无论在1型DM和2型DM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较大时加用二甲双胍可使血糖控制趋于平稳。

③胰岛素与阿卡波糖:三餐前正规胰岛素治疗,餐后血糖仍高者加用阿卡波糖常使餐后血糖显著降低,有时甚至需要减少胰岛素剂量。

4.糖尿病降糖治疗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血糖控制不满意应逐例仔细询问有无下述使血糖升高的因素,伴随的感染应激、心理压力、失眠饮食不节体重增加心绞痛降压药物利尿剂应用、胰岛素剂型、注射部位的改变、女性处于月经前期等等,予以相应处理常使血糖控制变得容易。

(2)提高对低血糖的警觉:医生往往重视高血糖,而对低血糖缺乏警觉。其实医生和病人在糖尿病治疗中常常要和低血糖打交道,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使高血糖更难于控制,出现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消灭低血糖(包括较大幅度减少药物剂量及适时加餐)。

(3)注意体重变化:不能使体重恢复正常的降糖治疗不应称做成功的治疗。对于消瘦的应使体重增加,超重或肥胖者应使体重有所减轻直到接近“理想体重”。

5.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①纠正代谢紊乱;②防止或延缓并发症发生;③维持正常的工作能力;④恢复正常体重。若缺乏病人的密切配合单靠医生一方的努力很难达此目的,因此让病人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知识而主动积极参与治疗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糖尿病的病理,潜在的并发症及治疗的知识极为贫乏,以致于发生糖尿病后或者悲观失望想及早退休或者四处寻找“根治”的灵丹妙药而贻误病情,因此糖尿病教育的内容应包括:

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的一般概念,它与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关系;糖尿病人基本饮食原则,包括标准热量及饮食成分、定时定量进食的重要性;降糖药药物的剂型、作用原则,作用时间;胰岛素的种类特点,自我注射技术(药物抽取方法,注射部位的选择);血糖自我监测技术(从皮肤消毒、穿刺部位、取血样、看血糖读数及发现血糖测定仪的小故障、监测次数);病情恶化时的急救联系;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及症状,低血糖的症状、危险及自我救助;糖尿病足的护理;运动种类的选择及注意事项;便秘与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病变危险的联系等等。

教育可由医生和专职护士完成,可通过办学习班集中训练、个别指导、看录像等各种形式进行。我国的糖尿病教育工作尚不完善,需调动医生、护士、病人家属亲友、医药厂家、新闻媒体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把这件事办好。

当然糖尿病的治疗还应包括相关其他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的治疗中尽量先用能改善,至少不损害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药剂、α-受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而不选用噻嗪类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药。降血脂治疗中的必降酯通过减低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也会改善组织的糖利用。

(二)预后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且患病率高,并发症多,故预后差。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已成为老年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据估计约1/3的IDDM和54%的NIDDM死于大血管病变。此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更多的肾脏、视网膜神经系统病变及泌尿系、软组织感染,成为致残的重要原因。老年糖尿病患者不仅机体老化速度加快,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机会多于非糖尿病患者,也明显地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死亡率不超过7/10万,约占人群总死亡率的1.5%。老年糖尿病的死因除第1位的大血管病变外,其次是糖尿病肾病感染性疾病高渗性昏迷虽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病死率可达20%~40%。高龄在糖尿病死亡中占有显著地位,多死于与糖尿病有关的并发症或合并症

IGT可认为是糖尿病病前的一种过渡状态。对老年IGT的多年随访研究,50%继续为IGT,30%恢复正常,20%转变为糖尿病,年转变率约为1%~5%,亦应引起重视。

老年人糖尿病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老年人糖尿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极少数为1型糖尿病。国内外学者认为2型DM系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个基因的微妙累积作用,再加上后天发病因素,就可使老年人2型糖尿病发病。

1.遗传基因 我国各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糖尿病遗传方式以多基因遗传为主。项坤三等基于多基因-多因子病理论,采用大标本、多个群体关联联合研究途径,对485例上海市和美国旧金山中国人中6个基因(或基因区)的限制性内切酶段长度多态性(RFLP)与2型DM的关联情况研究见到:胰岛素受体基因、载脂蛋白B(Apo-B)基因和载脂蛋白A1(Apo-A1)基因与中国人2型DM发病有一定关联。国内外已一致认识到,胰岛素受体基因改变是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相对不足的原因。2型DM本身即可伴脂质代谢紊乱。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发现老年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更多有关基因。 2.环境因素 促使有遗传基础的老年人发生糖尿病后天发病因素很多,兹举其重要者简述如下:

(1)体力活动:随增龄而体力活动减少,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肌肉的废用性萎缩,还会使其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

(2)饮食: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都已证实,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增多和膳食纤维的不足(食品太精太细),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并降低葡萄糖耐量。

(3)向心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肪的向心性分布(腹型肥胖、躯干型肥胖、上半身肥胖或内脏型肥胖)系指网膜及肠系膜细胞增大、门脉中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增高等一系列变化。门脉中FFA增多会导致VLDL,LDL生成增多、肝糖输出增多以及肝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也降低,可能还有受体后缺陷,再加上周围组织的同样变化,就构成了胰岛素抵抗。此时胰岛素的生物效应明显降低,故有代偿高胰岛素血症。久之,会有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

在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基础上可发生一种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称X综合征。此综合征在糖尿病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后来糖尿病又成为此综合征的一部分。此综合征包括向心性肥胖高血糖、高三酰甘油血症伴高LDL血症、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等。

(4)胰岛淀粉样蛋白沉积,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CecilRI在1909年报道90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病理改变时,曾观察到这种淀粉样物质沉积,但误认为是老年非特异性改变。它和2型DM的重要关系,通过近些年Westermark P,Cooper GTS(1987),Clark A(1988)及以后学者们的研究,才有进一步新认识。

90% 2型DM患者胰岛有此淀粉样沉积物,明显高于同年龄对照组。2型DM最重要病理改变之一就是这种胰岛淀粉样物沉积,B细胞明显减少,A细胞相对增多,重度的2型DM患者可能有90%的胰岛素空间被淀粉样沉积物所占据,它损害并取代B细胞,使其所剩无几,而必须用外源胰岛素来补充之。

从胰岛淀粉样沉积物中已分离纯化出具有37个氨基酸的胰岛淀粉样蛋白多肽(isleta myloid poly peptide,IAPP)也称胰淀素(amylin),又称糖尿病相关肽(DAP)。已明确IAPP是胰岛B细胞激素。在葡萄糖和其他促泌因素作用下和胰岛素一同释放。肥胖者血中IAPP浓度更高些。动物实验已证实,血循环中胰淀素达到一定高度时可抑制胰岛素从B细胞内释放,从而使糖耐量下降。在得到良好代谢控制的2型DM患者,IAPP浓度并不增高。由于此种多肽还能下降调节胰岛素刺激的糖原合成速率和骨骼肌细胞的葡萄糖处理速率,故它在2型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中也具特殊作用。

3.胰岛素分泌量改变因素 当人体逐渐衰老时,胰岛素分泌量的改变众说不一,有说减少,有说增加,有说不减少而延迟,也有说正常。通过文献分析与临床观察,可以认为,这些不同结果,是不同病程的反映,初诊及病程短者胰岛素水平往往接近正常,病久者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水平可能降低,此时有些患者需要补充胰岛素。

4.胰岛素原因素 人体逐渐衰老时,其总胰岛素量虽有一定水平,但其中胰岛素原相对增多。人类胰岛素原抑制肝葡萄糖生产作用的活性只有胰岛素的1/10,在相同的基础状态下,年轻人的胰岛素原总分泌数(总分泌数=胰岛素 胰岛素原)和老年人相同;但在葡萄糖负荷后,血液循环中可测知的胰岛素原老年人为22%,而青年人只有15%,胰岛素原较多,也可能是老年人糖尿病增多的原因之一。

5.基础代谢因素 人在逐渐衰老过程中,基础代谢率逐渐下降,参与人体活动的各级组织尤其是肌肉代谢下降,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

6.人体组织改变因素 人体逐渐衰老过程中,即使不超重,由于体力活动减少,身体组织即肌肉与脂肪之比也在改变,肌肉由占人体的47%减至36%,脂肪由20%增加到36%。脂肪相对增加则会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也是老年人糖尿病增多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老年人2型DM发病机制及程序可概括如下:具有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B细胞功能不全的遗传基础,再加上年龄增加、相对过食、缺乏活动所致肥胖(特别是向心型肥胖)或体内脂肪相对增多等后天环境多因素的累积作用,就会引发血液中葡萄糖的轻度升高,而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就会进一步引发并加重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B细胞功能不全,乃引起2型DM及各种并发症。一般而言,在腹型肥胖者主要发生胰岛素抵抗(空腹及糖负荷后胰岛素和C肽分泌增加),久之可致胰岛B细胞功能不全;而在非肥胖者主要发生胰岛B细胞功能不全,也有胰岛素抵抗。

(二)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根据最近数十年积累的知识看来,主要集中在胰岛功能缺陷,特别是B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及胰岛素的作用缺陷,亦即胰岛素抵抗两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注意到除了胰腺及胰岛素的靶器官而外,很可能中枢神经系统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1.胰岛功能缺陷

(1)B细胞功能缺陷:

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放射免疫分析法建立以来,全世界学者对于生理、病理状态下B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进行了大量研究,对胰岛素分泌缺陷已有了较多的认识,概括如下:①胰岛素分泌绝对量不足: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前,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特别是早期胰岛素的分泌不是缺乏而是过多,即存在高胰岛素血症。直到1989年Temple采用净胰岛素测定法(而非IRI)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不管IRI是正常或增高,其血浆游离胰岛素水平均是降低的。近年较多单位采用前胰岛素及游离胰岛素测定证明了Temple的结论。即过去所谓胰岛素血症实际是高前胰岛素血症,特别是空腹脱31,32前胰岛素呈现出不成比例的增高,即前胰岛素/胰岛素比值(PI/I)增高,但与NGT配对比较时,其真胰岛素水平仍然是降低的。有研究认为PI/I比值是反映前胰岛素加工及胰岛素分泌缺陷的标志,其增高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预告作用。②胰岛素分泌方式异常即胰岛素失去生理分泌的正常模式,这包括:对葡萄糖刺激感知的选择性丧失或反应迟钝,但保留了对氨基酸刺激的反应,对葡萄糖刺激的第1时相分泌消失,第2时相分泌延迟;胰岛素分泌的脉冲数、频率及振幅变化、节律紊乱等。这样就导致胰岛素水平升降与血糖水平不同步。③胰岛素基因突变合成无生物活性、结构异常的胰岛素,如Chicago变异胰岛素,Tokyo变异胰岛素等。但此种情况在2型糖尿病中属罕见。

B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为遗传性,如Polnsky等指出的系“B细胞基因程控”所致。最有力的支持证据为糖尿病前期在血糖正常时,甚至在血糖正常的糖尿病一级亲属中胰岛素分泌缺陷即已存在。此种胰岛素分泌缺陷称之为B细胞的“原发衰竭”。另一因素为获得性,系由于高血糖或胰岛素抵抗所致。即高血糖对B细胞的毒性作用(葡萄糖中毒)。降低血糖可改善B细胞功能。近年发现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异常增高亦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脂肪中毒,lipotoxicity)。此种胰岛素分泌缺陷为对胰岛素抵抗应激的失代偿,亦称B细胞应激性衰竭。

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可能遗传因素与获得性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导致B细胞胰岛素分泌障碍。

胰淀素分泌的异常。很早以前就知道2型糖尿病胰岛内有大量淀粉样物质沉着,但对其来源和发生机理不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发现此37氨基酸多肽系B细胞合成和分泌,命名为胰淀粉样多肽(IAPP)或胰淀素(amylim)。它与胰岛素共同分泌。在B细胞内其分子比(IAPP/胰岛素)为0.1~0.05。因遗传或获得性因素致B细胞内IAPP/胰岛素比例增加时,则胰淀素的纤维可沉积于B细胞内质网高尔基体引起B细胞凋亡,导致糖尿病发生。

但在人体的试验,此假说未被完全证明。Tasaka等最近报道44例型糖尿病尸解资料,他们于死亡前3年至死前1个月均测定过血清IRI,C肽、血糖及血清胰淀素水平。死亡胰尾刚果红及Masson染色,将患者分为IAPP染色阳性与阴性两组,分别与IRI、C肽、血糖水平比较,除1例胰岛IAPP沉积严重,血IAPP浓度高者胰岛素水平降低外,其余未发现有肯定的关系。因此,IAPP影响B细胞胰岛素分泌之说尚有争议。

此外,IAPP尚有抑制精氨酸刺激的胰升糖素分泌的作用,但不抑制低血糖所致之胰升糖素升高的反应。另外,IAPP还具有抑制胃排空的作用。

总之,IAPP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2)A细胞:A细胞在2型糖尿病时呈现胰升糖素分泌增加。胰升糖素升高促进氨基酸及游离脂肪酸(FFA)转化为葡萄糖(糖异生),拮抗胰岛素,抑制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的作用,以及生酮作用,因而可导致或加重胰岛素抵抗。

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时胰腺神经肽Y(NPY)分泌增高。胰腺NPY主要由A细胞分泌,它也具有抑制胰岛素分泌的作用。NPY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推测可能在糖尿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3)胰岛功能失调:除A、B细胞所分泌的以上激素失常外,胰岛内尚分泌生长抑制素(SS、D细胞)、胰多肽(PP、PP细胞)以及胰抑肽等。胰岛内这些激素之间的对话(crosstalking)交互作用,形成岛内的内分泌调控失衡。此种调控失衡可能对糖尿病发病有一定影响。

2.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作用减低即胰岛素的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SI)下降,又称为胰岛素抵抗,准确地说是生理量的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其效应低于正常;或欲达到正常的生理效应需要超生理量的胰岛素。胰岛素抵抗主要发生在肝、骨骼肌及脂肪细胞。现分述之。

(1)肝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自B细胞分泌后大部分进入门静脉循环,50%以上为肝脏摄取。2型糖尿病者肝胰岛素摄取减少,不能抑制肝糖产生及输出,因而空腹血糖升高

(2)肌抵抗:主要表现为餐后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减少。由于刺激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所需的胰岛素量较抑制肝糖产生及输出者大得多,因而肌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发病中最先表现出来,这就解释了在糖尿病早期或前期空腹血糖尚在正常范围而餐后血糖已经升高的原因,虽然某些病例尚未达糖尿病水平,但糖耐量已减低。这也说明在早期糖尿病筛查时餐后2h血糖较空腹血糖更为敏感。因此WHO及世界上许多糖尿病专家推荐在糖尿病人群筛查时空腹及餐后2h血糖两个指标并用,不同意ADA单用空腹血糖筛查,因后者容易造成较多漏诊。但有时也可见到空腹血糖升高而餐后血糖不高的相反现象,这可能系胰岛素抵抗的组织异质性所致。

(3)脂肪抵抗:胰岛素在脂肪细胞作用降低导致脂解加速,血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增高。血FFA水平升高对人体具有如下不利影响:①抑制B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②抑制肝细胞与胰岛素的结合,削弱胰岛素对肝糖异生及输出的抑制作用;③抑制肌细胞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活性。因而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肌摄取及利用(葡萄糖氧化及肌糖原合成)均降低;④为肝脏提供生糖底物,促进肝糖异生。因此,FFA水平升高在胰岛素抵抗以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此外,脂肪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瘦素在糖尿病病人及动物均见升高,并产生胰岛素抵抗,可能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亦起一定作用。

胰岛素抵抗发生的环节现在认为可发生于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前,或受体或受体后水平。在这个复杂过程中,涉及环节甚多,许多环节及作用尚未弄清。其中已明确者如胰岛素抗体形成、胰岛素分子结构异常及胰岛素降解过速(受体前或受体水平)、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致受体酪氨酸激酶自体磷酸化障碍,受体合成、转化、结合及降解障碍等(受体水平)以及胰岛素受体底物家系(IRS)基因突变致IRS酪氨配磷酸化减低而丝氨酸磷酸化增强、IRS-1相关PI-3激酶活性降低,PKC通路激活,己糖胺(hexosamine)通路激活,Glut合成及转位障碍以及细胞内糖原合成酶活性下降(受体后)等。

3.胰岛素分泌缺陷与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中的相互关系

(1)胰岛素分泌缺陷与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关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各自的地位问题,即谁为主要谁为次要,或同等重要诸问题,一直存在争论。但从最近小鼠基因敲除(knockont)实验看,上述争论问题可得到解答。例如敲除了ISSI基因的纯合小鼠老龄时产生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然而糖耐量正常。敲除B细胞葡萄糖激酶(GK)基因的杂合小鼠老龄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发生糖耐量低减。而同时敲除IRS-1及GK基因鼠老龄时则发展为显性糖尿病。故目前认为在糖尿病发病中二者均需具备。同时,近期研究认为B细胞缺陷与胰岛素抵抗二者是互相依存的,是不可分割的。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时,B细胞的分泌代偿性增加(高胰岛素血症)以克服空腹高血糖症(早期);当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时,B细胞加大代偿能力以克服餐后高血糖(餐后高胰岛素血症)、餐后2h血糖升高超过78mmol/L,标志B细胞丧失代偿能力。此种关系Bergman用数学模式“配置指数”(diposition index)表示,它为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分泌量的乘积。评估轻度的胰岛素抵抗比较困难,因为它为B细胞对葡萄糖反应的增加(代偿)所掩盖;同样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时,B细胞代偿性分泌增加也掩盖了胰岛素缺乏的潜在倾向。因此,在临床考虑胰岛素抵抗及B细胞功能时应予注意。

(2)B细胞功能缺陷及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因果关系:目前教科书及许多文献都已认为二者为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但实际上认真考查过去的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都不能回答这一问题。因为这些研究结果都是用糖尿病动物模型获得的。或是来源于糖尿病病人。要解决这一问题,惟一的办法是从研究糖尿病的自然史,即将血糖或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可妊娠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最好是糖尿病病人的NGT一级亲属作为观察对象,长期动态观察他们的胰岛素敏感性及B细胞功能变化直至发展为糖尿病。

从目前已有资料看来这些高危个体在NGT阶段即已存在胰岛素分泌减低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且从NGT向IGT转化的主要因素为B细胞功能减低加上胰岛素抵抗,而由IGT向2型糖尿病转化的主要因素为B细胞功能降低进一步加重。

4.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已知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弓状核腹内侧核等产生的NPY、CRH、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以及下丘脑和胰腺、肾上腺、脂肪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PPARγ及β3受体调节糖代谢、能量贮耗平衡、摄食行为及脂肪分布等,这些调节因子的异常与肥胖、胰岛素抵抗有关。我们和其他学者的研究亦发现在糖尿病动物脑内和胰腺的NPY表达均增加。胰岛素治疗可降低脑和胰腺NPY含量,中枢神经系统这些激素调控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目前还缺乏研究。推测在糖尿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从现有知识看来,B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主要因素。二者皆有遗传易感性背景及环境获得性的成分。但在不同的个体各自所占比重不同,形成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抵抗的遗传缺陷与环境因素多种不同的组合形式,这样就造成2型糖尿病高度异质性的特点。

老年人糖尿病的症状

1.临床表现 随着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和占全人口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长。众所周知,由于传染病的逐渐减少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多,使后一类疾病的防治问题日益突出。这后一类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肾脏疾病和糖尿病,它们危害的对象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群,因为这些疾病病程长,大多在成年发病,逐渐累积到中→老年,患病率愈来愈高。随着人们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进,寿命已明显延长,再加上中老年本身生理代谢的特点,各种组织器官的生物老化和功能减退,更容易患上述疾病,其结果自然是老年人群形成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和造成个人和社会的巨大经济负担,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发达国家一般规定65岁以上为老年人,而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及亚太地区)提出60岁以上为老年人。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较长(70~80岁),而发展中国家较短(如中国男67.32岁,女70.63岁,1987年布)之故。

老年糖尿病是指老年人患糖尿病。凡60岁以上的人患有糖尿病,不论糖尿病何时发生,均属于老年糖尿病人。大多数的老年糖尿病人其糖尿病发生在60岁以前,但在老年阶段新诊断或普查发现有初发糖尿病人也不少见。老龄化本身就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有上升的趋势。50岁以上中老年人,每增加10岁,空腹血糖可增加0.056~0.112mmol/L,餐后1h血糖可增加0.84mmol/L。故一个~80岁的老年人餐后1h血糖可高达11~12mmol/L,而2h仍然在8.9mmol/L以下。这种高血糖倾向可能与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和全身代谢率降低有关系。一些研究证明,在老年人中B细胞分泌胰岛素有第一时相的分泌减少者和前胰岛素分泌增加或前胰岛素/胰岛素比值上升者。老年人全身代谢降低是普遍现象,故老年人容易发胖。稍不注意,进食过多就容易发胖,特别是腹部发胖。发胖将加重胰岛素抵抗,可使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肝糖生成及输出增加,致高血糖倾向;从而刺激B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高胰岛素血症)。久而久之可造成B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代偿功能减退,最终发生IGT→2型糖尿病。和其他年龄段的2型糖尿病相似,老年糖尿病人肥胖者多有较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非肥胖者以B细胞功能缺陷为主。

(1)无糖尿病症状。

(2)症状不特异不典型:

疲乏无力

②思维不清(mental confusisn)。

③身体活动障碍。

④多嘴饶舌。

体重减轻

(3)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的症状(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坏疽神经症状)。

(4)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5)非酮症高渗综合征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临床特征 老年糖尿病人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常被漏诊、误诊,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起病隐匿,三多症状不明显、常被漏诊误诊:许多老年糖尿病患者三多症不明显,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在普查中查出或偶然查血糖发现的。由于老年人肾糖阈值随年龄增大而升高,高渗性利尿不敏感,而使多尿症状不明显,有时多尿被误认为是喝茶习惯或前列腺肥大所致,烦渴感在老年人也不明显故多饮也不突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常见于老年糖尿病人,有时因高渗性昏迷住院后始发现为糖尿病人。另有一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惟一的症状是不明原因的消瘦或不明原因的心理及精神障碍,而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或“精神病”。老年人因白内障眼科医生诊治,而发现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始转诊内科而作出糖尿病的诊断。

(2)并发症多,并存症多,进展快,死亡率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来求医时,大多数已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和眼病。并且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①老年人普遍存在组织器官的退变、代谢下降和功能减退,易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肾脏疾病、白内障、周围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加重加速这些病变的发生发展。②老年患者糖尿病的病程长,大多在10~20年以上。已知糖尿病的并发症与病程相关。③根据“共同土壤”学说,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基础(如基因关联)和发病机制(环境因素和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等),因此老年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高,其他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的患病率也高,同时患糖尿病及这些慢性疾病者也多,多于一般非老年人群。④在老年糖尿病人群中自主神经系统损害相当普遍,表现为心律异常变化,体位性低血压,无痛性心肌梗塞,无症状低血糖排尿障碍等,这些病变常掩盖病情,导致误诊和延误病情甚至死亡。⑤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几乎都发生在老年糖尿病人,如不及时诊治死亡率可高达40%。⑥脑血管意外尤其是脑梗死,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高于非老年的糖尿病人群,许多病人缺乏自觉症状(由CT或NMB诊断)。并可反复发生,甚至导致死亡。⑦老年糖尿病人的感染性疾病也比非老年的糖尿病人群多。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血糖经常控制不良(见下),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和大小血管并发症多等原因所致。比如,汪恕萍(1995)报道,老年糖尿病人并发感染的患病率高(51.4%),显著高于非老年糖尿病组(26.3%,P<0.001)。肺部感染最为多见,其次为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肺结核等。因感染而导致的病死率,糖尿病人老年组(23.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4.4%,P<0.05)。在老年糖尿病人皮肤感染(细菌真菌)和糖尿病足感染也相当常见,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3)血糖控制不良:血糖控制不良影响老年糖尿病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症发病率较高,情感变化不稳定。Meneilly等(1993)对代谢控制较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了精神心理试验,经过6个月的代谢控制改善后发现,病人在情感、注意力、专心程度、近期记忆和理性思维等方面都有改善。Gradman等(1993)则发现,血糖控制改善使老年糖尿病人的学习能力,记忆力均有提高。Berger认为,老年糖尿病人空腹血糖常在8.1~12.3mmol/L之间,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所造成,虽然无糖尿病症状,但一部分人有精神症状,如抑郁、淡漠、疲乏、乏力失眠烦躁不安等是胰岛素缺乏所致,可采取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收到明显的效果。患者的精神状态、自我感觉明显改善,血糖下降使患者可以适当放松饮食限制并比较愉快的生活。

然而由于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使一些老年糖尿病人饮食调节相当困难,不稳定,任意性大。由于病人记忆力差,缺乏依从性,按时服药、打针和查血糖均难以保证。该用胰岛素未用,该吃1天3次药者常忘记某次服药。有人作过抽样断面调查发现,老年糖尿病人真正坚持治疗作好自身(家庭)保健使血糖控制达到要求者不足1/4。有的病人长期血糖增高未获控制。

3.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老年DM的病因与发病特点:老年DM为什么患病率随年龄上升?

①首先是老年人代谢器官年龄老化、萎缩和减重,老年胰岛透明性变增加,老年人B细胞数目减少,A细胞相对增加,D细胞占20%(正常3%)。

②老年人普遍动脉硬化占34.6%。

③随年龄老化核酸物质损伤增加,修复功能减低。

④生活方式:高糖摄入,体力活动减少,腹型肥胖。

⑤合并高血压、高血脂

⑥药物如噻嗪类

(2)老年人糖耐量与老龄高血糖:国内外的研究均已证明,老年人血糖水平较其他年龄组为高,与性别无关,但肯定与年龄有关。开始出现于60岁前后的几年中,血糖升高的幅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大。除去显性糖尿病外,老年人中约10%~30%具有碳水化合物耐量异常。老龄高血糖的特点是,空腹血糖每10岁增加0.11mmol/L(2mg/dl),餐后2h血糖水平每10岁增加0.44~0.11mmol/L(8~20mg/dl),具体表现是:①空腹血糖水平增加较少,其范围在30~40岁后每10岁增加0.06~0.11mmol/L(1~2mg/dl),只有当检测大量人口时才能发现这一微小变化;②30~40岁以后的餐后2h血糖水平每10岁增加0.44~1.11mmol/L(8~20mg/dl),这种变化易于测得。所以,一位40岁的妇女空腹血糖水平均是5.0mmol/L(90mg/dl),餐后2h血糖7.2mmol/L(130mg/dl),当她80岁时,其空腹血糖水平可能达5.4mmol/L(98mg/dl),几乎无临床显著性,但餐后2h血糖水平可达10.6~11.7mmol/L(190~210mg/dl),显著升高。

重要的是应当阐明与年龄有关的高血糖症是否为正常老化过程的一部分,为良性变化,抑或是一种病理现象?是否需要治疗?研究表明这种高血糖症决非良性,明显是病理性的,它导致HbAIC升高,引起大血管并发症。Bedford研究和其他一些研究均证明,老龄高血糖者的冠状动脉性疾病明显增高。

增龄是导致老年人糖耐量降低的独立因素。其他与之相关的因素还有胰岛素的合成和(或)分泌减少、受体或受体后或细胞内胰岛素作用异常、外周组织葡萄糖利用减少、机体组成成分改变、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等。老年人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存在明显改变。老年动物胰岛细胞的胰岛素生物合成能力呈某种程度降低。体外研究显示虽然老年动物胰岛素含量增加,但胰岛素分泌受抑制,表明胰岛的B细胞增多,单个胰岛B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增多。胰岛素分泌的动态研究发现,老龄鼠的分泌第一时相迟钝,释放时间稍延迟;分泌第二时相显著降低。这些结果与人的轻度2型糖尿病研究结果相似。人类老龄高血糖中胰岛素分泌改变所起作用的研究尚无肯定一致的结果。不同的研究发现老年人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结果各异的原因可能与抽样方法、分组及选择实验对象标准不统一有关。

胰岛素拮抗是老年人糖耐量异常的主要致病因素。老年人即使血糖正常,也存在胰岛素拮抗。其原因可能是双重的。第一,老年人有轻微细胞内或受体后缺陷,干扰葡萄糖的摄取和代谢;第二,伴随年龄增加,机体的组成成分发生显著变化,肌肉等贮糖组织减少。体型瘦削的正常男性,25岁时体重的45%是肌肉组织,70岁时肌肉仅占体重的27%。肌肉的减少与脂肪的增多一致。过多的脂肪组织增加了胰岛素的拮抗,引起高胰岛素降解减少,胰岛素清除率也随之下降。另外,老年人糖代谢过程中酶活性的降低也可能与老龄高血糖有关。

4.分型 近十余年来由于对糖尿病的病因、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获得了大量突破性的进展,于1997年经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委员会报道公布,提出了更新糖尿病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并于1998年和1999年经世界卫生组织(WHO)咨询委员会认可。最新分型废除了过去沿用的IDDM和NIDDM的名称,并以阿拉伯字1和2取代了过去Ⅰ型和Ⅱ型糖尿病中的罗马字Ⅰ和Ⅱ,取消了与营养相关性糖尿病(MRDM),将之归类于特殊类型中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至的糖尿病。

(1)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自身免疫性:急性型、迟发型。

②特发性。

(2)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

①胰岛B细胞功能基因异常。

②胰岛素作用基因异常。

③胰腺外分泌疾病。

内分泌疾病

⑤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⑥其他伴有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

(4)妊娠糖尿病(GDM)。

长期以来,各国家、各实验室由于采用不同的OGTT,从而提出多种糖尿病诊断标准相互差异较大,极需采用一种相对准确而简便的统一标准。自1980年WHO标准公布后,各国趋向统一,WHO标准简便,易于掌握,不分年龄与性别,同样适于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但尚有异议,有学者提出,老年糖尿病应体现老年人糖耐量减低的自然生理规律,因此国内还有人主张采用1981年我国的修订标准。其评定方法是4项(1/2h或1h为1项)中任何3项达到标准者可诊断糖尿病,任何2项达标者为葡萄糖耐量受损(IGT)。

1994年,日本金泽康德对老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又提出一个案该标准显然将老年糖尿病的诊断尺度更加放宽,而且提出IGT与糖尿病间有一个过渡阶段即可疑老年糖尿病。

1997年7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又提出新的诊断标准即: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意血糖≥11.1mmol/L。随意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3.OGTT时2h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诊断为糖尿病。

在新的分类标准中,糖尿病和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及空腹葡萄糖受损(IFG)共属高血糖状态,与之相应的为葡萄糖调节正常的正常血糖状态。IGT的诊断标准为:OGTT时2h血糖≥7.8mmol/L,但<11.1mmol/L;IFG为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

近年还有人提出以糖化血红蛋白(GHb包括HbA1,HbA1c)明显增高的血糖值作为诊断标准,即老年人以75g葡萄糖进行OGTT时,空腹血糖在6.7mmol/L(120mg/dl)以上,糖负荷后1h及2h血糖值在13.3mmol/L(240mg/dl)以上时,HbA1c出现病理性升高,以此标准作为老年糖尿病诊断依据较为适当。

老年人糖尿病的诊断

老年人糖尿病的检查化验

1.血糖(血葡萄糖)测定

(1)方法:测血糖应该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已糖激酶法,因比较特异。邻甲苯胺法(Somgyi法)也是被WHO认可的,其测定值稍微偏高。以往的一些方法如FolinWu法,班氏法等都已被淘汰了,因为这些方法被血中许多还原物质所干扰,特异性低,测值偏高。测血糖应测静脉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指尖毛细血管全血(实际上大多数血糖仪仍为测毛细血管血浆)也可以用,但与生化法测定值比较仍然存在误差。

(2)正常值:正常人的血糖相当稳定。空腹在3.8~6.1mmol/L,餐后2h在4.4~7.8mmol/L。但在餐后1h(高峰)为5.6~8.9mmol/L。男女性别无差异,但在50岁以上,每增加10岁,餐后1h血糖可增加0.5mmol/L(相当于10mg/dl),故80岁以上老年人1h血糖可高达10mmol/L以上。

IGT(impaired glucore tolerance)即耐糖量减低。它正常人与糖尿病大致相同。它有时已经有糖尿病人的代谢紊乱特征。同时,IGT的自然史说明,它并不一定都变成糖尿病。国内报道:432例IGT在两年之后,有15.3%发展为糖尿病,31.7%仍为IGT,53.0%恢复到正常血糖水平。但国外报道6年以后有约2/3的IGT转变为糖尿病。

除诊断糖尿病外,血糖测定还用于追踪及监控病情、观察治疗效果、糖尿病分型、诊断及治疗低血糖、诊断不稳定型糖尿病等等,这些将在有关章节中介绍。

2.尿糖定性及定量试验

(1)试纸尿糖定性试验:将试纸插入新鲜尿中,取出吸干,60min后与标准目试比色,以-、±、+、++、+++、++++表示尿糖的有无及多少。方便简便,价廉,适于常规检查(如1天4次)及家庭自我监护用。

研究发现尿糖“-”或“±”不能判断空腹及餐后血糖已获控制(<7.80.5mmol/L);但对餐后2h,可以大致判断为控制合格(<12mmol/L)。故此种尿糖检查在空腹时意义不大,但在餐后检查有价值。

尿糖阳性,能判断血糖多在12mmol/L以上,但无半定量价值。

(2)尿糖定量:手工及自动生化分析仪都能作尿糖定量。可用来判断血糖控制程度及观察治疗效果。出报告的单位为浓度mg/L或g/L;或排出率g/24h。后者必须有尿量及收集时间长短的记录。24h尿糖排出量在正常人为<0.5。糖尿病控制较好时<25g。>25g为控制不佳,>40g为尿糖明显增多。

(3)肾性尿糖:是一种少见的肾脏功能紊乱,与糖尿病无关。表现为尿糖阳性同时血糖并不高。作一个OGGT同时分别测定每小时的尿糖定性或定量,诊断不难。对比分析同一时间的尿糖和血糖,可以发现病人的糖尿阈值低于正常人(正常值10mmol/L)。此病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障碍所致。不要误诊为糖尿病。有学者发现有少数糖尿病患者有肾性糖尿,尤其是患糖尿病较久者,多因已伴有肾脏(包括肾小管)损害所致。

3.糖化血红蛋白(HbA1及HbA1c)的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b)是葡萄糖及其他糖类与血红蛋白发生反应的产物。这种反应是直接反应不需酶参与,故又称为非酶糖(基)化。此反应符合质量作用定律,即反应产物与参加反应物质的浓度成正相关;当糖的浓度含量高时,GHb也愈多,GHb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也愈高。

目前测定HbA1c及HbA1的用途,在于追踪病情,观察疗效。与血糖测定相比,它可以大大延长检查周期,减少检查频度。本测定是一项实用的方法。但不能代替血糖测定的功能,比如调整剂量,抢救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时,血糖测定仍然是必须的。

X线CT磁共振成像B超彩超、心电等辅助检查、协助临床诊断及治疗是不可缺少的。

老年人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1.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鉴别 典型病例,临床可根据起病年龄、起病缓急、酮症易感以及是否胰岛素治疗等初步对1型或2型糖尿病作出鉴别,但临床上常遇到不少病例仅根据临床表现难以鉴别,需全面综合考虑,以便采取合理治

2.肝源性糖尿病 肝脏糖代谢密切相关,在糖原异生,糖原合成,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释放等方面均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肝病患者糖代谢紊乱比较常见,文献报告,肝硬化患者约30%可表现为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肝脏疾病引起糖耐量异常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肝脏糖原合成降低、胰岛素抵抗(可能由游离脂肪酸升高、胰岛素受体减少和胰岛素受体后异常等所致)和激素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胰升糖素水平明显升高)等有关,肝硬化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治疗腹水,可致低钾)、β受体阻断药(治疗门脉高压)也可能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其糖耐量特点为:①FPG正常或降低,服糖后血糖明显升高,45~90min(多在60min内)达高峰,高峰后血糖下降迅速,一般在120—180min内恢复空腹水平;但肝功能损害很严重时高血糖持续时间较长;有些病例在服糖后3~5h可有反应性低血糖。②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基本正常,与血糖平行,但肝病时,肝脏摄取和灭活胰岛素明显减少,胰岛素的半衰期延长,餐后2h胰岛素可为基础值的8~12倍,血胰岛素/C肽比值升高。因C肽很少被肝脏代谢,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此时血、尿C肽测定可更精确反映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

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一方面注意改善肝功能,避免应用损害肝功能的药物;另一方面注意在总热量不变时宜少食多餐,必要时配合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从小剂量开始,同时注意检测肝功能)或餐前皮下注射小剂量的短效胰岛素,一般不应用磺酰脲类药物或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物,噻唑烷二酮衍生物不建议使用。一些纯中药制剂也可考虑使用。

3.胰源性糖尿病 许多胰腺疾病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肿瘤术后及原发性继发性血色病(多由长期多次输血致过多的铁质沉积于脏器,包括胰腺,致其纤维化和退行性变等),可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或绝对缺乏,出现糖尿病,大多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但由于同时有胰岛A细胞量的减少,故胰岛素的需要量相对少。

4.内分泌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甲亢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脏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加速糖原的分解和异生,加速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升高;甲状腺素通过cAMP激活肾上腺素能β受体,增强儿茶酚胺活性,使儿茶酚胺增多,抑制胰岛素释放,并使胰升糖素受到刺激,血糖升高。甲亢本身所致的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FPG一般增高不明显,且随着甲亢的控制,糖代谢紊乱常随之恢复。若甲亢合并持续性空腹高血糖,重度糖代谢紊乱,甚至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或甲亢症状控制,高血糖仍持续存在者,则可诊断甲亢合并糖尿病。若胰岛B细胞功能显著低下或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如ICA及GAD-Ab阳性等,则可考虑为甲亢合并1型糖尿病;若胰岛素相对缺乏,酮症抵抗,体内自身抗体阴性,可考虑甲亢合并2型糖尿病。另外,甲亢可使原先存在的糖尿病病情加重。甲亢合并糖尿病需两者兼治。合并1型糖尿病则需应用胰岛素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在抗甲亢治疗的同时,可采取口服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2)生长激素瘤:儿童起病引致巨人症,成人起病引致肢端肥大症。长期高水平的生长激素有拮抗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的作用,可引起垂体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糖尿病多在肢端肥大症之后出现,一些患者也可表现为早期或同时发现。有报告肢端肥大症者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发生率为24.3%和27.1%,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助于鉴别。生长激素瘤合并糖尿病常需胰岛素治疗,且一般剂量较大。针对垂体生长激素瘤体的治疗(手术或放疗)或瘤体的卒中可使糖尿病减轻或消失。

(3)皮质醇增多症(Cushingss syndrome):皮质醇可促进肝糖原异生并拮抗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致糖耐量异常,大部分为IGT,约20%表现为糖尿病即类固醇性糖尿病,病情一般较轻。针对病因如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肾上腺瘤、肾上腺增生癌或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等的治疗可减轻糖代谢的异常,甚至使糖代谢恢复正常。亦可见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例。

(4)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可使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增加,促进肝脏糖原异生,拮抗胰岛素的外周作用;高儿茶酚胺血症,能兴奋胰岛α受体(致胰升糖素分泌增加),并抑制胰岛素分泌,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文献报告,嗜铬细胞瘤80%合并糖代谢紊乱,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0%~24%,肿瘤切除后,糖代谢紊乱可恢复正常。另外,患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因存在高儿茶酚胺血症,脂肪分解加速,酮体产生增加,当氧化不全时,有时临床以糖尿病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而延误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5)胰岛A细胞瘤:瘤体分泌过多的胰升糖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同时拮抗胰岛素的外周作用,使血糖升高。文献报告本病50%伴有糖尿病,所致糖尿病一般为轻至中度,酮症不易感。其他主要临床表现有:①坏死溶解性游走性红斑,反复发生以下肢、臀部、股部和会阴部为主的红斑水疱→破溃→结痂脱屑色素沉着,邻近部位可融合,向周围扩散时,中心病变部位可融合,常伴有奇痒,该表现为本病的特征性病变;②口炎,呈红牛肉样舌炎指甲分离;③腹痛,15%有腹泻;④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沉增快;⑤食欲良好,但体重下降;⑥低氨基酸血症,血胆固醇降低;⑦OGTT时,血胰升糖素反而升高。确诊有赖于胰升糖素的测定[多大于143.5pmol/L(500pg/ml)]和影像学CTMRIB超等定位检查(肿瘤直径3~35cm,以胰尾部多见,约70%为恶性,50%伴肝转移)。

(6)生长抑素瘤:为胰腺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瘤,通过抑制胰岛素分泌亦可致糖尿病。糖尿病轻重不一,可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过高的生长抑素同时还抑制其他胃肠内分泌激素(如胰升糖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肠抑胃素和生长激素等)的分泌,导致胃酸和胰外分泌减少,胆囊小肠功能紊乱,肠钙和脂肪吸收减少,临床除糖尿病表现外,常有贫血、胃酸分泌减少、胆囊病消化不良、腹泻(脂肪泻)和体重减轻等。确诊有赖于生长抑素的测定(高达正常人水平的100倍)和影像学检查(体积多较大,半数位于胰头部位,50%为恶性,伴局部淋巴结或肝转移)。

5.药物和化学物质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影响葡萄糖耐量。故在做OGTT试验前应停药3~7天,甚至1个月以上。

6.非糖尿病性糖尿 一般情况良好,常无症状。尿糖的出现不伴有血糖的增高,糖耐量试验在正常范围。其病因较多,常见的有慢性肾衰妊娠(多在第3~4个月)、各种继发性近曲小管病变(如锂中毒)和遗传性肾小管病变如Fanconi综合征等,鉴别诊断比较容易,同时检测血糖和尿糖,若血糖在正常范围,而尿糖阳性则肾性糖尿成立,一般无特殊处理。

老年人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老年人同样可以发生糖尿病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1.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主要见于老年人,常无糖尿病病史,即使有病情也较轻。老年糖尿病很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能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可阻止酮体的过多生成。但在应激情况时,伴严重失水(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不能主动饮水),因脑血管意外使用脱水利尿剂,伴腹泻呕吐,进食减少,误补高渗葡萄糖等可诱发本病。表现为严重脱水状态,常伴有意识障碍。诊断的主要依据是血糖>33.3mmol/L(600mg/dl),有效血清渗透压2([Na ] [K ])mmol/L 血糖(mg/dl)/18≥320mOsm/kg。治疗要点为纠正脱水,纠正高渗状态,补充小剂量胰岛素。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 老年糖尿病虽然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可诱发酮症酸中毒,且病情重,预后差。乳酸性酸中毒也常发生在老年人,主要原因为老年人常有心、肺、肝、肾功能减退,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尤其是降糖灵)后易引起组织缺氧乳酸产生增多,排泄障碍,预后不良。

3.低血糖 在老年人中常见,并且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许多研究发现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导致的严重的或致死性低血糖的危险性与年龄呈指数性增加。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最重要的胰岛素拮抗激素-胰高糖素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时常常缺乏自主神经兴奋的症状心慌、出汗等。

4.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比较常见。其严重程度主要决定于糖尿病的病程和长期的血糖控制状态。

5.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包括脑血管病变、心肌梗死下肢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以闭塞性病变为主;心肌梗死症状可不典型,无痛性较多见(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后较年轻人差)。下肢血管病变为全身广泛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严重者出现间歇性跛行

6.其他 神经病变也很常见,下肢疼痛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糖尿病足”是下肢神经、血管病变加上感染的综合作用,表现为创伤、破溃、感染、坏疽、病变发展迅速,可深至骨头。因此,糖尿病病人要特别注意足的保护,保持清洁,鞋袜松软,避免任何创伤,及时治疗。

对于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措施,首要的是针对上述高危因素进行积极的防治。包括:①早期发现糖尿病及IGT并积极地进行相应治疗;②为了阻断蛋白质非酶糖化过程,近年有人主张应用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 1.0g/d,维生素E 300~500mg/d,或含化合物。抗糖化剂如氨基胍经试用对慢性并发症有缓解作用;阿司匹林既有抗凝,又有一定抗糖化作用;中药黄芩苷槲皮素也有一定抗糖化作用;③积极的控制高血压;④对于高胰岛素血症者不适宜用磺脲类,用二甲双胍为宜;⑤降低血脂;⑥肥胖者减体重;⑦禁烟等。

老年人糖尿病的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后特别要当心夜间低血糖

首先,老年人代谢率低,用药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服用一些长效磺脲类如优降糖时,易发生晚间低血糖。因此,对这些药,即使要用,也应避免1日3次用药。小剂量时可早晨一次服,中剂量时则早晨服2/3,中午服1/3,晚间不用。

老年人因为神经反应等比较迟缓,更易发生“未察觉的低血糖”。即当血糖下降到一般人有交感神经反应,如心悸冷汗头晕症状时,老年人可能仍无感觉。一直到血糖降到出现大脑皮层反应时,老年患者才直接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昏迷等。这种情况就很危险,抢救不及时易危及生命。此外,老年糖尿病病人易并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

由于以上缘故,对于血糖控制标准,老年人可较中青年放宽2毫摩尔/升左右。如原来要求空腹血糖为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为4.4~8毫摩尔/升,放宽后,为了便于记忆,可分别要求老人血糖在8及10毫摩尔/升以下。因为低血糖比血糖稍高的危险性大得多。

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药物对肝肾不良反应

有些老年人过去有肝炎肾炎史,故用药前应先查肝肾功能。在肝功能异常时不能用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否则易产生肝功能衰竭。许多降糖药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所以在肝肾功能不良时应慎重选药。

老年人糖尿病吃什么好?

糖尿病患者食疗方法(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1)药粥。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药粥有:

豆腐浆粥(《本草纲目拾遗》):粳米50g,豆腐浆500mL,食盐或白糖少许,先煮粳米,后加豆腐浆,至米开花粥稠,分早晚2次服用。适用于糖尿病伴高血压冠心病者,若糖尿病肾病肾衰者不宜服用。

绿豆粥(《普济方》):粳米50g,绿豆50g,共煮粥食用。绿豆有降血脂作用,适用于糖尿病伴高血压、冠心病者,若糖尿病肾病肾衰者不宜服用。

赤小豆鱼粥(经验方):赤小豆50g,鲤鱼1尾,先煮鱼取汁,后加赤小豆煮烂。适用于糖尿病水肿者。

菠菜粥(《本草纲目》):菠菜100~150g,粳米50g,煮粥食用。适用于糖尿病阴虚化热型。便溏腹泻者禁服。

芹菜粥(《本草纲目》):新鲜芹菜60~100g切碎,粳米100g,煮粥服用。适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

木耳粥(《鬼遗方》):银耳5~10g(或黑木耳30g),粳米100g,大枣3枚。先浸泡银耳,将粳米、大枣煮熟后加银耳,煮粥食。适用于糖尿病血管病变者,美国明尼索达大学医学院汉穆希密特教授认为,常食木耳可以减少和预防心脏病的发作。木耳有破血作用,糖尿病孕妇慎用。

萝卜粥(《图经本草》):新鲜白萝卜适量,粳米50g,煮粥服用。适用于糖尿病痰气互结者。

山药粥(《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山药60g,大米60g,先煮米为粥,山药为糊,酥油蜜炒合凝,用匙揉碎,放入粥内食用。适用于糖尿病脾肾气虚腰酸乏力、便泄者。

胡萝卜粥(《本草纲目》):新鲜胡萝卜50g、粳米100g,煮粥服用,适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药理研究:胡萝卜中琥珀酸钾盐有降压作用。

冬瓜鸭粥(验方):冬瓜一个,光一只,大米200g,香菇10个,陈皮3g。先将光鸭于油锅煎爆至香,用葱、姜调味,入粥煮烂捞起切片。食鸭服粥。适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

槐花粥(验方):干槐花30g或鲜品50g,大米50g,煮粥服用。适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风患者。槐花可扩张冠状动脉,可防治动脉硬化,常服用有预防中风作用。

菊花粥(《老老恒言》):秋菊烘干研末,先以粳米100g煮粥。调入菊花末10g稍煮一二沸即可服用。适用于糖尿病视物昏花者。菊花清肝明目,临床用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

玉米粉粥(《食物疗法》):粳米50~100g,加水煮至米开花后,调入玉米粉30g(新鲜玉米粉),稍煮片刻服用。适用于各种糖尿病人。玉米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玉米油是一种富含多个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是一种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荔枝粥(《泉州本草》):荔枝5~7个,粳米50g,水适量煮粥服用。适用于Ⅱ型糖尿病者。

葛根粉粥(《太平圣惠方》):葛根粉30g,粳米50g,共煮粥服用。适用于老年人糖尿病,或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者,葛根含黄酮类,具有解热、降血脂、降低血糖作用。

生地黄粥(《月瞿仙神隐》):鲜生地150g洗净捣烂取汁,先煮粳米50g为粥,再加入生地汁,稍煮服用。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者。

杞子粥(《本草纲目》):枸杞子15~20g,糯米50g,煮粥服用。适用于糖尿病肝肾阴虚者。

葫芦粥(经验方):陈葫芦炒存性10g,粳米50g煮粥服用,适用于糖尿病水肿者。

天花粉粥(《千金方》):花粉30g,温水浸泡2小时,加水200mL,煎至100mL,入粳米50g煮粥服用。适用糖尿病口渴明显者,糖尿病孕妇禁用。

韭子粥(《千金翼方》):韭子10g炒熟,粳米50g,煮粥服用,适用于糖尿病性阳痿病人。

(2)食疗菜肴与药膳。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菜肴与药膳有:

苦瓜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动物实验表明苦瓜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解放军

糖尿病人常食苦瓜有一定降低血糖作用,可用鲜苦瓜作菜食用或红烧苦瓜,每次g。糖尿病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蚌肉苦瓜汤:苦瓜250g,蚌肉100g,共煮汤,加油盐调味,熟后喝汤吃苦瓜蚌肉。适用于轻型糖尿病。

南瓜:具有降低血糖、血脂作用。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南瓜粉对轻型糖尿病确有疗效。可将南瓜烘干研粉,每次g,每日3次,也可用鲜南瓜250g煮熟食用,既充饥又可降低血糖。

洋葱(葱头):味淡性平,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也用洋葱50~100g水煎服,也可作菜食用。

玉米须煲瘦猪肉:玉米须30g,瘦猪肉100g,煮熟饮汤食肉,适用于一般糖尿病患者。

枸杞子蒸鸡:枸杞子15g,母鸡1只加料酒、姜、葱、调料,共煮熟食枸杞子、鸡肉,饮汤。适用于糖尿病肾气虚弱者。

苦瓜焖鸡翅:苦瓜250g,鸡翅膀1对,姜汁、黄酒、调料、植物油适量,先炒鸡翅膀,后入苦瓜、调料,熟后食肉饮汤。

沙参玉竹煲老鸭:沙参30~50g,玉竹30g,老雄鸭一只,葱、姜、盐少许焖煮熟后食肉,饮汤。适用于中老年糖尿病。

清蒸茶鲫鱼鲫鱼500g,绿茶20g左右,蒸熟,淡食鱼肉。适用于糖尿病。

萝卜煲鲍鱼:干鲍鱼20g,鲜萝卜250g,加水煲熟,食肉饮汤。适用于一般糖尿病患者。

黄鳝:具有一定降糖作用。用黄鳝制做的药膳有:参蒸鳝段,内金鳝鱼,烩鳝鱼丝,归参鱼鳝,翠皮爆鳝丝等均可选用。

清炖甲鱼:活甲鱼500g,葱、姜、笋片、酒适量,炖熟饮汤。适用于老年糖尿病肾阴不足患者。

韭菜蛤蜊肉:韭菜250g,蛤蜊肉250g,料酒、姜、盐少许,煮熟饮汤食肉,适用于糖尿病肾阴不足者。

玉米须炖龟:玉米须100g,乌龟1只,葱、盐、料酒适量,炖熟食肉饮汤。适用于一般糖尿病患者。

玉米须炖蚌肉:玉米须100g,蚌肉150g,盐、葱、料酒适量。炖熟食饮汤,适用于一般糖尿病患者。

田螺:具有一定降血糖作用,大田螺10至20个,盐、姜、葱少许,煮熟食螺饮汤。

鳕鱼:鳕鱼胰腺含有丰富的胰岛素,可炖食。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蚕蛹:洗净后用植物油炒,或煎成汤剂。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海参:洗净炒食可用于各型糖尿病。

鲜蘑炒豌豆:鲜口蘑100g,鲜嫩豌豆150g,植物油、盐少许。适用于各型糖尿病人。

其他菜类:素炒豌豆、素炒豆芽菜、素炒冬瓜、素炒菠菜、炒绿豆芽、香干丝炒芹菜、冬菇烧白菜等均适宜糖尿病食用。

(3)汤类、饮料。糖尿病患者宜于饮用的汤类、饮料有:

冬瓜瓤汤(《圣惠方》):冬瓜瓤(干品)30g水煎代饮。

葫芦汤:鲜葫芦60g,或干品30g,水煎饮汤。适用于糖尿病皮肤疖肿

赤小豆冬瓜汤:赤小豆、冬瓜适量煎汤。适用于糖尿病皮肤疖肿。

糯米桑皮汤:爆糯米花30g,桑白皮30g,水煎服。适用于糖尿病口渴多饮者。

菠菜银耳汤:鲜菠菜根150~200g,银耳20g,饮汤食银耳,适用于糖尿病大便秘结者。

兔肉汤:兔1只,盐调料,煮熟食肉饮汤。

鸽肉银耳汤:白鸽半只,银耳15g,煮熟食肉饮汤。适用于各型糖尿病。

鸽肉山药玉竹汤:白鸽1只,山药30g,玉竹20g,共煮熟食肉饮汤。适用于阴虚型糖尿病。

猪胰汤:猪胰一个,黄芪60g,山药120g,水煎汤,食猪胰,饮汤。猪胰子焙干研末,每次~9g,每日3次。适用于各型糖尿病。

双耳汤:白木耳、黑木耳各10g,冰糖少许,白木耳、黑木耳洗净加清水蒸至木耳熟烂,食木耳饮汤。适用于糖尿病人眼底出血症。

菊槐绿茶饮:菊花、槐花、绿茶各3g,沸水冲泡饮用。适用于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

苦瓜茶饮:鲜苦瓜一个,绿茶适量,温水冲泡。适用于轻型糖尿病。

消渴茶(《外台秘要》):麦冬、玉竹各15g,黄芪、通草各100g,茯苓干姜、葛根、桑白皮各50g,牛蒡根150g,干生地、枸杞根银花藤、薏苡仁各30g,菝葜24g,共研末制成药饼,每个g,每取一个放火上令香熟勿焦,研末代茶饮。

地骨皮露(《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地骨皮300g,为细末,用蒸馏方法,成露1500g,每服60g,一日2次。

消渴速溶饮:鲜冬瓜皮和西瓜皮各1000g,白糖适量,瓜蒌根250g。瓜皮切薄片,瓜蒌根捣碎水泡,放锅内水适量煮1小时,捞去渣再以小火继续加煎煮浓缩,至稠粘停火,待温,加白糖粉,把煎液吸净、拌匀、晒干、压碎,每次g,以沸水冲化,频饮代茶。适用于各型糖尿病。

白萝卜汁(《食医心镜》):白萝卜1000g,洗净捣烂,纱布包绞汁,每次mL,每日3次。

鲜李汁(《泉州本草》):鲜熟李子适量,切碎绞汁,每次汤匙,一日3次。

乌梅茶:乌梅15g,沸水冲泡代茶饮。

黄精枸杞茶:黄精15g,枸杞10g,绿茶3g,温开水冲泡代茶饮。

鲜生地露(《消渴病中医防治》):鲜生地500g,切成小块,制露1000g,每服100g,具有滋肾养阴生津止渴作用。

麦冬茶(《消渴病中医防治》):麦冬、党参北沙参、玉竹、花粉各9g,乌梅、知母甘草各6g,共为细末,每服1剂,白开水冲,代茶饮。

生津茶(《消渴病中医防治》):青果5个,金石斛甘菊竹茹各6g,麦冬、桑叶各6g,鲜10片,黄梨(去皮)2个,荸荠(去皮)5个,鲜芦根(切碎)2支,上药共为粗末,每日剂,水煎代茶饮。

糖尿病人的饮食原则

现代医学证明,正常人在饮食以后,随着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多,从而使血糖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因此,不会发生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不能在饮食后随血糖升高而增加,不能起到有效的降血糖作用,于是血糖就超过正常范围。此时,若再像正常人那样饮食,不进行饮食控制,甚至过度饮食,就会使血糖升得过高,并且会对本来就分泌不足的胰岛组织产生不利影响,使胰岛功能更加减退,胰岛素的分泌更加减少,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对糖尿病人要合理地进行饮食控制。

饮食疗法是各型糖懒洋洋现的治疗基础,是糖尿病最根本的治疗方法之一。不论糖尿病属何种类型,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是否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都应该严格进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对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或老年轻型病例,可以把饮食疗法做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适当地配合口服降糖药,就能达到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目的。对Ⅰ型糖尿病及重症病例,变应在胰岛素等药治疗的基础由,积极控制饮食,才能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并防止病情的恶化。所以,饮食疗法为糖尿病的基础疗法,必须严格遵守。

1.饮食治疗的目的

(1)减轻胰岛负担,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值,并防止或延缓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2)维持健康,使成人能从事各种正常的活动,儿童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3)维持正常的体重。肥胖者减少能摄入,可以改善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消瘦双可使体重增加,以增强对种传染的抵抗力

2.饮食疗法应用要点

(1)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疗法,是一切治疗方法的前题,适用于各型糖尿病病人。轻型病例以食疗为主即可收到好的效果,中、重型病人,也必须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合理应用体疗药物疗法。只有饮食控制得好,口服降糖药或胰岛胰才能发挥好疗效。否则,一味依赖所谓新药良药而忽略食疗,临床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2)饮食疗法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灵活掌握。消瘦病人可适当放宽,保证总热量。肥胖病人必须严格控制饮食,以低热量脂肪饮食为主,减轻体重。对于用胰岛素治疗者,应注意酌情在上午9~10点,下午3~4点或睡前加餐,防止发生低血糖。体力劳动或活动多时也应注意适当增加主食或加餐。

(3)饮食疗法应科学合理,不可太过与不及。即不能主观随意,也不能限制过严,一点碳水化合物也不敢吃,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出现酮症。应根据自己的病情、体重、身高,严格地进行计算,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饮食,达到既满足人体最低需要,又能控制总热量的目的。

(4)科学地安排好主食与副食,不可只注意主食而轻视副食。虽然主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应予以控制,但是副食中的蛋白质、脂肪进入体内照样有一部分也可变成血糖,成为血糖的来源。蛋白持和脂肪在代谢中分别有58%和10%变成葡萄糖。这类副食过多,也可使体重增加,对病情不利,因此,除合理控制主食外,副食也应合理搭配,否则照样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5)选择好适宜糖尿病病人的食物,对糖尿病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吃什么不好?

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淇淋、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

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猪油、黄油、奶油、肥肉,对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更应特别注意,应该不用或少用,防止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

不宜饮酒。因为酒中所含的酒精不含其他营养素只供热能,每克酒精产热约7千卡(294焦),长期饮用对肝脏不利,而且易引起血清甘油三脂的升高。少数服磺脲类降糖药的病人,饮酒后易出现心慌气短、面颊红燥等反应。注意,胰岛素的患者空腹饮酒易引起低血糖,所以,为了病人的安全还是不饮酒为佳。应少吃或不吃水果。因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并且主要是葡萄糖、蔗糖淀粉。食后消化吸收的速度快,可迅速导致血糖升高,对糖尿病病人不利。所以糖尿病一般不宜多吃水果。但是由于水果中含有较多的果胶,果胶有延缓葡萄糖吸收的作用,因此,在病情稳定时可以少吃一些水果。吃水果时,要以含糖量低为选择原则。同时,还要根据其含糖量,计算其热能。换算成主食,减少或扣除主食的量,以保持总热量不变。不宜每餐都吃水果,一般认为在两餐之间(血糖下降时)少量服用较为合适。有考营养成分表,根据病情酌情选用。

应限制饮食中胆固醇的含量。因糖尿病病人病情控制不好时,易使血清胆固醇升高,造成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不病性冠心病等。所以糖尿病病人饮食中要限制胆固醇的进量,一般主张胆固醇的限量为每日低于300毫克。故临床应不用或少用肥肉和动物内脏,如心、肝、肾、脑等,因这类食物都富含较高的胆固醇。而就多吃瘦肉和鱼虾等,此属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糖尿病吃什么好?

水果

杏 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血脂、保护血管

樱桃 增加人体内部胰岛素的含量

草莓 辅助降血糖

李子 适于虚劳有热型糖尿病

山楂 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荔枝 含有降血糖的物质

橄榄 预防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无花果低糖高纤维果晶

西瓜 适于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

甜瓜 对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有益

木瓜 降低血糖

桃子 降低餐后血糖

杨桃 迅速补充水分,生津止渴,降血糖

猕猴桃调节糖代谢

橘子 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出血

柚子 调节血糖水平

橙子 预防糖尿病

柠檬 预防脏器功能障碍等糖尿病并发症

芦梨 有助于胰岛B细胞的修复

酪梨 对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有效

苹果 减少血糖含量,预防糖尿病

菠萝 减少对胰岛素和药物的依赖性

椰子 适于糖尿病烦渴多饮

石榴 降低因糖尿病造成的心血管病风

番石榴 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火龙果 更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用

蔬菜

苦瓜 被誉为“植物胰岛素”

黄瓜 糖尿病患者最好的亦蔬亦果的食物

南瓜 提高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的水平

冬瓜 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

银耳(白木耳) 对胰岛素降糖活性有明显影响

海带 改善糖耐量,降低血糖,保护胰岛细胞

紫菜 降低血液黏稠度

香菇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都有利

平菇 防治高血压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

草菇 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

口蘑 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松茸 对糖尿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鸡腿菇预防动脉硬化心脏病及肥胖症

金针菇减轻或延缓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

青椒 辅助调节血糖

辣椒 显著降低血糖水平

茄子 预防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出血

莲藕 抑制尿糖、生津止渴

山药 控制饭后血糖升高

菊芋 控制血糖、降低血脂、治疗肥胖症

荸荠 辅助治疗糖尿病多尿

魔芋 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洋葱 刺激胰岛素的合成及释放

大蒜 明显抑制某些葡萄糖的生成酵素

西红柿适合糖尿病患者每日食用

西葫芦促进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

胡萝卜防治糖尿病、血管硬化,降低胆固醇.

白萝卜稳定胰岛的结构与功能

芹菜 平肝利尿,降血糖

芥兰 延缓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

菠菜 更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

香菜 辅助降血压

苋莱 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荠菜 有益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

蕨菜稳定胰岛素的结构与功能,调节糖代谢

莼菜 辅助治疗糖尿病、抗癌和降血压

豆芽 控制餐后血糖上升

豌豆苗有益于2型糖尿病患者

空心菜(蕹w6ng菜) 有益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裙带菜降血糖、辅助治疗糖尿病

石花莱延缓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

马齿苋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

大白菜预防糖尿病和肥胖症

圆白菜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理想食物

甘蓝降血糖、消暑止渴

白菜花改善糖耐量和血脂

西兰花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莴笋 促进利尿、降低血压、预防心律紊乱

竹笋 使餐后血糖平稳,辅助降糖

芦笋 调解血液中脂肪与糖分的浓度

芦荟 能持续降低血糖浓度

仙人掌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病情

谷物豆类

荞麦对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等很有益处

燕麦 预防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的发生

麦麸 补充B族维生素

青稞 控制血糖水平

黑米 适合糖尿病患者作为主食

玉米 辅助控制血糖

薏米 降压、利尿

豇豆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绿豆 辅助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

黑豆 调整血糖代谢

黄豆 对糖尿病有一定疗效

红小豆 润肠通便、辅助降血糖

肉类

蛤 调节糖尿病患者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预防并发症

牡蛎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治疗糖尿病

黄鳝 显著降血糖、调节糖代谢

鲤鱼 调整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代谢

鳕鱼 有一定的降糖功效

鳗鱼 调节血糖

金枪鱼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肉类食品之一

三文鱼 减少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乌鸡 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及孤独症

鸭肉 与芡实搭配,可用于糖尿病脾虚水肿

鹌鹑 辅助治疗糖尿病

牛肉 有助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兔肉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

肝脏 补充元素,辅助降血糖

干果

榛子 适合癌症、糖尿病患者食用

板栗 防治餐后血糖上升

胡桃 预防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莲子 对糖尿病的多尿症状有一定疗效

花生 有益于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杏仁 预防心脏病和糖尿病、减肥

芝麻 防治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

腰果 对糖尿病的防治有帮助

西瓜子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功能障碍

白瓜子减轻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

食用油和调味品

姜 明显降低血糖,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

醋 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

茶油 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橄榄油 糖尿病患者最好的脂肪补充来源

芝麻香油 有助于保护动脉血

葵花籽油 可以防治糖尿病等“富贵病

茶饮

绿茶 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康复

红茶 有利于女性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

甜茶 辅助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其饮食控制也不同于中年人。饮食治疗目的仍然为了降低血糖、血脂、血压和维持正常体重,但其安排方法有所不同。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故对饮食控制不宜过于严格。对于胃肠消化功能差的患者,应鼓励他们进食,可采用少量多餐。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肝、肾损害,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宜低脂、低盐、戒酒等。由于肾损害,蛋白质丢失较中年人明显增多,且因消化功能差,微量元素的吸收不足,故多见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抵抗力差,往往易合并感染骨折等,所以需增加蛋白,特别是优质蛋白的补充。老年患者肥胖者较少,饮食控制减轻体重不宜过于严格,其目标是基本接近标准体重,不能一味减肥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心慌等症,影响患者坚持饮食治疗的信心。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老年人糖尿病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老年人糖尿病》经典原文。